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对于网络用语使用情况的调查

亲爱的同学:
       您好!我们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第11小组,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大学生网络用语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本问卷旨在了解网络用语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现状及其影响。问卷采用匿名方式,所有数据仅用于课程研究,我们将对您的个人信息严格保密。恳请你根据实际情况填写,感谢您的支持与参与!祝您学业进步!
       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科类2501班学习小组
                                  2025年11月22日
*
1.
您的性别:
*
2.
您的年级: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研究生
博士生
*
3.
您所在的专业类别:
人文社科类
理工类
经管类
艺术
医学类
体育
其他
*
4.
您通常通过哪些渠道接触网络用语?【多选题】
微信、QQ等即时通讯

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
哔哩哔哩(B站)、AcFun等视频弹幕网站

网络游戏/游戏社区

知乎、贴吧等论坛

其他
*
5.
您最常在哪些场景使用网络用语?【多选题】
线上聊天
朋友圈/QQ动态
评论区/弹幕
游戏/社交娱乐
线下交流
其他
*
6.
您在日常线上交流中使用网络用语的频率是?
几乎不使用
偶尔使用
经常使用
每次交流都会使用
*
7.
 您在线下面对面交流中使用网络用语的频率是?
几乎不使用
偶尔使用
经常使用
每次交流都会使用
*
8.
您使用网络用语的主要目的是?【多选题】
表达更精准、有趣且高效(如“包的”代替“肯定的”)
寻求群体认同和归属感(如使用圈内“黑话”)
宣泄情绪(如“emo了”、“破防了”)

纯粹跟风,大家都在用

为了方便快捷(缩写、谐音)

*
9.
 您认为网络用语对汉语规范和文化传承有何影响?
积极影响为主,丰富了语言表达

消极影响为主,破坏了语言的纯洁性

利弊相当,是语言发展的自然现象

没有明显影响

*
10.
您如何看待一些含有攻击性、讽刺性或负能量的“戾气网络用语”(例如:“圣母”、“键盘侠”、“你品,你细品”等的消极用法等)?
是必要的情绪出口,能一针见血地表达不满

偶尔使用无伤大雅,但不应过度依赖

会加剧网络戾气,应尽量避免使用

对此感到反感,自己从不使用
*
11.
您是否曾因不理解某个网络用语而感到在交流中“落伍”或无法融入?
经常有
偶尔有
很少有
从未有
*
12.
当您试图不用网络用语进行表达时,您感觉?
非常轻松,表达更清晰准确了

有些困难,但可以做到
极其困难,感觉无法准确传达情绪和态度

没试过,无法评价
*
13.
您认为频繁使用网络用语,对您的书面表达能力(如写论文、报告)的影响是?
有负面影响,导致思维碎片化,有时会提笔忘字或用语不规范
有积极影响,让表达更活泼生动

没有明显影响,能分清不同场合

没注意过

*
14.
结合自身体验,谈谈你认为网络用语在我们的表达习惯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工具、是障碍,还是其他)?
*
15.
 对于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文明地使用网络用语,你呢有什么看法或建议?
问卷结束,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时间和耐心填写!

问卷星提供技术支持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