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轻社交”行为模式的综合研究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您好!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大学生社交模式的相关研究。本问卷研究的是近年来兴起的“轻社交”现象,它主要指:由青年个体发起的、有明确动机的、以自我需求为导向的、基于个体社交愿望的随机在线社交模式(例如:主动寻找“饭搭子”、“游戏队友”、“复习伙伴”等)。


您的回答将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至关重要的帮助。本问卷实行匿名填写,所有数据仅用于整体统计分析,严格保密,请您放心填写。预计需耗时5分钟。


感谢您的支持与参与!

【第一部分:基本信息】
*
1.您的性别:
*
2.您的年级: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研究生及以上
*
3.您的专业类别:
人文社科类
理工农医类(林学、草学等)
艺术体育类
其他
*
4.您的出生年月:
【第二部分:近一个月行为模式调研】
*
5.请阅读每个条目并了解每个问题所描述的情况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您自己的状况,选出最符合你的描述。
非常不符合不太符合一般比较符合非常符合
1 我会经常感到缺少陪伴
1 我会经常感到缺少陪伴
2 我会经常感到落单
2 我会经常感到落单
3 我会经常感到被他人孤立
3 我会经常感到被他人孤立
*
6.请您基于过去一个月的情况进行评级:
非常不符合不太符合一般比较符合非常符合
1 我很难与他人进行眼神接触
1 我很难与他人进行眼神接触
2 参与社交活动时,我会感到不自在
2 参与社交活动时,我会感到不自在
3 如果只有我和另一个人单独相处,我会感到紧张
3 如果只有我和另一个人单独相处,我会感到紧张
4 我与他人交流存在困难
4 我与他人交流存在困难
5 我担心表达自己时会显得笨拙
5 我担心表达自己时会显得笨拙
6 我会担心在社交场合不知道该说什么
6 我会担心在社交场合不知道该说什么
7 和不太熟悉的人相处时,我会感到紧张
7 和不太熟悉的人相处时,我会感到紧张
8 我害怕在交谈时说错话而出丑
8 我害怕在交谈时说错话而出丑
9 在群体中时,我会担心自己被忽视
9 在群体中时,我会担心自己被忽视
10 在群体中相处时,我会感到紧张
10 在群体中相处时,我会感到紧张
【第三部分:“轻社交”行为模式调查】
*
7.您通常通过哪些方式发起或参与“轻社交”?(请选择最常用的3项)最多选择3项】
微信群、QQ群等兴趣群聊
小红书、微博超话等社区平台
特定小程序或App(如运动约伴、自习预约类)
线下场景直接发起(如在图书馆、操场)
豆瓣小组、校园论坛
其他(请注明)
从未有过:我从未发起或参与过上述任何“轻社交”行为。
*
8.在以下哪种情况下,您会更倾向于选择“轻社交”(如找“搭子”、参与临时性线上互动)而不是进行线下深度社交?【多选题】
当我感到孤独或无聊,只想快速找人作伴,而非深入倾诉时。
当我学业压力大、日程碎片化,只有少量零散时间可用于社交时。
当我想参与某项活动(如吃饭、运动、看展),但固定朋友没空或没兴趣时。
当我身处新环境(如新学期、新城市),想快速认识新朋友拓展圈子时。
当我在某些话题上(如小众爱好、专业问题)难以在现实朋友圈中找到共鸣时。
当我感到社交能量不足,希望有一种低压力、无负担的社交方式时。
当我只是想分享即时快乐(如看到一个搞笑视频),不求长久互动时。
当我对深度社交感到厌倦或焦虑,想要一段无需承诺的关系时。
任何情况下,我都更偏爱“轻社交”的模式。
我几乎不会主动选择“轻社交”。
其他(请简要说明)
*
9.您“轻社交”发展的友谊,是否有转化为深度社交?
*
10.一次典型的“轻社交”互动,您通常期望或实际投入的时间是?
半小时左右
1小时以上
2小时以上
半天以上
*
11.你期望多久进行一次典型的“轻社交”互动?
