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大学生对“乡村振兴”的认知、参与意愿与影响因素

亲爱的同学:

  您好!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Z世代大学生含研究生,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乡村振兴”认知与参与情况的研究。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国家战略的看法、参与意愿及行为模式,为引导和激励青年力量服务乡村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本问卷实行匿名填写,所有数据将严格保密,仅用于整体学术分析,请您放心作答。问卷预计耗时5-8分钟。您的真实回答对本研究至关重要,衷心感谢您的支持与参与!

*
第一部分:个人基本情况
1. 您的性别:
*
2. 您目前的教育阶段:
本科一年级
本科二年级
本科三年级
本科四年级
硕士研究生
博士研究生
*
3. 您所在的学科类别:
人文社科类(如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等)
理工类(如食科、水利、机电、理学等)
农学类(如草业、植保、林学等)
医学类
其他
*
4. 您的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
共青团员
群众
其他
*
5. 您的生源地类型(生活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
大城市(直辖市、省会城市)
二级地方市
小城市(县或县级市)
乡、镇、村
*
6. 您累计的乡村生活或实践经历(如寒暑假返乡、支教、调研、实习、社会实践等)约为:
无任何经历
1-2次
3-5次
5次以上
*
7. 您家庭是否务农?
*
第二部分:对乡村振兴的认知与了解程度
8.您最初是通过哪些渠道了解到“乡村振兴”这一战略的?(可多选)【多选题】
学校课程(专业课/思政课/公选课)
官方新闻媒体(电视、报纸、新闻客户端)
社交媒体(微信、微博、B站、抖音等)
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或科研项目
家庭、朋友、同学的交流
学术文献、研究报告
从未主动了解过
*
9. 您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了解程度是?
非常了解,能完整说出并理解其内涵
比较了解,能说出其中3-4个
一般了解,能说出1-2个
仅听说过,但具体内容说不出来
完全不了解
*
10. 您认为“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包括哪些?(可多选)【多选题】
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改善人居环境与基础设施(道路、水电、网络等)
保护与修复乡村生态环境
传承与创新乡村传统文化
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
吸引人才回流,激发乡村活力
不清楚其主要目标
*

11.请您评估自己对以下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的了解程度:             (请在对应的选项框内打“√”)

非常了解比较了解一般了解不太了解完全不了解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乡村生态环境保护
乡村生态环境保护
乡村教育/医疗资源建设
乡村教育/医疗资源建设
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传统文化传承
乡村传统文化传承
乡村基层治理模式
乡村基层治理模式
*
第三部分:对乡村振兴的态度与情感认知
12.总体而言,您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未来成效持何种态度?
非常乐观
比较乐观
中立
比较悲观
非常悲观
*
13. 您认为Z世代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如何?
非常必要,是时代赋予的责任,能发挥关键作用
比较必要,可以作为一支重要的辅助力量
一般,参与与否影响不大
不必要,大学生应更专注于城市就业或个人学业
*

14.请您对以下关于乡村振兴的陈述表明您的同意程度:(请在对应的选项框内打“√”)

