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专家:
您好!由衷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拨冗支持本项研究。
本研究旨在构建一个科学、系统、适用于我国中学教育情境的校长数智化领导力模型。前期,我们以动态能力理论 (Dynamic Capabilities Theory, DCT) 为核心理论基础,通过理论演绎、文献分析与深度访谈,初步构建了一个包含3个一级维度和9个二级维度的“中学校长数智化领导力结构模型2.0”。为确保该模型的科学性、完整性与适用性,我们诚挚地邀请您作为本领域的权威专家,对该模型进行匿名评审。请您对模型各维度的定义描述、逻辑关系、表述的清晰度与准确性等进行评判,并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所有数据仅用于学术研究,我们将对您的个人信息和观点严格保密。
衷心感谢!
为使您能快速把握中学校长数智化领导力结构模型的核心构思,现将模型的理论依据与构建逻辑简要说明如下:为科学刻画数智时代校长引领学校系统性变革的动态过程,本研究以动态能力理论为核心建构逻辑,并融合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视角,将中学校长数智化领导力界定为一个由“数智化感知力”“数智化把握力”“数智化重构力”三大核心能力构成的、动态循环的领导力系统。具体而言,管理领域Teece, Pisano & Shuen(1997)提出的动态能力理论指出,组织要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生存与发展,必须具备感知、把握和重构三种核心的动态能力[[1]]。Xinlu等学者(2022)在此基础上,为更精准地刻画“能力主体”与“复杂生态系统”之间的持续互动,进一步提出了交互式动态能力框架(见图1)。该框架强调,组织的动态能力不仅体现在主动“感知、把握、重构”环境,还体现在能够“被环境感知、被外部塑造、被变革重构”的双向互动过程中。图1 交互式动态能力框架[]Fig. 1The interactive Dynamic Capabilities framework
为使您能快速把握中学校长数智化领导力结构模型的核心构思,现将模型的理论依据与构建逻辑简要说明如下:
为科学刻画数智时代校长引领学校系统性变革的动态过程,本研究以动态能力理论为核心建构逻辑,并融合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视角,将中学校长数智化领导力界定为一个由“数智化感知力”“数智化把握力”“数智化重构力”三大核心能力构成的、动态循环的领导力系统。
具体而言,管理领域Teece, Pisano & Shuen(1997)提出的动态能力理论指出,组织要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生存与发展,必须具备感知、把握和重构三种核心的动态能力[[1]]。Xinlu等学者(2022)在此基础上,为更精准地刻画“能力主体”与“复杂生态系统”之间的持续互动,进一步提出了交互式动态能力框架(见图1)。该框架强调,组织的动态能力不仅体现在主动“感知、把握、重构”环境,还体现在能够“被环境感知、被外部塑造、被变革重构”的双向互动过程中。
Fig. 1The interactive Dynamic Capabilities framework
资料来源:改编自Xinlu et al., 2022。
图2 中学校长数智化领导力模型2.0(一级维度)
Figure 2 The 2.0 Model of Digital-Intelligent Leadershipfor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First-Order Dimensions)
本研究认为数智化转型不是一次性的技术升级,而是一个持续应对技术迭代、政策调整与需求变化的动态、复杂且不确定的过程。传统的、静态的“能力要素清单”难以刻画校长在此过程中的核心领导行为。数智时代,中学校长在引领学校转型过程中,其领导力的发挥不仅是校长主动“感知、把握、重构”学校系统的过程,同时也是校长自身“被系统感知、被环境塑造、被变革重构”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文献分析与深度访谈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包含“数智化感知力”、“数智化把握力”和“数智化重构力”3个一级维度(模型一级维度如图2所示)和9个二级维度的“中学校长数智化领导力结构模型2.0”。
基于上述模型说明,我们恳请您对中学校长数智化领导力结构模型2.0三个一级维度进行总体评价。请您从重要性和清晰度两个维度,对每个一级维度进行评判,并在相应的分值上打“√”。
二、评分说明
5分:非常重要/非常清晰
4分:重要/清晰
3分:一般
2分:不重要/不清晰
1分:非常不重要/非常不清晰
三、一级维度评价
对一级维度的总体意见
第四部分:中学校长数智化领导力结构模型2.0二级维度评价
在上一部分对一级维度进行总体评价的基础上,本部分将进一步呈现每个一级维度下的具体二级维度。请您审阅以下所有二级维度的定义描述,并同样从重要性和清晰度两个维度进行评判。评价与评分标准同第三部分。
B1.1战略洞察与机遇识别
B1.2数智思维与前沿学习
B1.3伦理审视与风险预判
B2.1顶层设计与资源统筹
B2.2组织动员与共识构建
B2.3实践推动与过程调适
B3.1系统变革与流程再造
B3.2文化革新与生态演进
B3.3教学模式与评价重构
(例如:您对各二级维度表述名称是否合理?是否需要改成“战略洞察力”“数智思维力”等表述?二级维度的划分是否合理?指标描述是否全面且具有代表性?是否存在重叠、冗余或缺失?与一级维度的归属关系是否恰当?)
评价对象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