一个月一次
一周一次
每天
其他
【第四部分:动机与心理体验】
*
12.我选择“轻社交”是因为:
非常不符合不太符合一般比较符合非常符合
1 它可以满足我特定的、即时性的需求(如找人一起吃饭)
1 它可以满足我特定的、即时性的需求(如找人一起吃饭)
2 它不需要我承担深厚友谊所带来的情感责任和压力
2 它不需要我承担深厚友谊所带来的情感责任和压力
3 它能让我在保持个人空间和边界的同时,避免孤独
3 它能让我在保持个人空间和边界的同时,避免孤独
4 它让我能高效地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社交
4 它让我能高效地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社交
5 基于兴趣的连接让我感到更自在、更容易
5 基于兴趣的连接让我感到更自在、更容易
*
13.在“轻社交”过程中,我常常感到:
非常不符合不太符合一般比较符合非常符合
1 轻松、无负担
1 轻松、无负担
2 快乐、愉悦
2 快乐、愉悦
3 焦虑(如担心没人点赞、评论)
3 焦虑(如担心没人点赞、评论)
4 疲惫、信息过载
4 疲惫、信息过载
5 孤独感并未减少,有时甚至更强
5 孤独感并未减少,有时甚至更强
6 与现实朋友的关系更疏远了
6 与现实朋友的关系更疏远了
【第五部分:环境影响与态度认知】
*
14.您认为以下社会环境因素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了“轻社交”的流行?
影响非常小影响较小一般影响较大影响非常大
1 学业/就业竞争激烈,个人时间碎片化
1 学业/就业竞争激烈,个人时间碎片化
2 现实人际关系复杂,相处成本高
2 现实人际关系复杂,相处成本高
3 社会信任感下降,对深度社交更谨慎
3 社会信任感下降,对深度社交更谨慎
4 数字技术的普及与算法推荐(如短视频)
4 数字技术的普及与算法推荐(如短视频)
5 流行文化(如“佛系”、“躺平”话语)的影响
5 流行文化(如“佛系”、“躺平”话语)的影响
*
15.您认为“轻社交”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您的以下方面?
非常消极比较消极没有影响比较积极非常积极
1 日常生活的便利度化
1 日常生活的便利度化
2 时间利用效率
2 时间利用效率
3 情感支持的获得
3 情感支持的获得
4 现实世界中深度社交的能力与意愿
4 现实世界中深度社交的能力与意愿
5 个人心理健康(如焦虑感、孤独感)
5 个人心理健康(如焦虑感、孤独感)
【第六部分:数字技术影响】
*
16.与传统线下交友相比,您认为数字技术(如社交App、短视频平台)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您以下方面的社交模式?
显著减少略有减少基本没变略有增加显著增加
1. 社交频率:与他人发起互动的总次数
1. 社交频率:与他人发起互动的总次数
2. 社交广度:认识的新朋友数量(包括浅层认识)
2. 社交广度:认识的新朋友数量(包括浅层认识)
3. 社交深度:与他人交流的深入和真诚程度
3. 社交深度:与他人交流的深入和真诚程度
*
17.以下是数字技术带来的一些具体社交行为变化,您的情况是否符合?
非常不符合不太符合一般比较符合非常符合
1. 方式改变:我更习惯于使用文字、表情包或点赞来互动,而非打电话或长时间当面聊天。
1. 方式改变:我更习惯于使用文字、表情包或点赞来互动,而非打电话或长时间当面聊天。
2. 方式改变:我会通过浏览他人的朋友圈、微博或短视频主页来了解近况,替代直接询问。
2. 方式改变:我会通过浏览他人的朋友圈、微博或短视频主页来了解近况,替代直接询问。
3. 频率改变:我利用课间、排队等碎片时间进行社交互动的频率大大增加了。
3. 频率改变:我利用课间、排队等碎片时间进行社交互动的频率大大增加了。
4. 频率改变:我更容易因为一个短视频、一条动态就与某人发起一次短暂的交流。
4. 频率改变:我更容易因为一个短视频、一条动态就与某人发起一次短暂的交流。
5. 深度改变:我认识了很多“点赞之交”或“浅聊之交”,但很难发展为知心朋友。
5. 深度改变:我认识了很多“点赞之交”或“浅聊之交”,但很难发展为知心朋友。
6. 深度改变:即使在与朋友面对面相处时,我也经常会各自看手机,进行线上的其他社交。
6. 深度改变:即使在与朋友面对面相处时,我也经常会各自看手机,进行线上的其他社交。
7. 技术驱动:平台(如抖音、小红书)的“推荐”和“匹配”功能是我认识新朋友的主要方式之一。
7. 技术驱动:平台(如抖音、小红书)的“推荐”和“匹配”功能是我认识新朋友的主要方式之一。
*
18.您认为,以下哪项技术最深刻地促使了您“轻社交”习惯的形成?
