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在《哲学与文化》教学中的运用现状调查问卷(教师版)

老师,您好!我们在做一个关于隐喻在《哲学与文化》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旨在了解隐喻在这本教材中的运用情况。为保证此次研究的真实性, 恳请您花费几分钟填写一下问卷。此问卷仅用于学术研究,不会涉及您的隐私, 请您放心填写。非常感谢您的填写。谢谢!
*
1.您目前主要任教的年级是?【单选题】
A.高一
B.高二
C.高三
*
2.您的教龄是?【单选题】
A.5年及以下
B. 6-10年
C.11-20年
D.20年以上
*
3.您了解隐喻吗?【单选题】
A.非常了解
B.比较了解
C.一般了解
D.不是很了解
E.完全不了解
*
4.根据您的理解,您认为隐喻的概念是什么?【多选题】
A.隐喻是一种高级的修辞手法,主要指“A是B”的句式
B.隐喻是一种解释的工具,用熟悉、具体的事物来理解陌生抽象的事物
C.隐喻的概念比较广泛,类比、象征等凡是有助于帮助我们解释和认识另一种事物的思维方式、认知现象都属于隐喻
D.我不太确定如何清晰界定教学中的隐喻,经常与其他方法混用
*
5.您认为下列那一项表述运用了隐喻?【多选题】
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B.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C.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D.建设文化强国,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
E.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
6.您如何理解隐喻在《哲学与文化》教学中的作用? 【多选题】
A.将高度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B.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
C.连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降低理解门槛
D.培养学生跨学科联想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E.深化对哲学思想文化内涵的体会
F.其他
*
7.总体而言,您对在教学中主动运用隐喻这一做法持何种态度? 【单选题】
A.非常积极,是必备的教学策略
B.比较积极,是有效的辅助手段
C.中立,视具体情况而定
D.不太积极,担心产生误导
E.完全否定,应避免使用
*
8.隐喻会出现在您讲《哲学与文化》的课堂上吗?【单选题】
A.很符合
B.比较符合
C.一般符合
D.不太符合
E.不符合
*
9.您在《哲学与文化》教学中运用隐喻,学生的反响如何?【单选题】
A.非常热烈
B.比较热烈
C.反响平平
D.不感兴趣
*
10.您能够识别且解读《哲学与文化》教材中的隐喻吗?【单选题】
A.完全可以,而且能够解读
B.大部分可以识别,且能够解读识别的隐喻
C.可以识别,但有的不能完全解读
D.不能识别,不会解读
*
11.您在备课时,会有意识地设计或寻找隐喻来讲解知识点吗? 【单选题】
A.总是如此
B.经常如此
C.偶尔如此
D.很少如此
E.从未如此
*
12.您通常从哪些渠道获取或灵感启发设计教学隐喻? 【多选题】
A.教材与教参中的经典案例
B.学术著作、哲学原著
C.日常生活观察(自然、社会现象)
D.文学作品、寓言故事、影视作品
E.其他学科(如语文、物理、历史)
F.同行交流与分享
G.其他
*
13.您经常会在教学那些环节使用隐喻?【多选题】
A.教学导入环节
B.知识讲授环节
C.知识应用环节
D.情感升华环节
E.课后辅导环节
*
14.根据您的观察,恰当地运用隐喻对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有何影响? 【单选题】
A.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B.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
C.效果一般
D.几乎没有影响
E.有时会产生误解
*
15.除了教材隐喻,您会根据教学实际,创造一些新的隐喻吗?【单选题】
A.很符合
B.比较符合
C.一般符合
D.不太符合
E.不符合
*
16.在运用隐喻时,您遇到的最大挑战或困惑是什么? 【多选题】
A.难以找到既准确又生动的隐喻
B.担心隐喻简化或扭曲了哲学概念的严谨性
C.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难以产生共鸣
D.隐喻的解释本身需要更多时间,影响教学进度
E.对隐喻的理解还不到位,不能发挥其最大效用
F.创造新隐喻的难度大,难以胜任
*
17.您认为思政课教学语言重要吗?【单选题】
A.非常重要
B.比较重要
C.一般重要
D.不重要
*
18.您会借助隐喻,尝试着形成独特的思政课话语体系吗?【单选题】
A.会
B.不会
*
19.您希望获得哪些方面的支持以更好地运用隐喻教学? 【多选题】
A.系统性的隐喻教学案例库资源共享
B.围绕此主题的专项教研工作坊或观摩课
C.关于隐喻认知理论的专业讲座与指导
D.与同行教师更多交流探讨的机会
E.其他
20.对于在《哲学与文化》教学中推广和深化隐喻运用,您还有何其他意见或建议? 【填空题】*
问卷星提供技术支持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