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
(1)我认为我们大学生有能力为乡村振兴做出实际贡献。
(1)我认为我们大学生有能力为乡村振兴做出实际贡献。
(2)我认为大学生有责任利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
(2)我认为大学生有责任利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
(3)帮助乡村地区的人们改善生活,会让我感到满足。 
(3)帮助乡村地区的人们改善生活,会让我感到满足。 
(4)我认为在乡村工作能很好地实现个人价值。
(4)我认为在乡村工作能很好地实现个人价值。
(5)在乡村的经历能为我长远发展积累宝贵经验
(5)在乡村的经历能为我长远发展积累宝贵经验
*
第四部分:参与行为、意愿与路径偏好
15. 您是否参与过以下与乡村振兴相关的活动?(可多选)【多选题】
从未参与过
乡村支教、助学活动
“三下乡”“返家乡”“扬帆计划”等社会调研或实践
乡村创业或实习(如农产品电商、乡村旅游规划)
利用专业技能服务乡村(如科技推广、规划设计、医疗法律服务)
公益捐赠(物资、书籍等)
新媒体宣传(拍摄乡村短视频、撰写推广文案等)
消费助农(优先购买农产品、参与乡村旅游)
其他
*
16.(由上题,若参与过)您参与上述活动的主要动机是?(可多选)【多选题】
学校或课程要求
增长见识,丰富个人阅历
怀有服务乡村、贡献社会的情怀
为未来就业、创业或升学积累资本
对乡村有特殊感情
跟随团队或朋友一起参与
其他
*
17..(若参与过)参与后,您最大的收获是?(可多选)【多选题】
提升了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
加深了对国情的了解与对乡村的情感认同
积累了社会资源与人脉网络
获得了学业、评奖评优或保研等方面的加分
明确了个人职业发展方向
其他
*
18.未来(在校期间或毕业后1-3年内),您参与乡村振兴相关活动的意愿如何?
意愿非常强烈,会主动寻找机会
意愿比较强烈,有合适机会愿意参与
一般,持观望态度
意愿较低
完全没有意愿
*
19. 如果您愿意参与,您更倾向于通过哪种方式?(可多选)【多选题】
短期实践(寒暑假支教、调研)
长期扎根(毕业后到乡村任职、任教、创业)
专业服务(用所学知识为乡村提供技术、咨询等支持)
资源链接(为乡村引入资金、项目、企业等资源)
宣传倡导(通过内容创作提升乡村知名度)
消费与投资(购买农产品、去乡村旅游、乡村投资)
以上均不愿意参与
*
第五部分:参与障碍与支持机制需求
20. 您认为当前阻碍Z世代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可多选)【多选题】
信息不对称,不了解参与渠道和政策
缺乏有效的激励与保障政策(如补贴、学分、就业优惠)
缺乏专业的指导与培训
个人职业规划与发展空间与乡村不匹配
顾虑乡村的生活条件、待遇与发展平台
家人、朋友或社会认同度低
自身能力或经验不足,担心无法胜任
其他
*
21. 您希望学校或社会提供哪些支持,以帮助您更好地参与乡村振兴?(可多选)【多选题】
搭建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实践、实习、创业机会
提供资金补贴、交通住宿补助或奖学金倾斜
开设相关课程与技能培训(如乡村发展理论、社区工作方法)
配备专业的指导老师,对项目进行全程辅导
建立校企地合作机制,对接真实乡村需求与资源
完善表彰激励制度,在评奖评优、升学就业中予以体现
加强宣传,树立优秀典型,营造积极氛围
其他
*
第六部分:参与乡村振兴影响因素
(一)个人层面因素
非常不符合不太符合一般比较符合非常符合
1.个人兴趣与乡村振兴相关工作的匹配度,是我是否参与的核心考量。
1.个人兴趣与乡村振兴相关工作的匹配度,是我是否参与的核心考量。
2.自身专业技能(如编程、设计、农业技术等)能否在乡村发挥作用,影响我的参与决策。
2.自身专业技能(如编程、设计、农业技术等)能否在乡村发挥作用,影响我的参与决策。
3.参与乡村振兴能否提升我的实践能力、就业竞争力或学术研究价值。
3.参与乡村振兴能否提升我的实践能力、就业竞争力或学术研究价值。
4.我对乡村的情感认同会推动我参与。
4.我对乡村的情感认同会推动我参与。
*
(二)外部支持因素
非常不符合不太符合一般比较符合非常符合
1.学校提供的支持(如实践平台、指导老师、学分认定、经费补贴等),会提高我的参与积极性。
1.学校提供的支持(如实践平台、指导老师、学分认定、经费补贴等),会提高我的参与积极性。
2.国家和地方的扶持政策(如创业补贴、就业编制、薪资优惠、落户政策等),会增强我的参与动力。
2.国家和地方的扶持政策(如创业补贴、就业编制、薪资优惠、落户政策等),会增强我的参与动力。
3.参与渠道的便捷性(如报名流程简单、信息获取容易),会影响我是否参与。
3.参与渠道的便捷性(如报名流程简单、信息获取容易),会影响我是否参与。
4.有专业的培训指导(如乡村工作方法、技能提升课程),会降低我参与的顾虑。
4.有专业的培训指导(如乡村工作方法、技能提升课程),会降低我参与的顾虑。
*
(三)环境与评价因素
非常不符合不太符合一般比较符合非常符合
1.乡村的工作生活条件(如基础设施、医疗教育资源、薪资待遇),会影响我的参与选择。
1.乡村的工作生活条件(如基础设施、医疗教育资源、薪资待遇),会影响我的参与选择。
2.身边亲友、同学的支持态度或参与案例,会带动我参与。
2.身边亲友、同学的支持态度或参与案例,会带动我参与。
3.社会对乡村振兴参与者的认可和正面评价,会增强我的参与意愿。
3.社会对乡村振兴参与者的认可和正面评价,会增强我的参与意愿。
4.对乡村工作可能面临的困难(如沟通障碍、环境适应、风险不确定性),让我有所顾虑。
4.对乡村工作可能面临的困难(如沟通障碍、环境适应、风险不确定性),让我有所顾虑。
*

(四)信息与认知因素

非常不符合不太符合一般比较符合非常符合
1.我能轻松获取乡村振兴相关的参与机会、政策细节等信息。
1.我能轻松获取乡村振兴相关的参与机会、政策细节等信息。
2.我清楚参与乡村振兴后能获得的具体权益(如保障、奖励、发展通道)。
2.我清楚参与乡村振兴后能获得的具体权益(如保障、奖励、发展通道)。
*
第七部分:开放性意见征集
22. 对于Z世代大学生如何更有效地参与“乡村振兴”,您有哪些具体的建议或设想? (例如:在参与模式、学校支持、政策设计等方面的想法)
问卷星提供技术支持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