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文化的社会根源探究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您好!我们正在开展关于“包的包的”哈基米”等网络流行文化的社会根源探究,旨在客观了解网络抽象文化在大学生中的传播与影响情况。本问卷采用匿名形式,所有数据仅用于学术研究,严格保密,不会泄露您的个人信息。问卷填写大约需要5-8分钟,恳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如实作答。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一、基本信息
*
1. 您的性别:
A. 男
B. 女
*
2. 您的年级:
A. 大一
B. 大二
C. 大三
D. 大四
E. 研究生及以上
*
3. 您的专业类别:
A. 文史哲类
B. 理工农医类
C. 经管法类
D. 艺术体育类
E. 其他
*
4. 您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长:
A. 1小时以下
B. 1-3小时
C. 3-5小时
D. 5-8小时
E. 8小时以上
*
5. 您主要使用的网络平台(可多选):【多选题】
A. 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等)
B. 社交平台(微信、QQ、微博、小红书等)
C. 弹幕视频平台(B站等)
D. 游戏社区(NGA、TapTap等)
E. 论坛/贴吧(百度贴吧、知乎等)
二、网络抽象文化的接触与认知
*
1. 您是否了解“网络抽象文化”(如“高雅人士”“带派”“哈吉米”等流行梗,以及表情包、反讽话术等表现形式)?
A. 非常了解,能准确理解其含义并熟练使用
B. 比较了解,大部分内容能理解,偶尔会使用
C. 一般了解,听过部分内容,但不太清楚具体含义
D. 不太了解,只偶尔接触到
E. 完全不了解,没听说过
*
2. 您接触网络抽象文化的主要途径是(可多选):【多选题】
A. 同学、朋友交流中
B. 网络平台的内容推荐(短视频、帖子等)
C. 游戏互动中
D. 影视、综艺等娱乐内容中
*
3. 您接触网络抽象文化的频率是?
A. 每天都会接触到
B. 每周3-5次
C. 每周1-2次
D. 每月几次
E. 几乎不接触
*
4. 您对网络抽象文化相关内容的关注程度是?
A. 主动搜索关注,会特意了解新的流行内容
B. 被动接受,刷到相关内容会停下来看
C. 不主动也不排斥,偶尔会扫一眼
D. 比较排斥,刷到会直接划走
*
5. 您认为网络抽象文化的核心特征是什么(可多选)?【多选题】
A. 语言简洁直白,表达高效
B. 幽默搞笑,充满趣味性
C. 带有反讽、调侃意味
D. 形式多样,贴近生活
E. 内容碎片化,缺乏深度
F. 部分内容低俗、粗俗
三、网络抽象文化的使用行为
*
1. 您在网络交流中使用网络抽象文化内容的频率是?
A. 每次交流都会使用
B. 经常使用,占交流内容的一半以上
C. 偶尔使用,占交流内容的一部分
D. 很少使用,仅在特定场景下用
E. 从不使用
*
2. 您在哪些场景下会使用网络抽象文化内容(可多选)?【多选题】
A. 与同学、朋友的日常闲聊
B. 网络评论区、弹幕互动
C. 发布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动态
D. 游戏聊天、组队沟通
E. 学习交流群中(如讨论作业、课题)
*
3. 您在现实生活(如课堂发言、与老师交流、线下聚会)中使用网络抽象文化内容的情况是?
A. 经常使用,与网络交流习惯一致
B. 偶尔使用,在熟悉的人面前会用
C. 很少使用,仅在特定轻松场景下用
D. 从不使用,认为现实场景不适合
四、网络抽象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
1. 您认为网络抽象文化对您的语言表达能力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A. 积极影响为主:丰富了表达词汇,让表达更生动灵活
B. 消极影响为主:导致表达依赖流行语,语言越来越匮乏
C. 既有积极也有消极,影响相对均衡
D. 几乎没有影响
E. 不清楚
*
2. 您认为网络抽象文化对您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A. 积极影响为主:拓宽了思维视角,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
B. 消极影响为主:导致思维碎片化,缺乏深度思考能力
C. 既有积极也有消极,影响相对均衡
D. 几乎没有影响
E. 不清楚
*
3. 您认为网络抽象文化对您的人际交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A. 积极影响为主:促进了与同龄人的交流,拉近了心理距离
B. 消极影响为主:导致与非同龄群体(如父母、老师)沟通障碍
C. 既有积极也有消极,影响相对均衡
D. 几乎没有影响
E. 不清楚
*
4. 您认为网络抽象文化中存在哪些问题(可多选)?【多选题】
A. 语言不规范,易误导正确的语言使用
B. 部分内容低俗、庸俗,传递不良价值观
C. 过度娱乐化,缺乏文化内涵
D. 容易引发网络暴力、恶意调侃等问题
E. 更新速度过快,增加认知负担
F. 没有明显问题
五、社会根源探究
*
1. 你认为当下大学生热衷传播“包的包的”“哈基米”等抽象文化,最核心的社会/心理根源是?
A.学业/就业压力大,通过“轻松无厘头”的语言解压
B.数字时代社交碎片化,需要简洁“梗文化”快速建立社交连接
C.对传统严肃表达的“反叛”,追求个性化、年轻化的表达符号
D.社交媒体算法推动,频繁推送导致被动接受和传播
*
2. 对比传统校园文化(如社团活动、纸质刊物),你认为网络抽象文化更吸引大学生的社会根源是?【多选题】
A.突破时空限制,能快速连接更大范围的同龄群体,满足社交扩张需求
B.创作门槛低,无需专业能力即可参与传播/二次创作,体现“人人可参与”的平等性
C.内容更贴近大学生真实生活(如吐槽网课、考试),比传统校园文化更有共鸣感
D.传统校园文化形式固化,抽象文化更灵活、有趣,符合年轻人猎奇心理
问卷到此结束!再次衷心感谢您的参与和支持!
问卷星提供技术支持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