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孤”与潮汕慈善传统研究:从乡土互助到国家情怀的延伸

*
1.您的年龄段是?
A.18岁及以下
B.19-35岁
C.36-50岁
D.51-65岁
E.66岁及以上
*
2.您的籍贯是?
A.潮汕地区
B.中国其他地区
C.海外
*
3.您成长的环境是?
A. 乡村
B.城镇
C.城市
*
4.您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施孤”活动的?【多选题】
A. 家庭长辈介绍
B. 亲身参与观察
C. 乡里/社区组织通知
D. 网络、媒体
E. 完全不了解(若选此项,可跳过5-7题)
*
5您认为“施孤”活动中,哪些环节最能体现互助精神?【多选题】
A. 家家户户共同出资
B. 一起准备祭品、布置场地
C. 祭祀后分享祭品(“孤品”)
D. 向贫困者或老人分发物品
E. 整个活动的集体性本身
F. 其他
*
6.您认为“施孤”这类传统民俗在当今社会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多选题】
A. 凝聚同乡情感,强化文化认同
B. 传承孝道、仁爱等传统美德
C. 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区互助
D. 是连接海内外潮汕人的精神纽带
E. 对发展旅游业有促进作用
F. 感觉价值不大,正在过时
*
7. 在您看来,由“施孤”活动所体现的互助精神,是否影响了现代潮汕人的慈善观念(如捐款、成立慈善基金会等)?
A. 影响非常大,是文化根基
B. 有一定影响
C. 影响很小,现代慈善更多是受西方观念影响
D. 完全没有影响
E. 说不清
*
8.您认为施孤文化在当代传承面临的深层挑战是什么?(单选)
A. 价值断层:年轻一代难以理解其精神内核,仅视为“老习俗”
B. 形式冲突:传统仪式与现代文明(如环保、简约理念)相悖
C. 功能替代:现代公益体系、社会保障已覆盖其原有社会功能
D. 认知偏见:被标签化为“封建迷信”,缺乏客观认知基础
E. 其他(请自行补充):
*
9.您认为施孤文化的当代创新,应如何平衡“传统性”与“现代性”?(单选)
A. 内核不变,形式创新:保留“济孤向善”核心,用现代公益形式(如定向帮扶、公益跑)替代传统仪式
B. 形式简化,精神强化:精简传统仪式流程,突出生命教育、社群互助的精神表达
C. 两者融合:传统仪式与现代活动结合(如祭祀+公益捐赠),实现文化与功能的双重传承
D. 无需平衡,顺其自然:要么完全保留传统,要么让其自然消亡
E. 不清楚
*
10.您认为施孤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应更侧重以下哪一点?(单选)
A. 文化遗产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其仪式与记忆
B. 公益功能化:转化为现代公益的文化载体,突出帮扶实效
C. 教育普及化:作为生命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
D. 社群生活化:融入日常社群活动,成为邻里互助的纽带
E. 无需刻意发展,让其自然演变
F. 其他(请自行补充):
问卷星提供技术支持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