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您或亲友选择省外医疗机构就诊,所患的主要疾病是
11.该疾病在省内医院能治疗吗?
在全省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全面建立就诊预约诊疗制度,提供多种途径的预约方式;优化诊间服务,改善诊间流程设计,缩短患者门诊就医等待时间,改善患者省内就医体验,吸引患者省内就医。(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
支持三级医疗机构实施“预住院”制度,在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患者在入院前3天内完成的术前检查检验,相关费用纳入当次住院费用报销;优化省内住院流程,缩短入院后术前等待时间。(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
三级医疗机构针对需要跨学科、多学科诊断的肿瘤、复杂疾病、多系统多器官疾病,实行“一号通挂”,避免当日就诊患者多次挂号,减轻患者费用负担和心理焦虑。患者因同一疾病同一病程,三日内(含就诊当日)在同一院区、同一科室、同层级门诊,携检查、检验结果复诊时提供一次免费复诊,不再重复收取诊察费。(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
严格执行医疗质量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提高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保障患者医疗质量和安全。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减少患者不必要的重复检查检验负担。(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
全省统筹开展医疗机构诊疗能力宣传,将各医疗机构收治疾病范围及能力、重点专科、知名专家等信息,通过官方权威媒体、行业主管部门及医疗机构官网、微信公众号上进行广泛宣传,提高专家知名度、群众知晓率。(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
充分发挥省属医疗机构带动作用,通过派驻专家、专科共建、临床带教、远程协同等方式,对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跨省异地就医排名靠前的县(市、区)的县级医疗机构,开展一对一紧密型结对帮扶,确保省外住院率逐年下降。建立医院和专家参加帮扶工作的激励机制。(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
建全省内各专科联盟,多渠道密切省、市、县医疗机构各专科间联系,畅通专科疾病治疗在省内上下转诊渠道。同时开展专科联盟学术会议和能力技术培训,带动专科联盟成员单位医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
针对转省外就医排名靠前的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补短板、强弱项,加强肿瘤、心脑血管等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提升诊疗能力。(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
在市级龙头医院、县级医共体牵头医院组建会诊转诊服务中心,受理患者对转域外就医的咨询,承担本地患者转诊服务工作和上级医院联结,为患者转诊提供技术和政策保障,引导患者有序理性转诊。(责任单位:各市卫生健康委)
各地尤其是外转率较高的市县的医疗机构,要主动外联长三角和省内高水平医院,将高水平医院专家引到本地本医院。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外请专家带教管理办法,建立费用多方合理分担机制,最大限度地把专家请到当地,让大病患者就地享受高水平医疗服务。(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医保局)
以市为单位逐步建立统一的智慧转诊平台,市域内各医疗机构会诊管理中心进入转诊平台,对全市院外转诊工作进行统筹管理。实行首诊负责制,通过平台患者实现有序逐级转诊,建立转诊绿色通道。外请专家服务,由申请医院提出需求,派出医院按需求选派专家会诊,实现大病患者在本地即可享受高水平的专家服务。探索建立全省统一的智慧转诊平台。(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
省、市、县卫生健康部门分别牵头建立本级转诊病种“白名单”。县内“白名单”病种的病人,优先转至市级医疗机构就诊;属于市级转诊病种“白名单”的病人,优先转往市外省内大医院就诊;属于省级转诊病种“白名单”的病人,可转往省外医疗机构就诊。患者所患疾病符合“白名单”病种的,简化优化转诊手续;不符合“白名单”病种外出就医的,按照“自行临时外出人员”降低医保报销比例。(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医保局)
对县域内不具备诊疗能力的病种,应首选转诊至省内具备诊疗能力的医疗机构。将县域内就诊率、省外转诊率纳入县域医共体考核指标体系,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总量、负责人薪酬、医保基金支付等挂钩。(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医保局)
