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网络“黑红”现象态度的问卷调查

同学,您好!

我们是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23级新闻学学生,现正进行一项关于大学生对网络“黑红”现象态度的学术调查,旨在了解大家对“黑红也是红”现象的认知、态度及行为倾向,为引导网络舆论、构建健康网络文化提供参考。

本次调查采用匿名方式,所有数据仅用于整体分析,并将严格保密,敬请放心填写。问卷预计耗时5分钟,感谢您的参与!
*
1.
您的性别:
*
2.
您所在的年级: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研究生及以上
*
3.
您所在的学科门类:
人文社科(文史哲等)
社会科学(经、管、法等)
理工农医
艺术
其他
*
4.
您平均每天用于非学习类娱乐和社交的上网时长约为:
少于2小时
2-4小时
4-6小时
6小时以上
*
5.
您此前是否了解网络“黑红”现象的内涵(指通过争议、负面评价甚至骂名来博取关注,最终获得流量和利益的现象)?
否(答"否"将跳转)
*
6.
您是否意识到自己曾接触过“黑红”内容或人物?
否(答"否"将跳转)
*
7.
最近一周内,您在社交媒体(如微博、抖音、B站等)上接触“黑红”性质内容的频率大约是?
经常看到(5次及以上)
偶尔看到(2-4次)
很少看到(1次)
从未看到
*
8.
您主要通过哪些渠道接触到“黑红”相关内容?【请选择1-3项】
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等)
社交论坛(微博、知乎等)
长视频平台(B站、腾讯视频等)
娱乐资讯APP
朋友/同学讨论
其他

9.
请列举一个您印象最深刻的“黑红”案例(例如:某网红因争议言论走红)。
*
10.
对于“黑红也是红”这句话,您的总体看法是?
完全认同,是有效的成名/营销手段
部分认同,虽然不光彩但确实有效
不认同,这是一种畸形的成功观
说不清/中立
*
11.
您认为驱动“黑红”现象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多选题】
流量至上的平台算法和盈利模式
部分网民的猎奇、围观心理
个人或品牌急于成名的浮躁心态
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与冲突
其他
*
12.
您认为“黑红”现象对网络环境的主要影响是?
非常负面,污染网络空间,误导青少年
比较负面,但提供了讨论话题和娱乐素材
中性,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
有一定积极作用,打破了传统的成名壁垒
其他
*
13.
如果一个您原本喜欢的公众人物/品牌采用了“黑红”策略,您会?
立即脱粉/不再支持
观望,看其后续行为
继续支持,关注作品本身
不关心,无所谓
*
14.
您认为“黑红”模式能否实现长期发展?
能,因其具有持续的话题性和流量变现能力
不能,公众终将产生审美疲劳或道德反感
不确定/视情况而定
其他
*
15.
请根据您的同意程度进行评分。
(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中立,4=同意,5=非常同意)
12345
a.我认为“黑红”现象会误导年轻人的价值观 
a.我认为“黑红”现象会误导年轻人的价值观 
b.我认为平台方应对“黑红”内容进行限制
b.我认为平台方应对“黑红”内容进行限制
c.我认为“黑红”也是一种合理的成名方式
c.我认为“黑红”也是一种合理的成名方式
d.“黑红”现象反映了当下社会价值观的扭曲
d.“黑红”现象反映了当下社会价值观的扭曲
*
16.
认识"黑红"内涵后,当您在网络上看到“黑红”内容时,您会选择?
主动参与讨论/评论
点赞、转发或分享
只是浏览,不互动
主动屏蔽或举报
*
17.
在同等条件下,您会更愿意关注或消费那些通过正面、优质内容获得声誉的创作者/品牌吗?
强烈倾向于前者
比较倾向于前者
没有区别,只看内容是否有趣
后者更有话题性,我更关注
*
18.
您是否曾因某人在网络上被“黑”而主动搜索其信息?
*
19.
您搜索的主要动机是?【请选择1-2项】
好奇真相
支持该人物
批评该人物
获取谈资/跟风
其他
*
20.
请评估您在以下行为上的频率。
(1=从不,2=很少,3=有时,4=经常)
1234
a. 主动搜索“黑红”人物/事件
a. 主动搜索“黑红”人物/事件
b. 在“黑红”内容下发表评论
b. 在“黑红”内容下发表评论
c. 转发或分享“黑红”相关内容
c. 转发或分享“黑红”相关内容
d. 因“黑红”事件改变对某人/品牌的看法
d. 因“黑红”事件改变对某人/品牌的看法
*
21.
您认为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减少“黑红”现象对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请选择1-3项】
平台加强内容审核与负面流量惩戒
政府出台更严格的法律法规
学校与社会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网民自觉抵制,不围观不传播
其他
问卷星提供技术支持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