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路径探索与实践调查问卷


尊敬的老师:

您好!本问卷旨在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现状、需求及优化方向,为“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路径探索与实践”课题提供实证依据。所有数据仅用于学术研究,严格保密,问卷填写约需5分钟。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
1.
您的性别
*
2.

您的年龄段:

30岁及以下
31-40岁
41-50岁
51岁及以上
*
3.

您的职称:

助教
讲师
副教授
教授
*
4.
您当前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学科类型
理学类
工学类
哲学类
经济学类
法学类
教育学类
文学类
历史学类
管理学类
其他
*
5.
您认为自己是否有责任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的教学过程
完全有责任,应实现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的融合
有一定责任,但主要责任在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
责任较小,只需专注于专业知识教学
无责任,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无关
*
6.
在日常教学中,您主动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频率是
每次课程都会有意识融入
多数课程会尝试融入
偶尔在部分课程中融入
很少融入,主要讲解专业知识
*
7.
您认为自身在挖掘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实现专业与思政自然结合方面的能力如何
能力较强,能轻松找到契合点并自然融入
能力一般,能找到部分契合点但融入不够自然
能力较弱,难以挖掘思政元素或融入生硬
无相关能力,从未尝试过融合
*
8.
在课堂中讲解涉及思政的理论性内容时,您认为自己能否将内容讲深、讲透并吸引学生
完全可以,能结合案例让内容生动易懂,学生认同感强
基本可以,能讲清核心内容,但吸引力有待提升
较难做到,能讲解理论但难以深入,学生参与度低
无法做到,缺乏理论阐释能力,很少涉及此类内容
*
9.
若您认为自身在思政育人能力方面存在不足,最希望获得哪种支持来提升(可多选)【多选题】
专业与思政融合的实操培训(如学科思政案例教学)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如在线思政工具使用)
思政理论深度解读课程(如政策与理论专题学习)
跨学科交流平台(与思政课教师研讨融合方法)
无需支持,可通过自主学习提升
*
10.
您认为当前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中,“育人成效”(如思政融入教学效果、学生思想引导成效等)与 “科研、论文” 等硬性指标的权重分配是否合理
非常合理,育人成效权重足够,能有效引导教师重视思政工作
基本合理,育人成效有一定权重,但仍需小幅提升
不太合理,育人成效权重明显低于科研、论文,难以发挥导向作用
极不合理,育人成效几乎被忽视,完全偏向科研、论文指标
*
11.
受当前评价激励机制影响,您在时间和精力分配上更倾向于
优先投入思政教育(如课程思政设计、学生思想引导)
思政教育与科研、教学均衡投入
优先投入科研、论文,仅在必要时参与思政工作
完全专注科研、论文,几乎不投入思政工作
*
12.
您认为当前针对教师思政工作的激励形式(如奖励、表彰等)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重物质激励(如奖金)轻精神激励(如荣誉表彰、职业认同提升),难以激发内生动力
重精神激励轻物质激励,缺乏实际利益驱动
物质与精神激励均不足,无法调动参与积极性
激励形式合理,能有效激发思政工作热情
*
13.
在开展思政育人工作时,您与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之间的沟通协作频率是
频繁沟通,经常共同设计思政方案、共享育人资源
偶尔沟通,仅在特定活动(如主题教育)中协作
极少沟通,基本各自开展工作,缺乏协作
无任何沟通,完全 “单打独斗”
*
14.
您认为当前针对教师思政育人能力的培训,最突出的问题是
碎片化严重,缺乏系统性、持续性培训规划
理论灌输过多,结合教学实际的实践指导不足
与自身学科、教学场景需求脱节,实用性差
培训时间与教学、科研任务冲突,难以参与
*
15.
若要优化思政育人相关培训支持,您最希望改进的方面是(可多选)【多选题】
增加培训的系统性(如分阶段、成体系的培训课程)
强化实践指导(如提供学科思政教学设计实操演练、案例研讨)
灵活安排培训时间(如线上线下结合、碎片化学习资源)
建立培训效果反馈机制(如根据教师需求动态调整培训内容)
提供培训后的跟踪支持(如配备思政育人指导导师)
*
16.
在日常教学与生活中,您认为网络平台上的多元思潮、负面信息对您自身的思想认知及思政育人工作开展的干扰程度如何
干扰极大,严重影响自身思想判断与思政工作方向
有一定干扰,需花费较多精力辨别信息并调整育人策略
干扰较小,能快速筛选有效信息,基本不影响工作
无任何干扰,可完全不受多元思潮与负面信息影响
*
17.
面对数字时代知识多元化、碎片化及 “后真相” 现象,您认为自身的数字素养、信息鉴别能力与舆论引导能力,能否满足思政育人工作的需求
完全满足,能熟练运用技术、精准鉴别信息并有效引导舆论
基本满足,但在复杂信息场景下,能力仍需提升
较难满足,常因能力不足导致思政育人效果打折扣
无法满足,严重缺乏相关能力,难以应对时代挑战
*
18.
在面对大学生时,您认为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如单纯理论讲授)对学生的吸引力如何,“隐形逃课” (人在心不在)现象在您的课堂中是否常见
吸引力强,学生参与度高,几乎无 “隐形逃课” 现象
吸引力一般,部分学生参与度低,偶尔出现 “隐形逃课”
吸引力较弱,多数学生兴趣不高,“隐形逃课” 现象常见
无吸引力,学生普遍抵触,“隐形逃课” 现象严重
*
19.
您认为当前面临的职称晋升、项目申报、考核评聘及生活成本等压力,对您投身思政教育的热情与精力投入的影响程度如何(单选)
影响极大,压力导致职业倦怠,几乎无精力投入思政教育
影响较大,压力占用大量时间,仅能勉强参与基础思政工作
影响较小,能合理平衡压力与思政工作,基本不影响投入
无任何影响,可不受压力干扰,全力投入思政教育
*
20.
若要缓解外部环境与时代变迁对思政育人工作的冲击(如应对多元思潮、创新教学、缓解职业倦怠),您最希望获得哪些支持(可多选)【多选题】
信息鉴别与舆论引导专题培训(如负面信息应对、思潮分析)
思政教学方法创新资源(如跨学科案例库、互动教学工具)
职业压力疏导支持(如心理咨询、工作负荷优化建议)
数字素养提升课程(如新媒体技术、智能教学平台使用)
其他
*
21.
为应对学生特征变化、提升思政课堂吸引力,您尝试创新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互动讨论、多媒体应用等)的频率是
A. 频繁尝试,会根据学生反馈持续优化创新教学方法
B. 偶尔尝试,仅在重要课程或活动中采用创新方式
C. 极少尝试,主要依赖传统教学方法,很少主动创新
D. 从未尝试,无创新教学方法的意识或能力
*
22.

