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断亲”:新时代家国情怀视域下的青年家庭关系调查问卷

一、基本信息
*
1. 您的性别:
A. 男
B. 女
C. 其他
*
2. 您的年级:
A. 大一
B. 大二
C. 大三
D. 大四
E. 研究生及以上
*
3. 您的生源地:
A. 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
B. 新一线城市(如杭州、成都、武汉等)
C. 二线城市
D. 三线及以下城市
E. 农村地区
*
4. 您的家庭结构:
A. 核心家庭(父母+子女)
B. 单亲家庭(父亲/母亲+子女)
C. 重组家庭(父母一方或双方再婚,含继子女)
D. 大家庭(与祖父母/外祖父母同住)
E. 其他(请注明:)
二、“断亲”认知与行为
*
1. 您是否了解“断亲”(指主动减少或切断与部分/全部亲属的联系,非法律层面断绝关系)这一概念?
A. 非常了解,能清晰区分不同类型的“断亲”行为
B. 一般了解,知道大概含义
C. 不太了解,仅偶尔听说
D. 完全不了解
*
2. 您自身是否有过“断亲”行为(如减少联系频率、拒绝亲属聚会、主动疏远等)?
A. 有,且持续时间较长(6个月以上)
B. 有,但持续时间较短(1-6个月)
C. 没有,但有过“断亲”的想法
D. 没有,也从未有过“断亲”的想法
*
3. 若您有“断亲”行为/想法,主要针对的亲属类型是(可多选):【多选题】
A. 父母
B. 祖父母/外祖父母
C. 叔伯姑舅姨等旁系亲属
D. 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
E. 其他亲属(请注明:)
*
4. 您认为导致大学生“断亲”的主要原因是(可多选):【多选题】
A. 代际观念差异(如婚恋、就业、消费观分歧)
B. 亲属过度干涉个人生活(如催婚、问收入、评价学业)
C. 地理距离远,日常沟通少,关系自然疏远
D. 价值观、生活方式不同,缺乏共同话题
E. 过往家庭矛盾或冲突未解决
F. 专注于学业/社交,无精力维护亲属关系
G. 其他(请注明:)
三、家庭关系互动状态
*
1. 您与父母的日常沟通频率:
A. 每天1次及以上
B. 2-3天1次
C. 每周1-2次
D. 每月1-2次
E. 很少沟通(每月少于1次)
*
2. 您与父母沟通的主要内容是(可多选):【多选题】
A. 学业/工作进展
B. 生活日常(饮食、健康等)
C. 情感问题(恋爱、人际关系等)
D. 家庭事务(如家务、亲属动态)
E. 社会热点、家国相关话题
F. 几乎无深入沟通,仅简单问候
*
3. 您对自己当前家庭关系的满意度:
A. 非常满意,家庭成员互动融洽
B. 比较满意,偶尔有小矛盾但能化解
C. 一般,无明显矛盾但也无亲密感
D. 不太满意,经常有矛盾且难以沟通
E. 非常不满意,关系紧张
*
4. 当您面临重要决策(如专业选择、就业城市、婚恋等)时,会如何看待亲属的意见?
A. 非常重视,会优先参考亲属意见
B. 比较重视,会结合自身想法综合考虑
C. 不太重视,主要以自身想法为主
D. 完全不重视,不会参考亲属意见
四、家国情怀认知与家庭关联
*
1. 您认为“家庭关系”与“家国情怀”之间的联系程度:
A. 联系非常紧密,家庭是培养家国情怀的基础
B. 联系比较紧密,家庭氛围会影响对国家的认知
C. 联系一般,两者无直接必然关联
D. 联系不紧密,家国情怀更多受社会/学校影响
E. 无联系,两者是完全独立的概念
*
2. 您是否认同“良好的家庭关系能增强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这一观点?
A. 非常认同
B. 比较认同
C. 中立,不置可否
D. 不太认同
E. 非常不认同
*
3. 您通过哪些途径培养家国情怀(可多选):【多选题】
A. 家庭熏陶(如父母讲述家国故事、家庭爱国教育)
B. 学校教育(如思政课、红色主题活动)
C. 社会宣传(如新闻报道、公益广告、爱国主题影视)
D. 个人实践(如参与志愿服务、红色旅游、国情调研)
E. 很少主动培养
*
4. 您认为“断亲”现象是否会影响青年群体的家国情怀培育?
A. 会,“断亲”可能削弱家庭纽带,间接影响家国认知
B. 可能会,但若“断亲”源于良性原因(如独立成长),影响较小
C. 不会,家国情怀与亲属关系无直接关联
D. 不清楚,未思考过这一问题
问卷星提供技术支持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