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制造业 “四链融合” 发展现状调查问卷

尊敬的受访者:

您好!我们正在开展《“四链融合” 驱动下陕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课题调研,旨在深度挖掘陕西省制造业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过程中的真实状况、核心堵点及优化路径。

您的实践经验与专业见解对本研究至关重要。本问卷采用开放式问题设计,期待您结合实际情况深入作答,提供具体案例与针对性建议。问卷实行匿名填写,所有信息仅用于学术研究,将严格保密。

衷心感谢您在百忙之中给予支持与配合!

第一部分:受访者基本信息(用于分类分析,绝对保密)
*
1.您所在单位类型:
制造业企业(请注明主要领域:如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半导体、新材料、高端装备、现代煤化工等;
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请注明主要研究方向)
政府部门或产业园区管委会(请注明所属层级或园区类型)
金融机构(请注明具体类型:如银行、VC/PE、产业基金等)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请注明服务领域:如技术转移、法律、会计等)
行业协会或其他(请补充说明)
*
2.您所在单位位于陕西省的哪个地市?是否属于重点产业园区或开发区?
*
3.您的职位或主要关注领域是?在该领域的工作年限为多久?

第二部分:“四链融合” 总体现状与案例分

1.总体感知评价:在您看来,当前陕西省制造业的 “四链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协同)处于何种水平?请用一个比喻或简短评价描述,并结合实际情况解释原因。
2.典型案例分析:请结合您熟知的具体案例(如某企业、某项目或某条产业链),阐述:
成功案例:“四链”是如何相互支撑、协同发力的?(可举例说明创新成果如何匹配产业链需求、资金如何精准支持研发、人才如何助力技术落地等)
失败案例:因哪些环节脱节导致目标未达成?(如创新与产业需求错位、资金断裂、人才流失等)
该案例给您最深的启示是什么?

第三部分:各链条发展现状与 “链间互动” 关键障碍

(一)创新链相关问题与链间协同

1.成果转化瓶颈:已知陕西高校专利本地转化率偏低,结合您的观察,除中试平台问题外,“实验室技术” 难以转化为 “生产线产品” 的最主要机制性障碍是什么?(可从技术成熟度、市场需求匹配、中介服务、校企 / 院企激励机制等方面展开)
2.创新与产业对接:当前 “科研成果转化难” 与 “产业链关键技术需求得不到满足” 并存,您认为陕西的 “链主” 企业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如联合研发、共享创新资源)方面发挥了多大作用?存在哪些不足?
3.技术外流原因:陕西有大量技术成果流向外省,除市场因素外,本地产业化环境(如产业配套能力、政策稳定性、营商环境、应用场景开放度等)在哪些方面不足以留住高价值技术成果?
4.中试平台优化:中试平台存在 “产能利用率低” 与 “企业无处中试” 的矛盾,您认为深层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进中试平台的治理与运营模式,使其成为连接创新与产业的桥梁?

(二)产业链相关问题与链间协同

1.产业链协同现状:材料提到陕西制造业存在 “央强民弱”“链主带动作用不足” 的情况,请结合您所在行业,描述产业链内部(尤其是龙头企业与中小微企业)的协同现状,是否存在 “各自为政” 或 “同质化竞争”?具体表现是什么?
2.本地配套能力:以您熟悉的某条重点产业链(如新能源汽车、钛材加工、半导体等)为例,分析其上游(原材料 / 核心部件)、中游(生产制造)、下游(市场应用 / 服务)各环节的省内完备程度。哪些是关键短板?这些短板对产业链的成本、效率及竞争力有何具体影响?
3.“链长制” 效能评估:陕西推行 “链长制” 以来,该机制在解决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问题上发挥了怎样的实际作用?在政策落地、资源协调、企业服务等方面还有哪些改进空间?

(三)资金链相关问题与链间协同

1.融资渠道与阶段适配性:已知陕西制造业研发资金过度依赖政府,结合您的体验,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面临的最主要融资难题是什么?现有金融产品(如风险投资、银行信贷、产业基金)与企业真实需求存在哪些错配?
2.资金投向与创新支持:当前流入制造业的资金是否存在 “重硬件、轻软件”“重固定资产、轻研发人才” 的倾向?这种倾向对企业长期创新能力有何影响?如何引导资金更精准支持 “四链融合” 关键环节(如中试、首台套应用、品牌建设)?
3.金融产品适配性:现有金融产品(政府基金、银行贷款、风险投资)是否真正理解并适应制造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的 “长周期、高风险” 特点?请举例说明(如某类产品的优势或不足)。

四)人才链相关问题与链间协同

1.人才结构矛盾:陕西是科教大省,但制造业仍常感 “人才短缺”,这种矛盾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如缺乏顶尖领军人才、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或熟练技术工人)造成这种结构性短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可从培养体系、薪酬待遇、职业发展路径、产业环境等方面分析)
2.人才流动障碍:请评价当前人才在 “高校 / 院所↔企业”“国企↔民企”“省内↔省外” 的流动顺畅程度,哪些因素阻碍了掌握关键知识与技术的人才流向产业创新一线?
3.人才培养与留存:您所在单位在人才引进、培养、激励、留存方面有哪些主要做法?是否与本地高校、职业院校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或定制化人才培养项目?效果如何?
4.人才政策评价:您认为陕西省制造业人才政策(如补贴、住房、子女教育等)的优势与不足分别是什么?哪些政策能有效激励人才向制造业一线集聚?

第四部分:“四链融合” 政策环境与优化建议

1.政策效能评估:近年来省、市层面(如围绕 “秦创原” 平台)出台了大量促进 “四链融合” 的政策,哪些政策在破除链间壁垒(如信息壁垒、机制壁垒)上真正有效?哪些政策可能流于形式或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后果?请举例说明。
2.关键突破口建议:若请您为陕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一条最优先、最紧迫的政策建议,以实质性推动 “四链融合”,您会建议什么?请说明该建议为何能 “牵一发而动全身”。
3.系统性障碍破解:阻碍陕西制造业 “四链融合” 的最关键 1-2 个系统性障碍是什么?(如体制机制壁垒、信息不对称、缺乏融合平台、评价体系导向问题等)如何破解?
4.开放式补充:除上述问题外,您认为还有哪些至关重要的问题影响陕西制造业 “四链融合” 与高质量发展?欢迎补充说明。
*
填写日期:

再次感谢您的智慧贡献!若您愿意提供联系方式(可选),方便后续进一步交流,可填写您的联系方式。(电话、邮箱等)

问卷星提供技术支持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