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描二维码答题
00:00:00
当AI成为“第二作者”:本科生对AIGC学术应用伦理认知的调查
录音中...
尊敬的同学:
您好!本问卷旨在调查本科生对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如ChatGPT、文心一言等)学术应用伦理的认知与实践情况,尤其聚焦“AI”作为“第二作者”相关的学术规范与伦理争议。问卷匿名填写,数据仅用于学术研究,严格保密。请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如实作答,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第一部分:基本信息
*
1.
您的学科?
人文类(文史哲、艺术等)
社科类(经济、管理、法学、教育等)
理学类(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
工学类(计算机、机械、电子、建筑等)
*
2.
您的性别?
男
女
*
3.
您使用AIGC工具进行学术活动的频率?
高频(每周多于5次)
中频(每周3-5次)
低频(每周少于2次)
从未使用过
*
4.
您认为自己对AIGC学术应用伦理规范的了解程度是?
非常了解
比较了解
一般
不太了解
完全不了解
第二部分:AIGC学术应用基础认知层面
*
5.
您对“AI作为学术论文第二作者”这一概念的接受程度是?
完全能接受,是技术发展的必然
在严格规范和明确贡献的前提下可以接受
不太能接受,作者身份应仅限于人类
完全不能接受
无明确看法
*
6.
您主要通过哪些渠道了解AIGC学术应用的伦理与规范?
【多选题】
学校课程(如学术规范课、专业选修课)
学院/导师/任课教师指导
网络资源(如学术论坛、科普文章、短视频)
同学/朋友交流
自身使用实践总结
几乎没有了解过
*
7.
您认为,一个由学生与AIGC共同完成的学术成果,其著作权应如何归属?
【多选题】
完全归学生所有,AI仅是工具
学生与AI系统或开发者共同拥有
归学生、AI开发者和学校三方共有
目前不具备合法的著作权归属条件
不清楚,没想过
*
8.
您认为以下哪些行为属于AIGC学术应用中的“学术不端”行为?
【多选题】
直接使用AI生成的核心论点或创新点且未标注
隐瞒AI参与数据处理与分析的事实
经AI深度修改或重写论文后,谎称内容为完全原创
对AI生成的内容不加核查直接使用,导致错误
将AI设为论文的“共同作者”但未在投稿系统中声明
以上均不属于
*
9.
对于以下AIGC学术应用场景,您认为哪些存在较高的伦理风险?
【多选题】
文献检索与整理
数据处理与分析
文字翻译与润色
论文提纲与章节框架设计
正文撰写(如引言、文献综述、结论)
观点论证与逻辑推演
*
10.
当AI生成的内容与您的初始假设或预期严重不符时,您更倾向于?
优先相信AI的判断,并以此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
将AI结果作为参考,但仍以个人专业判断为主
倾向于相信AI的结果,并寻求其他验证途径
直接忽略该结果
*
11.
总体而言,你如何看待AIGC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
颠覆性工具,能极大提升研究效率与创新
有效的辅助工具,仅限于基础性工作
作用有限,仅限于基础性工作
弊大于利,容易助长学术惰性与不端
说不清
第三部分:AIGC学术应用行为实践层面
*
12.
您曾在以下哪些学术场景中使用过AIGC?
【多选题】
课程论文或结课报告创作
学术竞赛(如挑战杯、数学建模等)
毕业论文或设计(含开题报告)
科研项目辅助(如导师课题的数据整理、文献综述)
日常作业(如习题解答、报告润色)
未在以上场景中使用过
*
13.
在您使用AIGC的过程中,其主要贡献范围是?
【多选题】
提供初步的选题方向与研究思路
进行数据清洗、统计分析与可视化
设计论文题干与整体章节框架
部分正文内容(如引言,文献综述,方法论,结论)
进行文字润色,语法校对,格式排版
协助查找,整理或总结参考文献
*
14.
您在学术作品中注明AIGC使用情况的做法是?
每次都会详细标注,包括工具名称,使用场景,贡献范围
大部分情况下会简单标注(如仅说明使用了AIGC)
偶尔标注(视情况而定,如担心被认定为不端时才标注)
从未标注过
*
15.
您在使用AIGC时,通常会采取哪些措施来确保其内容的可靠性与真实性?
【多选题】
使用多个AIGC工具交叉验证生成内容
通过权威数据库,原始文献或实验数据进行人工核查
咨询老师或同学的意见
仅在其提供参考文献或可解释推理过程时才采信
主要依赖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判断
基本不核查,默认其内容可靠或风险可控
*
16.
您发现AIGC生成的内容存在明显事实错误或逻辑漏洞时,您会?
直接使用,未察觉或认为不影响整体
进行简单的表述修改后使用
核查信息来源并修正错误后使用
放弃使用该部分内容,选择重新创作或寻找其他资料
*
17.
你认为使用AIGC辅助学术研究给您带来的最主要益处是?
【多选题】
大幅提升学习和研究效率
帮助启发新思路,突破思维局限
弥补自身在某些技能如数据处理、英文写作上的不足
能够处理更复杂,更宏大的研究课题
使其对研究过程的理解更为深化
*
18.
您认为AIGC的使用对您的哪些学术能力构成了潜在挑战或产生了负面影响?
【多选题】
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深度阅读与文献梳理能力
数据分析与编程实践能力
学术写作与逻辑构建能力
知识记忆与理解能力
目前未感受到明显负面影响
第四部分:现实伦理困境层面
*
19.
您在使用AIGC辅助学术活动时遇到的主要伦理困境是?
【多选题】
不清楚在哪些具体情景下使用
AIGC必须进行标注
无法准确判断AI生成内容的原创性与版权归属
不确定AI成为第二作者时的正确标注格式与规范
不知道当AI生成内容出错时,责任应如何归属
担心使用AIGC会被导师或同行低估个人能力
未遇到明显的伦理困境
*
20.
总体而言,您认为当前您所在学校对AIGC学术应用的伦理规范指引是否完善?
非常完善,有清晰具体的官方指南
比较完善,有原则性规定
一般,仅有零星通知或口头提醒
不太完善,规定模糊,缺乏可操作性
非常不完善,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
21.
您是否曾经使用AIGC完成学术任务而感到内心不安或产生作弊感?
经常如此
偶尔如此
很少如此
从未如此
第五部分:支持需求层面
*
22.
您希望学校在AIGC学术应用伦理方面提供哪些支持?
【多选题】
开设专题课程或工作坊
发布官方的AIGC学术使用指南与最佳实践案例
将AIGC伦理教育融入现有的学术规范或信息技术课程
开发专用的AIGC内容检测与标注工具
建立明确的审查机制与在论文中声明AIGC使用的统一格式
建立伦理争议咨询与仲裁渠道
*
23.
您认为要推动AIGC在学术领域的负责任使用,哪些措施最为关键?
【多选题】
国家或学界出台顶层设计,制定统一标准
高校制定清晰细致的校规校纪,并严格执行
教师在教学和指导中以身作则,并明确课程要求
AIGC开发者在产品中嵌入伦理提示与规范
学生群体加强自律,形成负责任的学术共同体文化
24.
在AIGC时代,您认为大学生应如何培养和坚守学术诚信?请分享您的观点。
*
25.
您是否愿意参与后续的深度访谈,进一步分享您的见解?
是
否
*
26.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十分感谢!
评价对象得分
字体大小
当AI成为“第二作者”:本科生对AIGC学术应用伦理认知的调查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