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大学生AI工具使用行为与学术伦理观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您好!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首都大学生使用人工智能(AI)工具的现状及其学术伦理观念的调查研究。本问卷旨在了解AI工具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情况,并探讨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问卷采用匿名方式,所有数据仅用于整体分析,绝不会泄露您的任何个人信息。预计填写时间为3-5分钟。您的参与将对我们的研究提供至关重要的帮助。

衷心感谢您的支持与合作!
*
1.
您所在的年级是?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硕士生
博士生
*
2.
您所学的专业大类是?
人文社科类(如文学、历史、法学、经济、管理等)
理工农医类(如数学、物理、计算机、生物、医学、工程等)
艺术体育类
*
3.
您在日常学习或研究中使用AI工具(如DeepSeek、ChatGPT、文心一言等)的频率是?
每天使用
每周数次
偶尔使用(每月数次)
从不使用
*
4.
 您主要使用AI工具来完成哪些学习或研究任务?(可多选)【多选题】
生成论文/报告大纲
进行文献综述与要点总结
解答课程或研究问题
对文本进行润色与语法检查
生成演示文稿的文案或大纲
完成编程作业或编写代码
协助进行数据清洗与分析
整理知识点或生成思维导图
检索和汇总特定主题的资料
开拓思路与激发灵感
其他
*
5.
您使用AI工具的主要驱动力是什么?(可多选)【多选题】
提升学习/研究效率,节省时间
帮助突破思维局限,获取新灵感
应对课程任务量大或难度高的压力
对新技术有浓厚兴趣,乐于尝试
其他
*
6.
总体而言,您认为使用AI工具对您学习/研究效率的提升作用有多大?
完全没有提升
有非常大提升
*
7.
在完成课程作业、论文或报告时,您对AI生成内容的依赖程度更接近以下哪种情况?
完全自主完成:AI仅作为额外参考,内容几乎不依赖AI。
主要靠自己,AI辅助:自己完成核心内容和思路,AI主要用于优化表达、检查错误或提供灵感。
与AI合作完成:自己提出框架和核心问题,AI生成大量初稿或关键段落,自己再进行深度修改、整合与验证。
主要靠AI生成:AI生成主要内容,自己只做简单的调整和汇总。
*
8.
在使用AI工具的过程中,您是否有过以下担忧或实际经历?(可多选)【多选题】
批判性思维减弱
遭遇AI信息失真
语言表达趋同,个性减弱
产生工具依赖惯性
担忧数据隐私安全
学术规范边界模糊
基础技能生疏
学习成就感降低
以上均无
其他
*
9.
您是否清楚所在学校或学院关于在学术工作中使用AI工具的明确规定?
很清楚,学校/学院有明确的允许或禁止条款。
听说过,但不清楚具体规定是什么。
完全不知道有相关规定。
*
10.
在以下哪种情境或理由下,您会认为“在作业中未声明地使用AI辅助”是情有可原或可以理解的? 【可多选】【多选题】
任务压力型:课程任务繁重,时间紧迫,为了按时提交不得已而为之。
工具认知型:仅将AI用作高级搜索引擎或语法检查器,未意识到需要声明。
规则模糊型:教师或学校未明确禁止,或规定非常模糊。
效能优先型:使用AI能显著提升完成效率与质量,且最终成果确实更好。
普遍从众型:看到身边很多同学都在未经声明地使用。
辅助学习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知识,AI只是学习的“脚手架”。
以上皆非:我认为在任何情况下,未声明地使用AI都不可接受。
*
11.
对于在学术工作中使用AI工具,您更倾向于支持以下哪种观点?(单选)
严格规范派:学校应出台明确、统一的禁令,原则上禁止在作业和论文中使用,除非教师明确允许。
透明使用派:不应禁止使用,但必须强制要求学生声明哪些部分由AI辅助生成,并将其使用情况作为评价参考。
能力区分派:应区分使用场景——对于锻炼基础能力的作业应禁止,对于综合性、研究性任务则应允许甚至鼓励使用。
自由开放派:AI是先进生产力工具,应像使用计算器、搜索引擎一样自由使用,无需特殊规定。
问卷星提供技术支持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