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

*
1.
您目前的学科背景属于?
*
2.
您目前的受教育阶段?
*
3.
[情境一] 在一个抽奖游戏中,有三扇门。一扇门后是汽车,另外两扇后是山羊。你选择了1号门。主持人(知道门后情况)特意打开了3号门,展示了一只山羊。现在只剩1号和2号门。 问题:如果主持人给你机会换选2号门,你会换吗?
不换:我相信我的直觉/运气,或者觉得换不换概率都一样(50/50)。
换:我认为换门会增加中奖概率。
不确定:我无法判断。
*
4.
承上题,请为您上述判断的“确信程度”打分:
很不确信
很确信
*
5.

 [情境二] 某种罕见病在人群中的患病率是 0.1%(即1000人中有1人得病)。现有一种试纸,如果人真的患病,试纸 100% 呈阳性;如果人没病,试纸也有 5% 的概率误报为阳性(假阳性)。 问题:如果您去检测,结果呈“阳性”,您觉得您“真正患病”的概率大概是多少?

95% 以上
68% 左右
5%以下
不确定
*
6.
承上题,请为您上述判断的“确信程度”打分:
很不确信
很确信
*
7.
[情境三] 抛一枚公正的硬币,前5次的结果由于巧合竟然全是“正面”。 问题:您直觉上觉得第6次抛出“反面”的概率会?
大于 50%
等于 50%
小于 50%
*
8.
承上题,请为您上述判断的“确信程度”打分:
很不确信
很确信
*
9.
[情境四] 某城市有两家医院,大医院每天出生约45个婴儿,小医院每天出生约15个婴儿。已知男孩出生的概率约为50%。但在某一天,其中一家医院发现,出生的婴儿中**超过60%**是男孩。 问题:您直觉上认为这更有可能发生在?
大医院
小医院
两家医院概率差不多
不确定
*
10.
承上题,请为您上述判断的“确信程度”打分:
很不确信
很确信
*
11.
[情境五] Li Hua今年31岁,单身,性格直率,非常聪明。ta主修哲学。在学生时代,ta深切关注歧视和社会正义问题,还参加过反核示威。 问题:请根据直觉判断,以下哪种情况的可能性更高?
Li Hua是一名银行出纳员。
Li Hua是一名银行出纳员,并且活跃于平权运动。
*
12.
承上题,请为您上述判断的“确信程度”打分:
很不确信
很确信
*
13.
回顾刚才的答题过程,您主要的决策依据是?(单选)
直觉驱动: 凭第一感觉或生活经验快速判断(如:“反正都只剩两扇门了,概率就是一半一半”)。
记忆驱动: 我以前好像看过类似的题目或视频,依稀记得答案。
逻辑计算: 我尝试在脑海中列算式或画图推导。
情感驱动: 我讨厌犹豫或后悔,所以坚持最初的选择。
*
14.
如果告诉您,第5题(医疗检测)的正确答案是 C (仅有2%左右),这与大多数人的直觉(95%)截然相反。导致这种误判的主要原因,您认为是?
数字太抽象: 我无法在脑海中构建出“1000个人”的具体分布图像,只有百分比。
情绪干扰: “阳性”两个字带来恐慌感,导致我急于完成该题。
忽略基础概率: 我只关注了试纸的准确率(95%),完全忽略了没病的人数基数极其庞大。
不信任数学: 我觉得这种数学计算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意义,现实就是非黑即白。
*
15.
您之前通过视频(如B站、YouTube)或文章学习过类似的“反直觉概念”吗?
经常看
偶尔看过
从未看过
*
16.
既然您看过相关视频,为什么在遇到类似变体问题时(或在现实决策中)可能依然会感到犹豫或出错?(多选)
遗忘快: 视频只是“过眼云烟”,当时听懂了,过两天就忘了。
缺乏互动: 视频是被动观看,我没有亲手操作过,很难将知识内化为直觉。
缺乏反馈: 看视频时我以为我懂了,但没有机会让我通过“犯错”来检验自己是否真懂。
场景单一: 视频里的例子是固定的,一旦换了数字或场景,我就不会迁移了。
*
17.
如果我们要开发一款工具,帮助您彻底修正这些容易犯错的直觉,以下哪种功能对您最有用?
更生动的动画讲解: 像科普视频一样,把原理讲得更清楚。
文字版数学证明: 列出详细的贝叶斯公式推导过程。
交互式模拟器: 让我能快速模拟玩1000次游戏,并实时看到胜率统计图表。
专家问答: 可以直接向统计学教授提问。
*
18.
在一个理想的“直觉训练系统”中,您更倾向于哪种学习方式?
“先教后练”模式: 先看教学视频,学会了再做题。
“先猜后看”模式 (Prediction-based): 系统先逼我下注预测,然后立刻通过模拟结果告诉我猜错了,再解释原因。
“沙盒探索”模式 (Exploratory): 给我一组滑块(参数),让我自己随意调整数字,观察结果如何变化。
*
19.
如果系统要为您展示“1000次模拟结果”,您更倾向于哪种视觉呈现方式?
拟人化图标 (Isotype): 用1000个小人图标排列,红色的代表生病,灰色的代表健康。(更具象,更有情感冲击)
抽象点阵 (Dot Matrix): 用简单的圆点或方块密集排列。(更简洁,能展示更大数量级)
动态统计图 (Charts): 不需要看到个体,直接给我看柱状图或饼图的变化动画。(重逻辑,轻视觉干扰)
物理隐喻 (Metaphor): 类似“弹珠机”或“倒水”的物理动画效果。(更有趣味性)
*
20.
我们的系统计划采用“预测-打脸”模式(即先诱导您犯错,再展示真相)。如果系统连续3次证明您的直觉是错的,您当下的真实反应可能是?
兴奋/好奇: “哇,原来我错得这么离谱,快告诉我为什么!”
怀疑/防御: “这系统是不是算法有问题?或者是题目故意刁难?”
沮丧/放弃: “我可能不适合学这个,太受打击了。”
无所谓: 继续做下一题。
*
21.
如果您掌握了这套修正直觉的方法,您最希望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的哪个领域?
投资理财: 理解股市波动、风险对冲、幸存者偏差。
医疗健康: 看懂体检报告、理解药物副作用概率。
日常生活: 识破营销陷阱、彩票概率、抽卡游戏机制。
职业决策: 评估项目风险、职业规划中的沉没成本。
科研与学术: 理解实验数据统计(如P值陷阱)、量子力学现象、复杂的物理模型推演。
*
22.
为了让您坚持完成一系列枯燥的概率训练,以下哪种机制对您最有效?
虚拟货币: 给我想象中的100万,看我最后能剩下多少(损失厌恶)。
段位/排行榜: 显示我比90%的用户更理性(社交比较)。
收集要素: 每攻克一个思维谬误,就解锁一个徽章或图鉴(成就感)。
不需要游戏化,只要工具好用就行。
*
23.
您更倾向于在什么设备上使用这个系统?
手机竖屏: 碎片时间刷一刷。
电脑/平板大屏: 专门花时间沉浸式学习
两者皆可。
*
24.
(后续意愿) 您是否愿意在我们的系统原型开发完成后,作为首批内测用户体验并提供反馈?(这将对我们的研究非常有帮助)
A. 是
问卷星提供技术支持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