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群体“文化失语症”现象的调查问卷

含AI生成内容
同学你好!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当代青年表达习惯与文化认知的社会调查。本问卷旨在了解实际情况,所有数据仅用于统计分析,将完全匿名且严格保密。感谢你的支持!
*
1.
你的性别
*
2.
你所在的年级
高中
大学本科
研究生及以上
*
3.
你的专业类别
人文社科
理工农医
艺术体育
其他
*
4.
在社交媒体(如微信、微博)评论或表达个人感受时,你通常会觉得
思如泉涌,能精准生动地表达
虽有想法,但组织语言有点困难
经常词穷,最后用表情包/网络梗(如“绝了”、“YYDS”)代替
视具体情况而定
*
5.
当你需要撰写一篇超过800字的文章(如课程论文、深度感想)时,你的感受更接近
逻辑清晰,能顺畅完成
有想法,但写成通顺的长文很吃力
感到非常困难,经常词不达意
*
6.
请评估你对以下表达方式的依赖频率
经常有时很少几乎不
使用“绝了”、“无语”等高度概括的词
使用“绝了”、“无语”等高度概括的词
使用表情包/GIF动图代替文字
使用表情包/GIF动图代替文字
引用网络流行语或梗
引用网络流行语或梗
进行详细的文字描述和逻辑阐述
进行详细的文字描述和逻辑阐述
*
7.
如果让你用英文向一位外国朋友介绍一项中国文化(如春节、中秋节、中医、书法),你的自信程度是
非常自信,能详细清晰地介绍
比较自信,能说个大概
不太自信,可能只能说出几个单词
非常不自信,基本无法介绍
*
8.
在语文课或大学国文课上,当老师要求你鉴赏一首唐诗宋词时,你通常
能引经据典,结合背景进行深入分析
能理解意境,但表达不出,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感到困难,不知从何说起
*
9.
与谈论西方电影、节日(如圣诞节)或流行文化相比,你在与同龄人谈论中国古典文学、传统艺术(如戏曲、国画)时,会觉得
同样自如,甚至更擅长
话题略显生疏,能聊但不够深入
很难参与此类话题,因为了解甚少
*
10.
你认为造成自己上述表达困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多选题】
网络碎片化信息(短视频、微博等)接触过多
缺乏深度阅读的习惯
教育中缺乏相关的系统训练
周围环境都这么表达,习惯了
觉得精准表达“没必要”或“太累”
*
11.
你认为造成自己上述表达困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其他
*
12.
你认为“提笔忘字”、“词不达意”或“无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是一个需要被重视的问题吗
非常严重,关乎个人能力与文化传承
比较重要,但无需过度焦虑
不重要,是时代发展的自然现象
没想过
问卷星提供技术支持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