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文科”建设与人工智能融合现状教师调查问卷

尊敬的老师:
您好!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新文科”建设与人工智能影响的高校教学改革调查。您的真知灼见对于理解现状、探索未来发展方向至关重要。
本问卷实行匿名填写,数据仅作整体分析之用,预计耗时约10分钟。衷心感谢您的参与和支持!
第一部分:基本信息
*
1.您所在的高校名称和所在地名称: [必答](用于区分院校类型,分析时将做匿名化处理)
*
2.您所属的学科领域或专业名称:[必答] 
3.您的职称: 
助教
讲师
副教授
教授
第二部分:认知与实践(个人层面)
*
4.您对“新文科”这一概念的了解程度是? [必答]
非常了解,清楚其核心内涵与发展目标
比较了解,大致知道其主要内容
听说过,但具体内容不太清楚
完全没听说过
*
5.基于您的了解,您认为“新文科”建设的核心应侧重哪些方面?【可多选】 [必答]【多选题】
学科交叉融合(文理、文工交叉)
新技术赋能(AI、大数据等在人文社科中的应用)
回应重大现实问题(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等)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研究范式的转型(从定性到定量与定性结合)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更新
其他(请注明)
*
6.您在以下哪些教学环节中使用或尝试过AI工具(如ChatGPT、DeepSeek、文心一言、讯飞星火等)?【可多选】 [必答]【多选题】
课程设计与备课(生成大纲、案例、讨论题等)
课堂教学(辅助讲解、实时问答等)
课后辅导与答疑
作业布置与批改
学生评估与考核
尚未在任何环节中使用
其他(请注明)
*
7.您认为AI对您所在学科的人才培养最大的影响是? [必答]
创造了新的研究方向与就业岗位
倒逼课程体系和技能要求改革
带来了学术诚信与思维惰性的挑战
目前影响甚微,传统模式仍占主导
其他(请注明)
*
8.作为文科教师,面对人工智能与时代的快速变革,您的感受或心态是?【可多选】 [必答]【多选题】
危机感:担心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式会落后。
焦虑感:因需要不断学习新技能(如AI工具)而感到压力。
乐观与兴奋:认为这是推动学科创新的重大机遇。
信心:相信自己能够适应变化并将其融入教学与研究。
坚定:坚信人文社科的核心价值(批判性思维、价值观等)是AI无法替代的。
担忧:担心学生对传统文科专业的兴趣会因AI发展而减弱。
不满:认为学校提供的培训和支持不足以帮助我应对这些变化。
其他(请注明):
暂无特别感受:保持平常心。
第三部分:资源与支持(学校层面)
*
9.为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您所在学校/学院是否推出了以下举措?【多选题】
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未来研究院或交叉学科学术机构
发布关于人工智能(如ChatGPT、DeepSeek)在教学、科研中使用的官方指南或政策
设立专项资金或项目,鼓励文科与人工智能的交叉研究
举办关于AI赋能教学/科研的系列培训或工作坊
尚未感知到学校层面有明确举措
其他(请注明):
*
10.在教学硬件与平台方面,学校近年的更新升级主要体现在?【可多选】 [必答]【多选题】
智慧教室(支持互动教学、分组研讨等功能)
微格教室(用于技能训练、教学观摩与复盘)
智能黑板/智慧黑板(交互式触控屏)
虚拟仿真实验室
数字人文/计算社会科学实验室等新型实验室
高性能计算平台或云计算资源
未有明显感知或更新
其他(请注明)
*
11.在人才培养上,学校/学院是否开设了以下创新课程或项目?【多选题】
微专业(围绕特定领域开设的课程组,完成可获证书)
微课程/微学分课(学时短、主题聚焦的课程)
项目制学习(PBL)课程
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
与AI企业合作的定制化课程
其他(请注明)
开设与否不清楚
*
12.这些新课程/项目(如微专业)是否与学生的毕业要求挂钩? [必答]
是,可替代或计入总学分,直接影响毕业
是,完成可获得额外证书,作为能力补充证明
否,仅为兴趣导向,与毕业无关
不清楚
第四部分:国际视野与合作
*
13.您认为在“新文科”和人工智能领域,开展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如何? [必答]
非常必要,这是把握全球前沿、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
比较必要,可以借鉴经验、共享资源
一般,可有可无
不太必要,应更专注于解决本土问题
完全没有必要
*
14.您所在学校/学院在该领域推动国际合作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可多选】 [必答]【多选题】
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工作坊
与国外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
开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联合培养学位项目
支持教师与学生进行短期访学、交换或参加国际会议
邀请国外知名学者开设线上/线下讲座或短期课程
与国际团队共同开展合作研究项目
尚未有显著的国际合作举措
其他(请注明)
*
15.您认为当前开展深度国际合作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可多选】 [必答]【多选题】
资金来源不足,缺乏专项经费支持
师资和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如外语水平)有限
找不到合适的、有共同兴趣的国际合作伙伴
国内外课程体系、学分互认存在壁垒
数据跨境流动、伦理审查等政策限制
学校层面的重视程度和战略引导不够
暂无明显挑战
其他(请注明)
第五部分:总体评价与开放建议
*
16.总体来看,您如何评价学校应对新文科与人工智能浪潮的力度? [必答]
力度巨大,战略清晰,措施全面且执行有力
有一定力度,有部分亮点举措,但尚未形成体系
雷声大,雨点小,多为口号和概念,实质行动较少
几乎停滞,传统模式占主导,变化迟缓
不了解全局情况,无法评价
17.在您看来,人工智能时代,人文社科教育的核心价值与不可替代性体现在哪里?(您的任何想法都对我们至关重要)
18.对于未来如何更好地推动文科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包括国际合作),您有何具体的意见或建议?(您的任何想法都对我们至关重要)
问卷到此结束,再次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时间与贡献!
问卷星提供技术支持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