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描二维码答题
00:00:00
新疆基层法律服务现状调查问卷
录音中...
您的居住地:
市/县
乡/镇
村/社区
*
*
您的民族:
汉族
维吾尔族
哈萨克族
回族
其他
*
您的居住地
农村
社区
*
您的年龄:
18-30岁
31-45岁
46-60岁
60岁以上
*
您的教育程度:
小学及以下
初中
高中/中专
大专及以上
*
您的职业:
农民/牧民
个体经营
企业职工
学生
基层干部
其它
*
您是否了解以下基层法律服务?(可多选)
【多选题】
法律援助中心
社区法律顾问
人民调解委员会
普法宣传活动
其他
*
*
您遇到法律问题时通常会如何解决?
【多选题】
自行解决
找村委会/社区
寻求法律顾问
求助亲友
放弃解决
*
您最需要的法律服务类型是?
【多选题】
婚姻家庭纠纷
土地承包/流转
劳动权益保障
合同纠纷
刑事辩护
其他
*
*
您希望通过哪种方式获取法律服务?
【多选题】
线下咨询
电话热线
线上平台(如微信/APP)
普法讲座
入户走访
*
您是否使用过线上法律服务
是
否
*
您是否觉得有必要提供线上法律服务
是
否
*
您过去一年是否使用过基层法律服务?
是
否
*
您使用的服务类型是?
【多选题】
法律咨询
法律援助申请
调解纠纷
普法活动
其他
*
*
您认为当前基层法律服务存在哪些主要不足?(可多选)
【多选题】
法律服务点太少,距离太远:最近的服务点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才能到达。
服务时间不灵活:服务点开放时间与自己的工作时间冲突,无法及时咨询。
缺乏移动/上门服务:对于老年人、行动不便或偏远地区的居民,上门服务稀缺。
线上渠道缺失或难用:没有线上平台,或已有的APP/网站操作复杂,不会使用。
工作人员专业能力不足:解答不清、无法给出有效方案或指导错误方向。
解决效率低下:问题处理流程繁琐、耗时过长,久拖不决。
只调解不解决:服务停留在调解和咨询,无法有效帮助提起诉讼或执行。
缺乏后续跟进:提供建议后没有后续回访,问题是否彻底解决不得而知。
不知道有哪些服务:完全不了解附近能提供法律帮助的机构在哪里。
不知道如何申请:即使知道有服务,也不清楚需要什么材料、具体流程是什么。
宣传方式不接地气:普法宣传过于形式化(如仅发传单),内容枯燥,听不懂、看不懂。
语言沟通障碍:工作人员不会本民族语言,沟通依赖翻译,影响表达和理解。
缺乏双语法律材料:很难找到用本民族文字书写的法律条文、案例解释和申请指南。
不理解民族习惯:工作人员在处理纠纷时,对当地风俗习惯考量不足。
信任度问题:担心工作人员与对方当事人有关系,或担心收费不透明。
服务内容单一:主要集中在婚姻邻里纠纷,对土地草场、电商合同、网络诈骗等新型问题缺乏经验。
其他(请注明):
*
*
您认为改进和完善咱们本地的基层法律服务,最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请选择您认为最重要的5项)
【请选择1
-
5项】
增加服务网点密度:在更多社区/村设立法律服务工作室或联络点,缩短服务距离。
延长服务时间:提供周末值班、夜间咨询或弹性预约制,方便上班族。
开展定期巡回服务:安排法律顾问或“移动法律服务车”定期到偏远牧区、村落提供服务。
加强线上服务建设:开发或推广便捷的微信小程序、APP,实现线上咨询、预约和查询。
提升工作人员专业能力:加强法律顾问、调解员的业务培训和考核,提高解决问题的实战能力。
简化服务申请流程:明确并公示法律援助、调解申请的步骤和所需材料,让群众少跑腿。
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务:除了纠纷调解,增加合同审查、代写法律文书、法治体检等增值服务。
建立案件跟踪反馈机制:对提供援助或调解的案件进行回访,确保问题得到实质解决。
公开透明服务信息:在社区/村务公开栏清晰告知法律服务人员、时间、地点、电话和范围。
配备双语法律服务人员:确保有熟练掌握国家通用语言和本地民族语言的工作人员。
提供多语言法律材料:编印发放维、哈等多种民族文字的法律读本、办事指南和案例集。
尊重和融入地方习惯:在处理纠纷时,在法律框架内充分考量并尊重当地优良的风俗习惯。
加强部门联动协作:建立法律服务站与公安、法院、信访等部门的工作衔接机制,形成解决矛盾的合力。
其它:
*
服务过程中是否存在语言沟通障碍?
无障碍
偶尔有障碍
经常有障碍
*
您是否需要使用民族语言的法律服务?
需要
不需要
无所谓
*
您更希望以何种形式提供多语言服务?
双语法律材料
民族语言热线
双语工作人员
翻译协助
其他
*
评价对象得分
字体大小
新疆基层法律服务现状调查问卷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