移动互联网(4G/5G):让我可以随时随地接入网络发起或接收社交信号。
社交媒体(微信/微博/qq):提供了维持弱连接和浏览他人生活的平台。
短视频与算法平台(抖音/B站/小红书):通过内容推荐引发互动,并提供了基于兴趣的匹配机制。
LBS定位技术:支持我发现附近的“搭子”或参与同城活动。
其他(请注明)
【第七部分:挑战感知】
*
为了确保问卷的有效性,请您选择选项中的非常不同意”
非常同意
同意
一般
不同意
非常不同意
*
19. 关于“轻社交”的挑战与风险,我认为:
非常不同意不太同意一般比较同意非常同意
1 它存在安全隐患(如网络诈骗、个人信息泄露等)
1 它存在安全隐患(如网络诈骗、个人信息泄露等)
2 算法推荐会让我只看到喜欢的内容,容易陷入“信息茧房”
2 算法推荐会让我只看到喜欢的内容,容易陷入“信息茧房”
3 过度依赖会导致现实社交能力退化,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3 过度依赖会导致现实社交能力退化,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4 小众圈子的封闭性可能使主流价值观被边缘化
4 小众圈子的封闭性可能使主流价值观被边缘化
【第八部分:措施建议部分】
*
20.您对学校的建议是:【排序题】
  • 开展专题讲座:开设网络安全、媒介素养、防诈骗等主题的讲座或工作坊。
  • 组织线下活动:多组织基于兴趣的读书会、运动比赛、桌游夜等,促进线下真实连接。
  • 创新宣传方式:鼓励辅导员、老师通过B站、小红书等学生喜爱的平台进行积极引导。
  • 加强心理支持:心理咨询中心提供关于社交焦虑、网络沉迷等主题的团体辅导。
  • 其他(请注明)
*
21.您对网络平台的建议是【排序题】
  • 强化安全功能:提供更显眼的安全提示、更便捷的一键举报和更有效的隐私保护设置。
  • 优化算法机制:提供“刷新推荐”或“发现不同观点”等功能,主动帮用户打破信息茧房。
  • 推广健康功能:推出“时间管理”提醒,或开发鼓励线上线下结合的正向功能。
  • 加强内容审核:更严格地打击虚假信息、网络诈骗和不良价值观内容。
  • 其他(请注明)
*
22.您对社会的建议是【排序题】
  • 营造健康氛围:媒体应倡导多元、包容的社交观念,避免过度渲染“社交恐惧”。
  • 严格监管执法:严厉打击网络犯罪行为,为年轻人提供清朗的网络空间。
  • 提供公共资源:社区、博物馆、图书馆等可举办更多面向年轻人的公益社交活动。
  • 其他(请注明)
*
23.您对大学生的建议是: 【排序题】
  • 提升自我素养:大学生自身应主动学习网络素养知识,提高辨别力和自控力。
  • 主动平衡社交:有意识地为线下深度社交留出时间,用心维护现实中的亲友关系。
  • 保持警惕边界:在“轻社交”中恪守边界,不轻易泄露隐私,不过度投入情感和金钱。
  • 定期自我反思:定期审视自己的社交模式,避免过度依赖或排斥某一类社交。
  • 其他(请注明)
【第九部分:总结与开放题】
*
24.总体而言,您如何看待“轻社交”这种模式?
利大于弊,是现代生活的高效适配
弊大于利,使人际关系变得工具化和浅薄
利弊相当,关键在于个人如何把握度
只是一种社交工具,无所谓利弊
*
25.未来,您希望如何平衡“轻社交”与“深度社交”?
以“轻社交”为主,满足大部分需求
以“深度社交”为主,“轻社交”仅作补充
理想状态是二者根据场景需要灵活切换,实现互补
希望减少所有社交,更多独处
问卷星提供技术支持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