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5-渔业人才培养调查问卷(面向培养单位)

尊敬的培养单位:

        为贯彻落实“新农科”建设要求,推动渔业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产业升级深度契合,本问卷旨在全面调研各培养单位的现状、挑战与创新实践。您的宝贵意见将助力构建更科学的水产教育体系,为行业输送高素质人才。问卷匿名处理,数据仅用于研究,请根据实际情况作答。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
1.
单位名称:
*
2.
单位所在地:
*
3.
您单位性质是?
普通高校
科研院所
涉农职业院校
*
4.
您单位人才培养层次涉及?【多选题】
高职(专科)
本科
硕士
博士
*
5.
您单位所设渔业相关本(专)科专业名称为?
【多选题】
水产养殖学
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
水族科学与技术
水生动物医学
其他:
不涉及
*
6.
贵单位拥有的水产领域相关硕博学位授权点:【多选题】
水产学博士点
水产学硕士点(学术型)
渔业发展专业硕士点(专硕)
相关交叉学科点(如海洋生物学、渔业资源等)
其他:
不涉及
*
7.
您单位近三年年均渔业相关本(专)科专业学生招生规模?
0人
1-10人
11-50人
51-100人
101-300人
300人以上
*
8.
您单位近三年年均渔业相关硕士研究生专业学生招生规模?
0人
1-10人
11-50人
51-100人
101-300人
300人以上
*
9.
您单位近三年年均渔业相关博士研究生专业学生招生规模?
0人
1-10人
11-50人
51-100人
101-200人
200人以上
*
10.
专业培养目标中是否明确体现“粮食安全”“乡村振兴”“海洋强国”等国家政策导向?
是,有详细规划
是,但表述模糊
*
11.
是否根据渔业产业升级需求动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每年修订
2-3年修订一次
4年修订一次
未系统性修订
*
12.
当前课程体系对以下产业环节的覆盖情况?【多选题】
水产种质资源与育种
绿色健康养殖
智能养殖与装备技术
水产动物营养调控与饲料研发
水产动物疫病诊断与智能防控
水产品精深加工与溯源追踪
养殖尾水治理与生态修复
远洋渔业开发
渔业数字经济
渔业政策与法规
休闲渔业与观赏水产
渔业资源评估与管理
渔业装备与船舶技术
海洋牧场建设与管理
极地渔业与深海渔业
渔业信息化与智慧渔业
渔业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
其他:
*
13.
您认为当前渔业领域人才培养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多选题】
学科知识体系更新速度跟不上产业与科技发展
传统培养模式与实践需求、产业前沿脱节
高水平“双师型”导师(兼具深厚学术与丰富产业经验)短缺
学生对产业的认同感、学农爱农情怀有待加强
培养资源(经费、先进平台、实践基地)不足
评价体系过于偏重论文,对实践能力、产业贡献评价不足(尤其专硕)
交叉学科融合培养的体制机制障碍
生源质量与数量面临压力
毕业生就业去向与培养目标契合度有待提高
其他:
*
14.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绿色高质量发展、蓝色粮仓、智慧渔业、深远海开发、生物育种、碳中和等),您认为水产领域高层次人才(硕博)最核心的培养目标应侧重哪些方面?(请选择最重要的3-5项)【请选择3-5项】
具备解决国家粮食安全与“蓝色粮仓”建设重大需求的能力
掌握前沿科技(基因编辑、智能装备、大数据、AI等)并应用于水产的能力
引领产业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环保、减排、循环水等)的创新能力
具备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资源衰退等复杂挑战的跨学科研究能力
精通现代水产种业、健康养殖、疫病防控、精深加工等核心产业技术
具备国际视野与参与全球渔业治理的能力
具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产业和乡村振兴的实践能力(尤其专硕)
兼具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家国情怀与生态文明理念的综合素养
其他:
不涉及
*
15.
专业核心课程是否包含下列前沿技术模块?【多选题】
水产基因组育种
养殖尾水处理技术
渔业物联网系统
水产疫苗研发
渔业大数据分析
深远海养殖工程
其他:
*
16.
专业选修课中新兴方向(如渔业人工智能、休闲渔业等)课程占比?
<5%
5%-10%
15%-30%
>30%
*
17.
每个专业是否开发跨学科课程(如“渔业+信息技术”“渔业+供应链管理”)?
已开设3门以上
1-2门试点
未开设
*
18.
每个专业是否建设产教融合课程?
已建设3门以上
1-2门试点
未建设
*
19.
每个专业是否建设科教融汇课程?
已建设3门以上
1-2门试点
未建设
*
20.
每个专业是否建设AI赋能课程?
已建设3门以上
1-2门试点
未建设
*
21.
贵单位近年来在本(专)科生培养阶段主要教学模式创新举措有哪些?【多选题】
企业真实项目进课堂
产业导师双师授课
行业认证课程嵌入
“微专业”模块化培养
“本-研贯通”项目实践
学生创新创业孵化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国际产业实践
其他创新举措:
未涉及
*
22.
在研究生(硕、博)培养模式上,贵单位近年来进行了哪些有价值的创新探索?【多选题】
强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深度
推行“导师组制”(校内导师+产业导师/交叉学科导师)
设立面向重大需求或前沿方向的特色项目/实验班
加强与国际顶尖机构的联合培养/交换项目
改革学位论文评价标准(如:专硕允许调查报告、规划设计、产品研发等多元成果)
提升实践环节的学分占比与质量监控
建立更灵活的本-硕/硕-博贯通培养机制
其他创新举措:
不涉及
*
23.
