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描二维码答题
00:00:00
1
录音中...
第一部分:基本信息
*
1.
您的性别:
男
女
*
2.
您的年龄段:
18岁以下
19-25岁
26-35岁
36-50岁
51岁及以上
*
3.
您目前的职业状态是?
在校学生
政府/事业单位职员
企业职员
自由职业者
科研/教育工作者
其他
*
4.
您的最高学历是?
高中及以下
大专/本科
硕士及以上
第二部分:信息接触与认知广度
*
5.
您关注航天邻域重大新闻(如探月、空间站)的频率是?
非常频繁,会主动搜寻信息
比较关注,看到报道会点开
一般,仅关注里程碑式事件
很少关注
几乎不关注
*
6.
当您看到探月工程的新进展时,您通常会?
深入了解技术细节和背景
阅读完整报道,了解大致情况
浏览标题或简短快讯
直接跳过,不感兴趣
*
7.
您主要通过哪些渠道获取关于中国探月工程的信息
【多选题】
中央级新闻媒体(如央视、人民日报)
商业新闻门户网站/客户端
社交媒体(微博、微信公众号)
短视频平台(抖音、B站)
知识分享平台(知乎、豆瓣)
学校/单位组织的学习
亲友、同事交流
其他
第三部分:认知深度与理解
*
8.
您是否了解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具体内涵
非常了解,能清晰阐述各阶段目标与任务
大致了解,知道是基本的规划框架
仅听说过这个名词
完全不了解
*
9.
在您看来,“嫦娥工程”与“中国探月工程”的关系是?
知道它们是同一工程的不同称谓
包含关系,“嫦娥工程” 是 “中国探月工程” 下属的核心任务板块
并列关系,二者是中国航天针对月球探测的两个独立专项工程
先后关系,“嫦娥工程” 是早期名称,后续更名为 “中国探月工程”
不确定,没注意过区别
*
10.
您如何理解“鹊桥”中继星在嫦娥四号任务中的核心作用?
清楚知道它解决了月球背面与地球通信的难题
知道它是通信卫星,但具体作用不了解
仅听说过这个名字
完全不知道
*
11.
您对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样本的后续科学研究的了解程度是?
了解其科学价值,并关注研究进展
知道带回了样本,但不清楚后续研究
只听说过“采样返回”这个事件
完全不了解
*
12.
您认为以下哪项是中国探月工程已实现的重大技术突破?
【多选题】
人类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与巡视探测
地外天体无人精准采样返回
月球正面无人软着陆与巡视探测
构建覆盖月球的深空测控通信网
实现月球极区高精度探测与水资源发现
第四部分:价值认同与意义感知
*
13.
总体而言,您如何评价您对中国探月工程的了解程度?
非常了解
比较了解
一般
不太了解
完全不了解
*
14.
中国探月工程的成就,在多大程度上增强了您的民主自豪感?
显著增强
有所增强
影响不大
没有影响
*
15.
您如何看待中国在探月工程上的投入?
高价值投入,长期收益远超成本
必要投入,助力航天实力与国家安全
理性平衡,兼顾民生与长期目标
投入偏多,应侧重短期民生回报
不了解,无法判断
*
16.
您认为中国探月工程目前的国际影响力处于何种水平?
世界领先,具有引领作用
第一梯队,与主要航天强国并驾齐驱
进步迅速,但仍存在差距
影响力有限
不了解
*
17.
您是否看好中国未来实现载人登月并建设月球科研站的计划?
非常看好,相信能如期甚至提前实现
比较看好,但过程将充满挑战
持保守态度,技术难度极大
不看好
不关心
*
18.
您认为中国在后续探月活动中,应最侧重于哪个方面?
【多选题】
坚持独立自主,攻克所有核心技术
深化国际合作,共享成果与成本
加速推进步伐,争取战略优势
注重技术转化,惠及民用经济
*
19.
在您看来,发展探月工程对中国的核心价值在于?
【多选题】
提升国家战略安全与大国地位
驱动尖端科技创新的集群式突破
激发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热情
为未来空间资源利用奠定基础
说不清
第五部分:科普教育与参与意愿
*
20.
您是否曾参观过航天主题的博物馆、科技馆或研学基地?
是,多次参观
是,参观过一两次
没有,但未来有兴趣
没有,且不感兴趣
*
21.
如果有机会,您参与航天主题研学活动的意愿是?
非常愿意,会主动寻找机会
比较愿意,如果有人组织会参加
兴趣一般,可有可无
不愿意
*
22.
您认为航天研学活动对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作用如何?
作用巨大,是书本无法替代的
作用较大,是理论学习的有益补充
作用一般,更像是一次旅游
作用有限
不了解
*
23.
您当前认为航天科普存在的不足有?
【多选题】
内容枯燥,缺乏趣味性与互动性
覆盖人群窄,青少年触达不足
传播渠道单一,大众普及度低
专业门槛高,通俗化解读欠缺
不了解,无法判断
*
24.
吸引您参加高质量航天研学活动的核心因素是什么?
【多选题】
能接触高精度模型、实物或先进模拟器
能聆听顶尖专家/宇航员的深度分享
能参与互动性、挑战性强的实践任务
活动设计有体系,能获得认证证书
具有社交属性,能与同好交流
性价比高,交通便利
*
25.
您认为此类研学基地应改进的方面是?
【多选题】
提升内容深度与挑战性
增加前沿领域(如月球科研站)的内容
优化预约与参观体验流程
加强与学校/企业的合作认证
降低参与成本
增强线上虚拟体验功能
*
26.
您认为,除了直接投身科研,公众支持航天事业的有效方式是?
【多选题】
积极关注并理性传播航天知识
参与航天公益科普项目(如志愿讲解、线上问答)
支持航天文创及技术转化产品
正向舆论引导,抵制不实谣言
鼓励青少年参与航天相关学习/活动
做好本职工作即可
第六部分:延伸思考与模式探讨
*
27.
探月工程的“逐梦精神”与“严谨工程”两个特质,您认为哪个对公众的激励更大?
逐梦精神(勇于探索、追求梦想
严谨工程(协同攻坚、精益求精)
两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说不清
*
28.
您认为未来探月工程的成果,最应该优先惠及的领域是?
前沿科学研究
国防与国家安全
民用技术与经济发展
国民科学素养提升
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
*
29.
您认为中国航天在科普中,其展现的形象是?
【多选题】
统筹力强,能集中资源攻坚关键技术,保障任务稳定性与长远规划
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兼顾科学探索与民生科技转化,社会效益更显著
决策效率高,可规避商业资本短期逐利性,利于长期深空探索布局
协作体系成熟,整合产学研力量,加速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进程
模式互补性强,与商业航天形成合力,共促深空探索生态完善
不了解,无法比较
*
30.
您认为中国航天在科普中,其展现的形象是?
【多选题】
开拓创新的科技先锋
为国争光的民族骄傲
服务大众的民生改善者
合作共赢的国际伙伴
坚韧执着的探索实干家
第七部分:主观题
*
31.
如果请您向中国探月工程的总设计师提问,您最想询问的一个问题是?
评价对象得分
字体大小
1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