加快推进我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动品牌、管理、技术“三个平移”,实现区域医疗中心与输出医院同质化管理。完善考核机制,临时外出前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输出医院就医的我省患者,输出医院应视情将病人引导回省内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就医,实现输出医院收治我省病人数逐步减少。(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
严格执行国家医保局关于跨省异地就医医保待遇政策,办理转诊手续前往省外异地就医的,基本医保报销比例下降10个百分点;未办理转诊手续的,基本医保报销比例下降20个百分点。省外异地就医大病保险各段报销比例同步下调。贯彻落实国家医疗保障待遇清单,逐步统一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及医疗救助费用范围,让省内就医获得更好的保障。(责任单位:省医保局、省财政厅;完成时限:2024年6月底前)
针对临床路径明确、医疗费用总体稳定,但市级、县级医疗机构暂不具备诊疗能力或诊疗技术尚不成熟的病种,纳入“省内大病无异地”试点病种范围,提高重大疾病省内异地住院就医的医保报销待遇。(责任单位:省医保局)
按照调价机制和规则,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医院重点发展的优势学科、优势项目,在选择调价项目、确定收费标准等方面给予倾斜。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输出医院已立项的价格项目,我省有类似项目可对接的,原则上按“合并同类项”方式应合尽合;我省没有项目对接的,优先支持立项,支持重点引进项目尽快落地实施,让患者在省内享受新技术、新项目服务。(责任单位:省医保局)
优化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审核流程,加快新增项目审核进度,对我省能够开展但没有价格政策的价格项目,由医疗机构提出,按程序报主管部门申请立项。支持基于临床价值的医疗技术创新转化为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鼓励医疗机构发展新技术新项目。按照动态调整机制,灵活开展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理顺比价关系,体现医务人员劳务技术价值。(责任单位:省医保局、省卫生健康委、省财政厅)
在病种分组、综合系数设立上,向疑难重症及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倾斜,提高医疗机构和临床医务人员收治意愿。持续完善特例单议、除外支付等机制,探索省内医疗机构收治转外就诊病种激励机制,鼓励引导大医院收治大病、重病患者,鼓励省内医疗机构收治转外就诊病种。(责任单位:省医保局)
做好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与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城乡居民医保基金包干管理衔接,完善县域医共体监测考核与激励约束机制,发挥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引导省内分级诊疗作用。(责任单位:省医保局、省卫生健康委、省财政厅)
按照“中医优势突出、治疗路径清晰、临床疗效确切、费用明确可控”的原则遴选适宜中医优势病种,试行按疗效价值付费。试行病种按照中医临床路径规范治疗,达到与西医同等疗效标准出院的,参照对应西医治疗费用的一定比例进行医保结算,支持中医适宜技术发展,降低省内就医患者费用负担。(责任单位:省医保局)
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及开展DRG/DIP付费的基层医疗机构(社区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对适宜日间病床收治住院的病种实行按病种付费,降低就医费用负担,引导参保患者在基层就医。(责任单位:省医保局、省卫生健康委)
参保患者在省内跨统筹地区临时自行外出就医的,无需办理备案登记手续,在省内联网定点医疗机构即可通过医保电子凭证、社会保障卡等身份证件实现直接结算,按照异地就医有关规定享受相应的医保报销待遇,提高省内异地就医便捷性。(责任单位:省医保局)
充分利用国家异地就医结算平台数据,加强跨省异地就医费用审核,及时通报就医地医保部门。依托长三角医保一体化发展平台,按照《长三角地区医疗保障基金监管合作框架协议》(苏医保发〔2021〕74号)约定,积极开展跨省异地就医监管合作。支持鼓励部分市级医保部门根据外出就医特点,与跨省就医重点地区医保部门开展基金监管市际合作,维护跨省异地就医患者合法权益。(责任单位:省医保局)
推广特困供养人员医疗保障和健康服务试点工作经验,积极探索开展以医疗救助对象为主体的困难群众医疗保障和健康服务定点管理工作。逐步将试点困难人群范围由特困供养人员扩大到最低生活保障对象、防止返贫监测人口等各类医疗救助对象,减少困难群众不必要的外出就医,减轻困难群体外出就医经济负担。(责任单位:省医保局、省卫生健康委)
省直、市县医保经办机构将参保人员异地就医备案信息及时提供给卫生健康部门,建立跨省异地就医费用季度分析通报制度,对各地跨省异地就医外转率、外转人次、外转病种、次均医疗费用等关键指标进行定期通报,便于医疗机构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开展服务。(责任单位:省医保局、省卫生健康委)
除以上政策外,出台什么样的政策,您或亲友更愿意省内就医?
评价对象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