针对渔业发展专业硕士(专硕)培养,贵单位最突出的特色或最成功的经验是什么?【多选题】
紧密对接区域主导产业或龙头企业需求,“订单式”或“定制化”培养
实行“1+1”或更长周期的企业实践(双基地培养)
企业导师深度参与招生面试、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实践指导、论文评审全过程
毕业成果强调技术推广方案、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专利、标准、新品种推广等
课程模块高度应用化、模块化、案例化
建立稳定的高质量企业实践基地群
其他特色/经验:
不涉及
*
24.
贵单位是否已将人工智能(AI)、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课程体系?具体采取了哪些形式?【多选题】
开设独立的新课程在传统课程中增设AI相关模块
开发虚拟仿真实验/实训项目
设立AI交叉研究课题
与计算机/信息学院合作开设联合课程
暂未系统融入,但有零星案例教学
尚未开展相关工作
其他形式:
*
25.
您认为在水产类课程中深度融入AI技术面临的主要挑战或需求是什么? 【请选择3项】
缺乏既懂水产又精通AI的复合型师资
现有课程体系容量饱和,难新增独立课程
学生数理与编程基础薄弱,接受度低
缺少适合水产学科的AI教学案例与教材
缺乏配套的软硬件实践平台(如GPU算力、水产专用数据集)
AI技术迭代快,课程内容难以及时更新
评价标准不明确,教学效果难量化
亟需跨院系/校企合作开发资源
无显著障碍,已有效推进
其他:
*
26.
专任教师中具有1年以上企业/产业实践经历的比例?
<5%
5%-10%
15%-30%
30%-50%
50%以上
*
27.
聘任产业兼职导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
<5%
5%-10%
15%-20%
20%以上
*
28.
行业(企业)导师参与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的情况?
深度参与(全程参与制定,主导实践课程设计)
实质性参与(定期讨论,提供重要修改建议)
征求意见(仅提供咨询建议,不参与决策)
形式性参与(象征性出席,无实质性贡献)
从未参与
*
29.
行业(企业)导师年均参与教学/指导的课时占比?
<5%
5%-10%
10%-20%
20-30%
30%以上
*
30.
目前校内渔业相关专业科教平台数量?
0个
1-3个
4-6个
6-10个
10个以上
*
31.
校内渔业相关科教实践平台是否配备以下先进设备?【多选题】
智能养殖系统(循环水养殖RAS、自动投喂、环境监控等)
分子诊断检测平台(病原检测、基因测序、CRISPR等生物技术)
渔业大数据平台(养殖数据分析、资源评估、市场预测)
水质分析与尾水处理系统(在线监测、生态修复技术)
水产饲料研发设备(配方实验、消化率测定、投喂机器人)
水产品冷链模拟系统(保鲜、冷冻、物流过程模拟)
水产品加工与安全检测设备(质构仪、重金属检测、微生物快速筛查)
远洋渔业模拟系统(渔船作业仿真、资源调查仪器)
渔业遥感与GIS实验室(卫星数据解析、养殖区规划)
休闲渔业体验设施(虚拟垂钓、水族景观设计工具)
其他:
*
32.
未来3年计划新增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平台数量?
0个
1-3个
4-6个
>6个
*
33.
是否有海外渔业科研或企业实习基地?
有,3个以上
有1-3个
计划中
*
34.
实践教学是否实行“过程评价+企业考核+创新成果”多维评价?
已全面实施
部分实施
未实施
*
35.
制约产教深度融合的主要因素()【请选择3项】
政策配套不足
企业参与动力弱
院校资源有限
校企目标不一致
教师评价体系不匹配
缺乏合作平台
知识产权归属争议
资金不足
其他:
*
36.
近三年各渔业相关本(专)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
<70%
70-85%
85-95%
>95%
不涉及
*
37.
近三年各渔业相关专业硕博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率为?
<70%
70-85%
85-95%
>95%
不涉及
*
38.
近三年各渔业相关专业本(专)科毕业生跨行业(与水产行业不相关的行业)就业占比?
<20%
20-50%
50-70%
>70%
不涉及
*
39.
近三年各渔业相关专业硕博研究生毕业生跨行业(与水产行业不相关的行业)就业占比?
<20%
20-50%
50-70%
>70%
不涉及
*
40.
近三年各渔业相关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多选题】
升学深造
水产企业
政策/管理单位
科研单位
教育系统
创业
境外就业
其他:
*
41.
您认为本(专)科学生最突出能力短板是?()【请选择3项】
生产技术实操能力
经营管理能力
团队协作和领导能力
人际关系能力
应变能力
创新能力
职业认同感
国际视野
其他:
不涉及
*
42.
您认为在研究生阶段,最应着重培养哪些关键能力?(请选择最重要的3项)【多选题】
批判性思维与独立科研创新能力(博硕)
解决复杂产业实际问题的系统思维与实践能力(尤其专硕)
跨学科知识融合与应用能力
新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的学习与应用能力
团队协作、沟通表达与组织领导能力
项目管理与成果转化能力
国际交流合作能力
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能力
工程实践与操作能力
其他:
不涉及
*
43.
您认为全国水产类培养单位之间,在哪些方面最需要加强合作与资源共享?【多选题】
共同开发与建设优质课程资源(含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
共建共享大型仪器设备、特色实验平台、海上调查船、试验基地等
联合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创新大赛、暑期学校
合作编写反映学科前沿与产业需求的研究生教材
建立导师(特别是产业导师)交流互聘机制
共享优秀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
联合开展人才培养重大改革项目研究
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与反馈信息共享机制
其他合作领域:
*
44.
请简述您单位1-2项渔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举措
*
45.
在推动“新农科”背景下水产学科转型升级方面,您对人才培养有何前瞻性的思考或建议?
问卷星提供技术支持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