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00
关于博物馆AI微短剧赋能文物传播的观众调查
录音中...
您好!我们是西安交通大学项目组,正在研究公众对文物微短剧的体验需求,努力让文物故事变得更生动、更有趣、触达更多人。诚邀您用3-5分钟时间,分享您的真实看法。您的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帮助我们将文物的故事以更酷的方式传播出去。问卷匿名填写,不涉及隐私信息,感谢您的支持!
一、基础信息与数字使用
*
1.您的年龄段:
18岁以下
18-28岁
29-45岁
46-60岁
60岁以上
*
2.您当前使用观看短视频的主要设备(可多选):
【多选题】
智能手机
平板电脑
台式电脑/笔记本
智能电视/投影
其他(例如:智能手表、车载屏幕等)
*
3.您在观看时是否遇到过以下技术障碍?(可多选)
【多选题】
网络卡顿
画面模糊
操作界面复杂
无字幕/字幕不清
无障碍功能缺失(如语音描述)
*
4.请根据您的习惯和体验,对以下陈述选择同意程度:(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一般,4=同意,5=非常同意)
1
2
3
4
5
我对文物微短剧很感兴趣
我对文物微短剧很感兴趣
我会因平台算法推荐而观看文物微短剧
我会因平台算法推荐而观看文物微短剧
我每周在抖音/快手/B站等平台观看或搜索文物微短剧
我每周在抖音/快手/B站等平台观看或搜索文物微短剧
观看后我会点赞、收藏或分享文物微短剧
观看后我会点赞、收藏或分享文物微短剧
我更倾向在通勤、休息等碎片时间观看此类内容
我更倾向在通勤、休息等碎片时间观看此类内容
二、内容与叙事偏好
*
5.您单次观看文物微短剧的时长偏好?(单选)
【多选题】
≤1分钟
1-3分钟
3-5分钟
5-10分钟
>10分钟
*
6.您喜欢哪种文物微短剧形式(1=非常不喜欢,2=不喜欢,3=一般,4=喜欢,5=非常喜欢)
1
2
3
4
5
技术流(AI展示、3D文物复原)
技术流(AI展示、3D文物复原)
互动型(分支剧情、答题解锁、解密互动、古今对话)
互动型(分支剧情、答题解锁、解密互动、古今对话)
趣味科普(动画/表情包/网络梗解读)
趣味科普(动画/表情包/网络梗解读)
纪录片式(专家权威解读、实拍文物)
纪录片式(专家权威解读、实拍文物)
剧情故事化(将文物置于历史场景中,演绎其诞生、使用或流失背后的人物故事,或者第一人称演绎)
剧情故事化(将文物置于历史场景中,演绎其诞生、使用或流失背后的人物故事,或者第一人称演绎)
*
7.请评价您对以下文物微短剧要素的期待程度:
(1=非常不期待,2=不期待,3=一般,4=期待,5=非常期待)
1
2
3
4
5
深度历史背景解读(如文物制作工艺、时代背景)
深度历史背景解读(如文物制作工艺、时代背景)
关联现代生活(如传统技艺在今天的应用)
关联现代生活(如传统技艺在今天的应用)
突出文物背后的"人性故事"(工匠、使用者等)
突出文物背后的"人性故事"(工匠、使用者等)
加入悬疑/情感/幽默等娱乐化叙事
加入悬疑/情感/幽默等娱乐化叙事
提供延伸学习资源(书籍、纪录片链接等)
提供延伸学习资源(书籍、纪录片链接等)
同时期中外文明对比
同时期中外文明对比
*
8.什么样的“情感点”最能打动您,让您愿意点赞或分享?(多选)
【多选题】
家国情怀(如国宝回归的故事)
工匠精神(如古代技艺的极致追求)
人间温情(如文物背后的亲情、爱情、友情)
穿越时空的震撼(与千百年前的古人心意相通)
酷炫的文化自豪感(“看,这是我们老祖宗的审美!”)
三、技术融合与叙事创新
*
9.观看微短剧时,哪些信息会降低您的理解?(多选)
【多选题】
专业术语过多(如考古术语、历史术语、专有名词)
缺乏背景补充(如历史背景,人物背景)
线索跳转过快(衔接不能通俗易懂)
无视觉辅助说明(如缺乏图片、动画辅助说明/缺乏图表时间线辅助)
*
10.您认为技术应用的首要目的是什么?(单选)
降低理解门槛(让复杂知识变直观)
增强沉浸感和趣味性(像玩游戏一样好玩)
提供深度信息(能探索更多细节)
促进社交分享(制作酷炫的素材让我能发朋友圈)
技术只是辅助,内容本身才是核心
*
11.哪些技术形式能提升您的体验?(多选)
【多选题】
沉浸式体验(使用AI技术,让我能“进入”历史场景或“把玩”3D虚拟文物)
互动叙事:(在视频中出现分支选择,我的决定可以影响剧情走向或解锁不同结局)
智能互动:(出现一个AI数字人作为我的专属讲解员,可以随时回答我的提问)
现实增强:(到博物馆实地,用手机APP扫描文物,屏幕上会自动叠加动画、复原图或相关信息 )
跨界融合:(我喜欢的游戏、动漫IP与文物进行联动,例如《王者荣耀》推出博物馆联动皮肤)
*
12.观看后您会?(多选)
【多选题】
查证历史细节
向亲友转述内容
创作同人作品
计划参观博物馆
无后续行动
*
13.您认为文物微短剧最需要改进的是?(单选)
降低理解门槛(如少用专业术语)
增强视觉吸引力(特效、美术风格更加抓人眼球)
提升信息准确性(专家审核机制更为完善)
增加互动体验(评论讨论、线上活动丰富)
优化分发策略(匹配用户兴趣,精准推送)
四、传播与参与
*
14.您最希望在哪里看到/遇到优质的文物微短剧?(多选)
【多选题】
主流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
垂直内容社区(B站、小红书)
社交媒体话题(微博热搜、朋友圈刷屏)
线下场景(博物馆导览、地铁公交屏幕、商圈大屏)
学校教育(历史课课件、课后拓展)
游戏/音乐App(作为彩蛋或活动内容)
*
15.除了观看,您是否愿意参与以下互动?(多选)
【多选题】
投票决定下一个要解读的文物
参与话题挑战(如模仿文物表情、创作二创视频)
在弹幕或评论区发表见解、提问互动
购买有意义的文创周边支持创作
完全不参与,只做观众
*
16.您愿意分享文物微短剧的主因是?(多选)
【多选题】
内容颠覆认知
情感触动(如文物守护故事)
社交谈资(讨论的话题)
实用价值(如旅游攻略)
趣味形式(梗/表情包)
*
17.你认为文物微短剧的传播应优先?(多选)
【多选题】
增加方言版本
开发极简版APP
联合社区推广(如文化进社区,文化讨论会,文物公益讲解等)
接入公共服务终端(如数字文物、数字讲解,地铁大屏投放等)
与学校合作培训(如培养讲解员,进行有关活动等)
*
18.您希望如何参与文物微短剧的创作?
【多选题】
提供选题建议
投票决定内容方向
加入用户创作计划
不需要参与
其他
五、开放题
19.请大胆想象:如果由您来负责,您会如何创作或发展文物微短剧?(可以描述您的创意,包括叙事角度、技术形式等)(选做)
评价对象得分
字体大小
关于博物馆AI微短剧赋能文物传播的观众调查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