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地理学视域下初中古诗文教学策略研究问卷调查

亲爱的同学:

      你好!感谢你在繁忙的学习中,抽出宝贵的时间参加本次问卷调查。本文旨在了解文学地理学对初中古诗文的教学现状、教学效果、教学需求,为优化教学策略提供依据。本问卷将采用无记名的方式,并承诺对您的回答绝对保密,其结果仅用于研究性质。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作答,感谢你的参与!

*
1.你的性别是?( )
A.男
B.女
*
2.你目前的年龄是?( )
A.初一
B.初二
C.初三
*
3.你喜欢学习古诗文吗?( )
A.非常喜欢
B.比较喜欢
C.比较不喜欢
D.非常不喜欢
*
4.你认为学习古诗文主要是为了?( )
A.提高考试分数
B.体会传统文化
C.加强母语学习
D.提升审美修养
*
5.你觉得古诗文学习与地理知识的相关性大吗?( )
A.极大相关
B.比较相关
C.略有相关
D.几乎无关
*
6.你认为古诗文中的地名对理解诗歌重要吗?( )
A.非常重要,能帮助想象画面
B.比较重要,能了解背景知识
C.不太重要,不影响理解主旨
D.完全不重要
*
7.你是否了解李白、杜甫等诗人的一生行迹路线吗?( )
A.非常了解
B.基本了解
C.基本不了解
D.完全不了解
*
8.你了解三峡、钱塘湖、黄鹤楼、岳阳楼分别在哪里吗?( )
A.非常了解
B.基本了解
C.基本不了解
D.完全不了解
*
9.下列对四首古诗的时空分析中,正确的一项是( )
A.《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山东”指今天的山东省,诗人借重阳节登高的习俗,表达对远方兄弟的牵挂。
B.《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的地点转换,展现了诗人从蜀地到楚地的空间移动,暗含“夜发清溪”的时间线索。
C.《江南逢李龟年》以“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今昔对比,在空间重叠中渗透“落花时节”的深秋时间意象。
D.《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诗人在异地战场借由菊花思念故园长安,表达战乱中思乡与忧国的复杂心绪。
*
10.下列对七年级上册古诗中地理意象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观沧海》中的“碣石”指江南丘陵,表达对南方的征服之志。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五溪”是繁华之地,反衬诗人愉悦心情。
C.《次北固山下》“归雁洛阳边”中,大雁北飞至洛阳,暗示诗人欲归故乡的愁绪。
D.《天净沙·秋思》的“天涯”实指南海,强调路途遥远。
*
11.老师在古诗文课堂上是否会讲解其中的人、景以及画面描绘?( )
A.经常讲解
B.偶尔讲解
C.一般不讲解
D.从未讲解过
*
12.老师讲解古诗文中的地名时,主要采用以下哪种方式?(可多选)( )【多选题】
A.直接说明地名古今变化及地理位置,如“碣石”在今河北昌黎​
B.结合历史故事或传说,如讲述“潼关”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性​
C.展示地图、卫星影像或实景图片,帮助理解地名的空间位置​
D.未专门讲解,仅简单提及
E. 未专门讲解,仅简单提及​引导分析地名在诗文中的象征意义,如“长安”代表政治中心或理想追求
*
13.当古诗文中出现自然景观(如山川、河流)时,老师通常会?(可多选)( )【多选题】
A.讲解景观的自然地理特征,如“三峡”的地形地貌​
B.对比不同诗文中同一景观的描写差异,如李白与杜甫笔下的“长江”​
C.播放视频或音频,呈现景观风貌,营造沉浸式体验​
D.联系景观承载的文化意象,如“黄河”象征民族精神​
E.一带而过,不深入展开
*
14.你认为以下哪种方式能帮助你理解古诗文中的地理场景?(可多选)( )【多选题】
A.观看实景照片/纪录片片段
B.使用动态地图标注诗人行踪
C.对比古今地名变化(如“长安→西安”)
D.分组讨论地理环境对诗歌情感的影响
E.其他
*
15.你希望在今后的古诗文学习中增加哪些地理相关活动?(可多选)( )【多选题】
A.绘制诗人旅行路线图
B.制作地名古今对照卡片
C.角色扮演“穿越”到诗中场景
D.分析地理环境如何影响诗人心情
E.实地研学,亲身感受诗文中的地理场景,更直观地理解诗文的创作背景与情感表达
F.其他
问卷星提供技术支持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