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教法》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为:
1-1 爱国爱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3 掌握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心理健康工作的职业伦理要求,具备依法依规执教的理念,爱岗敬业。
2-1 具有从教理想,领会学校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价值和意义,热爱教育事业,认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专业性,愿意从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2 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过程中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
2-3 具备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体魄,丰富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
3-1 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理解心理学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掌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具备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素养。
3-2 掌握常用的实验技术与方法,心理测评技术与统计分析方法,具备进行学生心理测评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3-3 掌握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各类技术,具有识别各类心理问题人群并针对各类问题人群进行有效的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的能力。
3-4 理解心理学在中小学生健康发展中的作用和在教育教学与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具备学科融合的教育理念,了解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能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
4-1 掌握教师必备的三笔字、普通话、沟通与合作等教育教学基本技能,熟练使用PowerPoint、Word、Excel等办公软件,能灵活运用现代教育信息化技术优化学习方式和过程,完成教育教学中的各项任务。
4-2 能够依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中小学各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目标、身心发展规律、学习方式等特点,自主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撰写并实施活动方案,选取和运用合理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活动效果。
5-1 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掌握中小学德育目标、原理、内容与方法,积极参与各项德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的教育体验。
5-2 具备开展班级组织建设、班级日常管理、班级活动管理和家长工作管理等的知识和能力,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班级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6-1 理解运用心理学知识育人的价值,掌握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养成教育规律,充分利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采用多种方法指导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6-2 能够综合利用课程、讲座、活动等途径和学校、家庭、社会、媒体等多种资源,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人格完善、健康成长。
7-1 具有终身学习意识,注重专业成长。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和心理学学科发展动态,能根据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主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7-2 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能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实践问题。
8-1 认同合作共同体的价值,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具有组织和参与开展团队互助、合作的学习体验。
8-2 掌握人际沟通技能,具有与中小学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各界进行互动交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