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反电信网络诈骗意识社会调研问卷

尊敬的居民朋友:
您好!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居民反电信网络诈骗意识的调研,旨在了解大家对该类犯罪的认知和防范情况,为提升社会防范能力提供依据。本问卷采用匿名方式,所有信息仅用于统计分析。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真实想法填写。衷心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一、基本信息
*
1. 您的年龄段:
18岁以下
18-30岁
31-45岁
46-60岁
61岁及以上
*
2. 您的性别:
不愿透露
*
3. 您的最高学历:
小学及以下
初中
高中/中专/技校
大专/本科
硕士及以上
*
4. 您目前的主要职业状态:
在校学生
在职员工(企业/单位)
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
退休人员
无业/待业
其他(请说明)
*
5. 您平均每天使用手机/互联网的时间大约是:
少于1小时
1-3小时
3-5小时
5小时以上
二、认知与意识
*
6. 您是否听说过“电信网络诈骗”(简称“电诈”)?
非常了解
比较了解
一般了解
不太了解
完全没听过
*
7. 您主要通过哪些渠道了解反电诈信息?(可多选)【多选题】
电视/广播新闻
报纸/杂志
社区宣传栏/标语/讲座
警方官方公众号/APP
微信/QQ群、朋友圈
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等)
亲友同事告知
银行/运营商短信提醒
单位/学校组织的培训
其他(请说明)
*
8. 您是否知道国家反诈中心官方APP及其主要功能?
知道且已安装使用
知道但未安装
听说过但不清楚功能
完全不知道
*
9. 您是否知道全国统一的“反电信网络诈骗专用号码”96110?
知道,且了解其功能(预警劝阻、咨询举报)
知道号码,但不清楚用途
听说过,但记不清号码
完全不知道
*
10. 您认为以下哪些属于常见电诈类型?(可多选)【多选题】
刷单返利诈骗
“杀猪盘”诈骗
冒充公检法诈骗
冒充客服退款诈骗
虚假贷款诈骗
虚假购物/服务诈骗
冒充领导/熟人诈骗
虚假投资理财诈骗
网络婚恋交友诈骗
其他(请说明)
三、风险感知与防范行为
*
11. 接到自称“公检法”“银行客服”等要求转账或提供验证码的电话时,您的第一反应是?
完全不相信,立即挂断
比较怀疑,会挂断后通过官方渠道核实
半信半疑,可能听对方说下去
比较相信,可能按对方要求操作
完全相信
*
12. 在网络上看到“高回报投资”“轻松兼职”等信息时,您会?
完全不信,认为是诈骗
非常警惕,会多方核实
有点心动但会谨慎了解
比较感兴趣,可能尝试
非常感兴趣,很可能参与
*
13. 您是否了解利用AI技术(如AI换脸、AI拟声)的新型诈骗?
非常了解手法和风险
听说过,有一定了解
听说过但不太清楚
完全没听说过
*
14. 您是否曾遇到过疑似电信网络诈骗?
是,且成功识破避免损失
是,未能完全识别(提供过信息但未转账)
是,不幸遭受财产损失
从未遇到过
不确定
*
15. 向陌生人转账前,您通常会采取哪些核实措施?(可多选)【多选题】
拨打对方自称机构的官方电话核实
亲自前往相关机构网点
通过官方APP或网站查询
向家人/朋友咨询
在网络上搜索评价
没有特别核实
其他(请说明)
*
16. 您对身份证号、银行卡密码等个人重要信息的保护意识如何?
非常强,从不透露
比较强,只在官方平台提供
一般,有时不经意透露
比较弱,不太注意
非常弱,觉得无所谓
*
17. 您的手机是否设置了锁屏密码/指纹/面部识别?
*
18. 您是否开启了短信、微信等通讯软件的双重验证?
是,所有重要账号都开启
是,部分账号开启
没有开启过
不清楚如何设置
四、态度与期望(了解您的看法和建议)
*
19. 您认为当前社会反电诈宣传力度如何?
非常到位
比较到位
一般
不太到位
非常不足
*
20. 您认为提升居民反电诈意识最重要的是?()【多选题】
加强学校反诈教育(从娃娃抓起)
社区开展针对性宣传(尤其针对老年人)
警方加大打击和宣传力度
媒体持续曝光案例
银行/运营商加强风险拦截
互联网平台落实主体责任
家庭成员加强沟通提醒
推广国家反诈中心APP
其他(请说明)
问卷到此结束,再次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时间和真诚回答!
问卷星提供技术支持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