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描二维码答题
00:00:00
“梗”作为社交货币: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群体边界的建构
录音中...
卷首语:同学,您好!我们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的学生,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大学生网络用语与社交行为的学术研究。本问卷旨在了解“梗”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情况及其社交功能。问卷采用匿名方式,所有数据仅用于整体分析,绝不对外泄露,请您放心填写。您的参与对本研究至关重要,衷心感谢您的支持!
第一部分:基本信息
*
您的性别是?
A. 男
B. 女
*
您所在的年级是?
A. 大一
B. 大二
C. 大三
D. 大四
E. 研究生及以上
*
您所学的专业大类是?
A. 人文社科类
B. 理工类
C. 经管类
D. 艺术体育类
E. 医学类
F. 其他
*
您平均每天使用互联网(包括手机)的时长大约是?
A. 2小时以下
B. 2-4小时
C. 4-6小时
D. 6-8小时
E. 8小时以上
*
您最常使用的三个社交平台是?(多选题)
【多选题】
A. 微信
B. QQ
C. 微博
D. 抖音
E. 小红书
F. Bilibili (B站)
G. 知乎
H. 其他
第二部分:主体问卷(请根据您的实际情况选择最符合的选项,除非特别说明,均为单选题)
A部分:“梗”的使用行为与动机
*
我了解并使用过许多网络流行“梗”。
A. 非常不符合
B. 不太符合
C. 一般
D. 比较符合
E. 非常符合
*
我使用“梗”的频率是?
A. 几乎从不
B. 偶尔(每周1-2次)
C. 有时(每周3-5次)
D. 经常(每天1-3次)
E. 非常频繁(每天多次)
*
我通常在以下哪些场景中使用“梗”?(多选题)
【多选题】
A. 微信群/QQ群聊天
B. 朋友圈/QQ空间
C. 微博、抖音等公开平台评论区
D. B站等视频网站弹幕
E. 与朋友面对面交流
F. 几乎不在任何场景使用
*
我使用“梗”主要是因为觉得它有趣、好玩。
A. 非常不同意
B. 不太同意
C. 一般
D. 比较同意
E. 非常同意
*
我使用“梗”主要是为了快速融入对话,避免冷场。
A. 非常不同意
B. 不太同意
C. 一般
D. 比较同意
E. 非常同意
*
我使用“梗”主要是为了表明自己是“圈内人”,获得群体的认同感。
A. 非常不同意
B. 不太同意
C. 一般
D. 比较同意
E. 非常同意
*
我使用“梗”主要是因为它可以简洁高效地表达复杂的情绪或观点。
A. 非常不同意
B. 不太同意
C. 一般
D. 比较同意
E. 非常同意
*
当遇到一个我不懂的新“梗”时,我通常会?
A. 忽略不管,觉得与自己无关
B. 通过上下文猜测其大意
C. 主动搜索了解其含义和来源
D. 直接询问朋友或发帖求助
*
我是否有过自己创造或改编“梗”的经历?
A. 从未有过
B. 很少(1-2次)
C. 有时(3-5次)
D. 经常(5次以上)
*
我认为自己对“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在同龄人中处于什么水平?
A. 远低于平均水平
B. 略低于平均水平
C. 平均水平
D. 略高于平均水平
E. 远高于平均水平
B部分:社交资本与身份认同
*
通过使用“梗”,我更容易在线上社群(如微信群、论坛)中获得他人的点赞、评论或关注。
A. 非常不符合
B. 不太符合
C. 一般
D. 比较符合
E. 非常符合
*
在现实社交中,使用“梗”能帮助我活跃气氛,成为话题的中心。
A. 非常不符合
B. 不太符合
C. 一般
D. 比较符合
E. 非常符合
*
我认为,熟练使用当下流行的“梗”是跟得上潮流、不落伍的表现。
A. 非常不同意
B. 不太同意
C. 一般
D. 比较同意
E. 非常同意
*
当我和同样使用特定“梗”的人交流时,会感到更亲切、更有默契。
A. 非常不符合
B. 不太符合
C. 一般
D. 比较符合
E. 非常符合
*
使用共同的“梗”,让我感觉自己和特定趣缘群体(如“二次元”、“游戏玩家”、“追星族”)的联结更紧密了。
A. 非常不符合
B. 不太符合
C. 一般
D. 比较符合
E. 非常符合
*
我认为,“梗”的使用是我作为“Z世代”(年轻一代)身份的一个重要标志。
A. 非常不同意
B. 不太同意
C. 一般
D. 比较同意
E. 非常同意
*
在群体中,懂“梗”、会玩“梗”的人通常更受欢迎。
A. 非常不同意
B. 不太同意
C. 一般
D. 比较同意
E. 非常同意
*
通过“梗”的交流,我结识了有共同兴趣的新朋友。
A. 非常不符合
B. 不太符合
C. 一般
D. 比较符合
E. 非常符合
*
当我能准确使用一个大家正在热议的“梗”时,会有一种成就感。
A. 非常不符合
B. 不太符合
C. 一般
D. 比较符合
E. 非常符合
C部分:群体边界感知
*
我能清晰地感觉到,懂特定“梗”的人和不懂的人之间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界限。
A. 非常不符合
B. 不太符合
C. 一般
D. 比较符合
E. 非常符合
*
当我在聊天中使用一个“梗”,而对方表示不理解时,我会下意识地将其归为“圈外人”。
A. 非常不符合
B. 不太符合
C. 一般
D. 比较符合
E. 非常符合
*
在我看来,某些“梗”是专属于我们小圈子的“行话”或“黑话”,不希望被圈外人滥用。
A. 非常不同意
B. 不太同意
C. 一般
D. 比较同意
E. 非常同意
*
“梗”的使用,强化了我所在的群体(如班级、社团、趣缘圈子)的内部凝聚力。
A. 非常不符合
B. 不太符合
C. 一般
D. 比较符合
E. 非常符合
*
当圈外人试图使用我们圈子内部的“梗”时,我会感到些许不适或被冒犯。
A. 非常不符合
B. 不太符合
C. 一般
D. 比较符合
E. 非常符合
*
我认为,“梗”的使用在无形中划分了不同的社交圈层。
A. 非常不同意
B. 不太同意
C. 一般
D. 比较同意
E. 非常同意
*
使用不同的“梗”,是区分“我们”和“他们”的一个标志。
A. 非常不同意
B. 不太同意
C. 一般
D. 比较同意
E. 非常同意
*
总体而言,我认为“梗”在大学生社交中主要起到了什么作用?
A. 积极作用为主,促进了交流与认同
B. 消极作用为主,造成了隔阂与误解
C. 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相当
D. 说不清
D部分:开放题
*
请列举1-2个您最近经常使用或印象最深刻的“梗”,并简要说明您通常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它,以及它传达了怎样的情绪或态度。(例如:“绝绝子”——用在称赞某事某物时,表达极度赞美和兴奋的情绪。)
*
您是否有过因为不懂某个“梗”而感到被排除在对话或群体之外的经历?请简要描述。
*
您如何看待“不懂梗就融不进圈子”这种现象?请简要谈谈您的看法。
评价对象得分
字体大小
“梗”作为社交货币: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群体边界的建构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