以下人工智能赋能思政工作的场景,您能接受的是(可多选)

【多选题】
AI 学习助手:根据您的学习记录,推送理论文章、政策解读等资源
AI 事务助手:自动提醒思政学习安排、解答师德考核、职称评审等常见问题
AI 匿名分析:仅统计教师群体的思想热点与情绪趋势
AI 沉浸式学习:通过 VR “参观” 红色基地,或“旁观”黄大年同志的工作场景等
AI 心理助手:匿名提供压力疏导建议,高风险时转接专业心理咨询
其他
*
23.
在您接触过的人工智能赋能思政场景中,技术应用与您的教学实际需求的匹配度如何
匹配度极高,技术能精准解决教学中的思政育人痛点
匹配度一般,技术有一定帮助但仍需根据教学需求调整
匹配度较低,技术功能与教学实际脱节,实用性差
无匹配度,从未接触过 AI 赋能思政场景
*
24.
  1. 当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收集您的学习记录、教学反馈等数据开展思政相关服务(如精准推送资源、分析思想动态)时,您对个人数据隐私保护的担忧程度如何
极度担忧,担心数据泄露或被滥用,难以接受此类数据收集
比较担忧,虽认可技术价值,但对隐私保护仍有顾虑
轻微担忧,相信学校会采取保护措施,基本能接受数据收集
毫无担忧,认为数据收集是技术赋能的必要环节,完全信任隐私保护机制
*
25.
您认为当前人工智能赋能思政工作中,数据收集的边界、隐私保护规则等伦理问题的明确程度如何
非常明确,有清晰的制度和规则规范数据收集与隐私保护
基本明确,但部分细节(如数据使用范围)仍需进一步界定
不够明确,缺乏具体规则,存在伦理风险隐患
完全不明确,从未了解过相关伦理规范
*
26.
若学校计划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思政工作,以下哪项措施最能缓解您对数据隐私与伦理问题的担忧(可多选)【多选题】
制定公开透明的数据收集与使用细则,明确数据用途和保存期限
建立数据安全审核机制,确保数据仅用于思政育人相关服务
赋予教师数据查看、删除的自主权限,保障教师对个人数据的控制权
引入第三方机构监督数据使用过程,避免数据滥用
提供数据隐私保护专题培训,提升教师对技术伦理的认知
*
27.

您对人工智能赋能思政工作的主要顾虑是(可多选)

【多选题】
个人隐私泄露(如思想观点、心理状态被过度采集)
算法偏见导致误判(如对思想状况的错误评估)
过度依赖技术,削弱人与人之间的深度沟通
技术操作复杂,学习成本高
数据安全风险(如敏感信息被篡改、滥用)
其他
*
28.

您认为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思政工作最需优先解决的问题是(可多选)

【多选题】
隐私保护机制(如数据采集范围、存储安全)
操作便捷性(如是否需要复杂培训、界面是否简洁)
功能实用性(如是否能解决实际思政工作痛点)
个性化适配(如是否能根据学科差异调整)
*
29.

您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高校教师思政工作的整体态度

非常支持,能显著提升思政工作效率与精准度
比较支持,期待其解决传统思政工作痛点
中立,需观察实际应用效果后再判断
不太支持,担心技术无法适配思政工作的 “人性化” 需求
非常不支持,认为思政工作不应依赖技术
30.

针对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教师思政工作,您是否还有其他建议或需求

问卷星提供技术支持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