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字赋能非遗知识产权保护路径研究”的调查问卷

尊敬的受访者:
您好!我们是唐山学院文法学院“数字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路径研究”项目团队。为深入了解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探索数字技术在其中的应用潜力,特开展本次问卷调查。本问卷实行匿名填写,所有数据仅用于学术研究恳请您根据实际情况作答,衷心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
1.
您的年龄是?
18岁及以下
19~24岁
25~55岁
56岁及以上
*
2.
您的职业/身份是?
高校教师和研究人员
非遗传承人或相关从业者
法律行业从业者(如律师、法务等)
学生
其他
*
3.
您通过什么途径了解的非遗?【多选题】
学校教育、课堂学习
书籍、报刊、杂志等传统出版物
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
数字媒体(如短视频,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社交媒体等)
线下活动(如文化节,展览,博物馆,非遗进社区/校园等)
其他
*
4.
您是否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内容?
非常了解,能列举三种以上不同省份的非遗项目,熟悉相关政策法规
基本了解,能列举一种以上河北省的非遗项目,了解部分政策法规。
不太了解,知道非遗,但不确定什么项目属于非遗不太了解政策法规
完全不了解,不知道什么是非遗,不知道有关的政策法规
*
5.
您对知识产权了解吗?
非常熟悉,能清晰区分不同权利类型的适用场景
基本熟悉,了解主要权利的大致内容
不太熟悉,仅知道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
完全不熟悉
*
6.

您是否关注过对非遗(如唐山新麻糖制作技艺、乐亭大鼓等)的保护?

经常关注,了解部分非遗的传承情况
偶尔关注,通过相关报道有所了解
很少关注,几乎没有主动了解
从未关注
*
7.

您认为当前非遗保护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多选题】
传承断代,年轻人参与意愿低
知识产权侵权频发,维权困难
资金不足,保护措施难以落实
宣传不足,公众认知度低
数字技术应用化不足
*
8.

您认为非遗是否应当受到知识产权保护?

应该,能有效保障传承人权益,激励传承
不应该,非遗属于公共文化资源,应免费共享
不确定,需视具体项目类型而定
不关心
*
9.

您了解以下哪(几)部与非遗知识产权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

【多选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以上都不了解
*
10.

您认为以下哪些非遗元素可能涉及知识产权纠纷?

【多选题】
传统技艺的核心配方或制作流程
非遗项目的名称、标志(如“唐山皮影”字样及图案)
非遗衍生作品(如基于剪纸技艺创作的插画)
非遗表演的舞台形式或动作设计
以上都不涉及
*
11.

您认为当前非遗知识产权保护存在哪些问题?

【多选题】
确权难,非遗多口传心授,权属界定模糊
侵权认定难,数字时代侵权隐蔽且传播迅速
维权成本高,传承人缺乏法律知识和资金支持
法律保护不足,现有法律法规难以涵盖覆盖非遗复杂情形
传承人/公众维权意识薄弱,对非遗知识产权侵权不敏感
数字化技术应用不足
*
12.

您是否了解数字技术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应用?

非常了解,知晓具体应用案例
基本了解,知道数字技术可辅助维权
不太了解,仅听说过相关概念
完全不了解,不知道什么是数字技术
*
13.

您认为数字技术对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的作用如何?

作用很大,能有效解决确权、侵权监测等难题
有一定作用,但实际效果有限
作用不大,难以适应非遗的特殊性
没有作用,反而可能增加保护成本
*
14.

如果您认为数字技术对非遗知识产权保护起到作用,那您认为起到哪些作用?

【多选题】
非遗数字化存档
侵权监测与取证
知识产权登记与管理
非遗的推广与传播
其他
*
15.

您是否愿意尝试使用数字平台等多种形式的数字化技术进行非遗知识产权保护?

非常愿意
比较愿意
一般
不愿意
*
16.

您认为非遗传承人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最需要哪些支持?

【多选题】
专业的法律咨询和维权援助
数字化的确权与存证工具
知识产权保护相关培训
政府或社会提供的维权资金补贴
*
17.

您对数字赋能非遗知识产权保护有哪些具体建议?

*
18.

针对河北省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现状,您认为需要改进的措施有?

(如法律完善、数字技术广泛应用、扩大宣传等)
问卷星提供技术支持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