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00
诗教文化在高校通识课程中的应用
录音中...
尊敬的同学:
您好!
诗歌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其内容、思想、审美等在中国古代一直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由此形成了中华诗教文化。
本问卷旨在
了解您对“诗教”概念的认知和接受,以及您对诗歌类课程的学习体验、建议。我们希望借此优化高校诗歌学习类的通识教育课程,使其更加符合学生需求。请您花费几分钟时间,真诚地填写以下问卷。感谢您的参与和支持!
*
1.您的性别:
男
女
*
2.您目前就读: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大五
硕士或博士
*
3.您目前就读的专业是:
人文社科类
理工农医类
军警公安类
其他:
*
4. 在此之前您了解“诗教文化”吗?
A 非常了解
B了解不深
C 听说过,但完全不了解它的含义
D 没有听说过
*
5.您赞同“诗歌学习可以促进个人价值观的建立”这一观点吗?
非常不赞同
不赞同
一般
赞同
非常赞同
赞同程度
赞同程度
*
6. 您赞同“诗歌学习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这个观点吗?
非常不赞同
不赞同
一般
赞同
非常赞同
赞同程度
赞同程度
*
7.您认同“学习诗歌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这一观点吗?
非常不认同
不认同
一般
认同
非常认同
认同程度
认同程度
*
8.您认同“诗歌有助于调节我们的情绪”这一观点吗?
非常不认同
不认同
一般
认同
非常认同
认同程度
认同程度
*
9.您认同“通过诗歌学习,可以提升我们的语言或文字表达能力”这一观点吗?
非常不认同
不认同
一般
认同
非常认同
认同程度
认同程度
*
10.您认同“学习诗歌,可以拓宽我们的认知视野”这一观点吗?
非常不认同
不认同
一般
认同
非常认同
认同程度
认同程度
*
11.您认同“我们在诗歌中可以看到复杂的人性、多样的人生”这一观点吗?
非常不认同
不认同
一般
认同
非常认同
认同程度
认同程度
*
12.您认同“学习诗歌能提升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一观点吗?
非常不认同
不认同
一般
认同
非常认同
认同程度
认同程度
*
13.你认同“学习诗歌可以涵养我们的气度、改善我们的气质”这一观点吗?
非常不认同
不认同
一般
认同
非常认同
认同程度
认同程度
*
14.您对曾经参加过的诗歌学习类课程(如:初高中或大学课堂上的诗歌教学)满意吗?
很不满意
不满意
一般
满意
很满意
满意程度
满意程度
*
15.您不太满意曾经的诗歌教学的原因是什么?
【
最少
选择1项】
教师形象差
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差
课堂教学方法陈旧、单调
学习内容陈旧,脱离当代社会生活
作业多
作业或者考试难度大
其他:
*
16.您赞成在高校的通识教育中引入诗歌学习类课程?
非常不赞成
不赞成
一般
赞成
非常赞成
赞成程度
赞成程度
*
17.您不赞成在高校的通识课程中引入诗歌学习类课程的原因是什么?(多选题)
【请选择1
-
6项】
A 对课程内容没有兴趣
B 课程学习难度大
C 课程授课方式多陈旧老套
D 需要学习的课程已经很多
E 课程内容不具备当代意义
其他:
*
18. 您希望在通识课程中学习哪些类型的诗歌?
【请选择1
-
4项】
A 中国古代诗歌
B 中国现代诗歌(“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
C 中国当代诗歌(新中国成立后)
D 外国诗歌
*
19. 您喜欢的诗歌学校类课程的授课方式是?
【请选择1
-
4项】
A 理论讲授
B 讨论分享
C 实践创作
D 线上学习
*
20. 您认为诗歌学习类课程应该包含哪些教学内容?
【请选择1
-
5项】
A 诗歌的发展历史
B 诗歌的思想内容
C 诗歌的意象内涵
D 诗歌的创作技巧
E 其他
*
*
21. 您希望诗歌学习类课程的授课频率是?
A 每周一次
B 每周两次
C 每两周一次
D 无所谓
*
22. 您希望诗歌学习类课程的考核依据是什么?
【请选择1
-
4项】
A 课堂表现
B 平时作业
C 期末考试
D 同伴评价
其他:
*
23. 您在以往的诗歌学习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请选择1
-
5项】
A 不理解诗歌的意象内涵
B 无法理解诗歌复杂的创作技巧
C 不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知识
D 缺乏兴趣
E 学习过程枯燥
其他:
*
24 您认为目前诗歌学习类课程要面对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请选择1
-
5项】
脱离当代人的生活
经济效益转换差
课程内容难度高
高水平教师数量少
其他:
*
25.您认为下列哪些手段有助于提高高校诗歌学习类通识课程的教育效果?
【多选题】
邀请诗人、学者开展专题讲座或工作坊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与朗诵比赛
增加诗歌与现实生活、社会现象的联系分析
利用多媒体资源(如诗歌动画、配乐朗诵视频)辅助教学
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式教学方法
开展户外诗歌采风或与诗歌相关的文化体验活动
建立线上诗歌学习交流平台,分享学习心得
将诗歌学习与其他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相结合
其他:
评价对象得分
字体大小
诗教文化在高校通识课程中的应用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