张载哲学思想于现代的意义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综合实践课集体调查 
调查对象: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16级同学
张载生平介绍:张载(1020年—1077年12月6日),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三十八位。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张载出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青年时喜论兵法,后求之于儒家“六经”,曾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等职。后辞归,讲学关中,故其学派称为“关学”。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返家途中病逝于临潼,年五十八。张载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有《正蒙》、《横渠易说》等著述留世。
*
1.
是否是计算机专业
*
2.
对于人的品德,张载提出了“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这两个概念。“天地之性”说的就是,人天生自带的品质,是完美无暇的。“气质之性”说的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受到家庭、朋友、同学、网络等环境的影响,变得不纯粹,开始有了欲望,有了“恶”的心。那么您对于自己的品德,怎么看待?
A. 谁也影响不了我,我的品德是我自己形成的
B. 环境会对我有影响,但是问题不大,我品质没问题。
C. 欲望天生的,比如饿了想吃,饱了就想玩,总想过的更舒服。
D. 我的性格、品德完全是由周围环境和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塑造的。
*
3.
张载提出了两种改变“气质之性”到达“天地之性”的方法,其一是“见闻之知”,也就是内心从真诚的境界到达明白一切事理,其二是“德性之知“,也就是通过学习而明白事理,进而内心变得真诚。您认为哪种方法适合你和大多数人。
A. 见闻之知适合我和大多数人
B. 见闻之知适合我但不适合大多数人
C. 德行之知适合我和大多数人
D. 德行之知之和我但不适合大多数人
*
4.
张载认为人只有到达“民胞物与“的境界也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才可以做到社会和谐万世太平,但是中国社会还存在另一种说法”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您支持哪种说法?
A. 第一种
B. 第二种
C. 既不支持也不反对
D. 有别的想法
*
5.
张载“民胞物与”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人与物都是是平等的,都享有公平的权利。
正确
错误
*
6.
下面描述“民胞物与”正确的是?【多选题】
泛指爱人和一切事物
人类和物类皆是同胞
天地之所以是我们的父母,世间民众都是我们的兄弟,万物都是我们的同伴,就在于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物,都是因气化而有生
*
7.
”民胞物与“对于当代的现实意义?【多选题】
以博爱之心,关怀身边的人和事物
是中华民族和谐发展的重要价值理念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渊源
*
8.
辩证法,是思辨与实证的结合,你是否曾经了解过中国古代辩证法的一些成果?
A 了解,并且查阅过一些相关资料。
B 知道一些,但很模糊。
C 听说过,但完全没有了解过。
D 不了解。
*
9.
张载的辩证法中的三个观点“动非自外”,“一物两体”,“变著化渐”。你觉得哪个观点最得到你的认同?
A “动非自外”的内因论。“凡圜转之物,动必有机,既谓之机,则动非自外也。”事物因其内部存在着矛盾,有自己运动的机制,因而不停地运动。
B “一物两体”的矛盾观。“一物而两体,其太极之谓与!”。天、地、人皆含有矛盾对立的双方,正是由于各种矛盾的存在才有天、地、人的存在。
C“变著化渐”说。“变,言其著;化,言其渐”。渐变与著变这两种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彼此交错进行的。
D 我认为以上三个观点同等重要。
*
10.
“气有阴阳,推行有渐为化,合一不测、为神”。“雷霆感动虽速,然其所由来亦渐尔”。张载的变著化渐说是说事物存在著变和渐变,著变和渐变是能互相引导转化的,你是否觉得它和“量变引发质变”有所区别。
A 是
B 否
*
11.
下列张载的成就对后世有一定影响,您比较赞同的是【多选题】
A.在认识论上,张载提出了“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两个概念。人的认识过程分为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两个阶段,即所谓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B.张载认为人犯错误,作恶了,是气质之性中的恶性,人要成为圣贤君子,必须变化气质之性,去掉气质之性的遮蔽,回归和彰显天地之性。
C.张载认为:宇宙的本体,万物的始基是气,一切万物都是由气化而来的,形态万千的万物,都是气的不同表现形态。
D.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12.
张载对秦汉以来的学者的教育做出这样的评价,“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之大蔽也”,故每每教人“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应是使人变化气质而成为圣贤,注重道济天下,利济众生。您赞同吗?
A.完全赞同
B.不做评价
C.持质疑或反对态度
*
13.
4.张载一生,两被召晋,三历外仕,后辞官回乡,讲学关中。如果您是张载的话,您会选择在朝廷为官,进谏忠言造福天下,还是选择辞官回乡,教育立人造福一方呢?
A.选择前者,造福天下
B.选择后者,造福一方
C.都不喜欢
D.不做评价
*
14.
张载二十一岁时,写成《边议九条》,向当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陈述自己的见解和意见。范仲淹却说:“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劝张载作为儒生一定可成大器,不须去研究军事,勉励他去读《中庸》,在儒学上下功夫。您对于军事立国和儒学治国更加倾向的是
A.武力才是硬道理,落后就会挨打
B.欲攘外必先安内,治国得先治人
*
15.
做完本次科普性问卷调查,你对张载这个人及其思想的了解有何变化
有了更深的理解
从无到有,有了大概印象
普普通通没什么感觉
做的很不耐烦,以后都不想再了解这个人了
问卷星提供技术支持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