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现状调查问卷

您好为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现状,特开展本次调查。问卷采用匿名形式,数据仅用于学术研究,请您根据实际情况填写,感谢您的支持!

一、基本信息
*
1.您的性别
*
2.您的教学身份
高校思政课教师
中学思政课教师
小学思政课教师
其他学科教师或教育行政人员
其他(请注明)
*
3.您的教龄
3年以下
3~5年
5~10年
10年以上
*
4.您所工作的地区
城市
乡镇/农村地区
二、认知与态度
*

1.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理念的理解程度

非常清楚(能准确阐述核心要义及实践路径)
比较清楚(了解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般(仅知道大致方向,具体内容模糊)
不太清楚(只听过相关说法,不了解具体内涵)
完全不清楚
*
2.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整体态度
非常支持(认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应大力推进)
比较支持(认可其价值,愿意积极参与)
中立(持观望态度,需看实际效果)
不太支持(担心增加教学负担,难以有效融合)
反对(认为二者关联性不强,无需刻意融入)
*
3.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的掌握程度(结合思政课育人目标)
熟练掌握(能系统解读家国情怀、道德修养等核心内涵并关联所在学段思政课程知识点)
较好掌握(了解主要内容,能结合教学需求筛选运用)
基本掌握(知晓常见文化符号与典故,但深度不足)
薄弱(仅零散了解,难以支撑教学融入)
欠缺(缺乏相关知识储备)
*
4. 您认为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对学生个人成长的帮助程度
帮助极大
有帮助
无功无过
没有帮助
阻碍作用
*
5. 您认为小学思政课优先融入的传统文化类型应侧重【多选题】
基础礼仪规范(如尊师、孝亲、谦让)
传统民俗常识(如节气、传统节日习俗)
简易传统经典片段(如《三字经》《弟子规》节选)
传统美德小故事(如孔融让梨、黄香温席)
传统艺术启蒙(如剪纸、国画基础认知)
其他(请注明)
*
6. 您认为小学阶段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内容难度应符合
纯具象化、无理解门槛(仅感知、体验)
轻度抽象(简单理解核心含义,无需深度解读)
中度抽象(能结合生活场景理解内涵)
无明确要求
*
7. 您认为初中思政课优先融入的传统文化类型应侧重【多选题】
传统美德深化(如诚信、责任、家国意识萌芽)
经典著作节选解读(如《论语》《孟子》核心观点)
传统历史典故(如卧薪尝胆、精忠报国)
传统价值观基础认知(如和而不同、天人合一)
地域传统文化特色内容
其他(请注明)
*
8. 您认为初中阶段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需结合哪些思政核心目标【多选题】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启蒙
道德素养提升(明辨是非、践行基本道德准则)
文化认同感培育(认可传统文化核心价值)
其他(请注明)
*
9.您认为高中思政课优先融入的传统文化类型应侧重【多选题】
传统价值观系统解读(如家国情怀、法治雏形、义利观)
经典著作深度分析(结合时代背景解读传统思想)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衔接(如传统智慧解决当代问题)
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传统文化批判继承认知(区分精华与糟粕)
其他(请注明)
*
10.您认为高中阶段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内容需达到的深度是
能梳理文化脉络,理解核心思想逻辑
能结合现实案例分析文化价值
能自主辩证看待传统文化当代意义
无明确要求
*
11. 您认为高校思政课优先融入的传统文化类型应侧重【多选题】
传统思想体系研究(如儒家、道家思想与当代思政融合)
传统文化与国家治理(如民本思想、法治思想当代转化)
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深度衔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认知)
传统文化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交流
其他(请注明)
*
12. 您认为高校阶段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内容需突出【多选题】
理论深度(结合学术视角解读传统文化内涵)
实践导向(传统文化融入社会治理、个人发展)
批判继承(理性分析传统文化适配当代需求的内容)
创新转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政理念融合创新)
其他(请注明)
*
13.您认为各学段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内容是否需明确分层边界
需严格分层(各学段内容无重叠、梯度清晰)
需适度分层(核心内容衔接,难度梯度递进)
无需分层(按需融入即可)
不确定
*
14.您所在学段在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中,内容分层面临的主要难点是【多选题】
无明确分层标准,不知如何界定内容适配度
学段间内容衔接断层(前后无关联、重复或跨度过大)
传统文化内容与思政目标匹配度低
学生认知水平与内容难度不匹配
其他(请注明)
*
15.您认为各学段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内容分层需遵循的核心原则是【多选题】
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具象到抽象、从浅到深)
贴合各学段思政课核心目标
兼顾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
衔接性(学段间内容循序渐进、无断层)
其他(请注明)
三、一体化融入实施现状

(一)内容安排

*

1.您所在学段思政课教材中,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覆盖情况

丰富且系统(有专门模块,内容成体系)
有一定覆盖(分散在各章节,数量适中)
覆盖不足(仅零星提及,缺乏针对性)
几乎无覆盖(需教师自行补充)
*
2.您所在学段的思政课教学中,传统文化内容分布情况
核心内容之一
重要组成部分
辅助作用
点缀作用
*
3.请注意此题请选择“非常不感兴趣”,您对思政课中融入传统文化内容的兴趣程度是?
非常感兴趣
感兴趣
一般
不感兴趣
非常不感兴趣
*
4.您所在学段的思政课教学中,主要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哪些方面【多选题】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价值观、思想
中华民族文化习俗、节日传统
中华民族历史事件、典籍故事
中华民族传统非遗技艺
其他(请补充)
*
5.您所在学段的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点在于
家国情怀、价值观念的培养
精神力量、思维理念的塑造
当代价值的转化
实践导向的转化
其他(请补充)
*
6.针对“家国情怀”这一核心思政主题,您所在学段融入的传统文化内容与其他学段的梯度衔接情况如何
衔接流畅(小学侧重故事感知,初中侧重精神理解,高中侧重价值思辨,大学侧重理论升华)
部分衔接(相邻学段有梯度,但整体缺乏系统性)
衔接混乱(各学段内容交叉重复或断层)
不了解其他学段内容设计情况
*
7.针对同一思政主题(如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您所在学段与其他学段采用的传统文化教学案例差异度如何
差异显著,贴合对应学段学生认知特点
有一定差异,但部分案例存在重复
差异较小,案例选取缺乏学段针对性
不清楚其他学段案例选取情况
(二)教学实践
*

1.您所在学段的思政课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呈现方式

【多选题】
课堂讲授(引经据典、案例分析)
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音乐)
校本教材、特色读物(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
实践活动(参观博物馆、非遗体验活动)
其他(请补充)
*
2.您对当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情况
积极挖掘利用
偶尔挖掘利用
较少挖掘利用
没有挖掘利用
*
3.您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对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
作用极大(能显著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作用较大(能有效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参与度)
作用一般(有一定帮助,但效果不明显)
作用较小(对教学效果影响有限)
无作用(与思政课教学效果关联不大)
*
4.您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时,遇到的主要困难有【多选题】
自身文化素养不足,对传统文化解读不深入
缺乏优质教学资源(如配套教材、案例库等)
教学方法单一,难以实现文化与思政的有机融合
教学时间有限,无法兼顾文化内容与思政教学目标
学生的积极性不足
其他(请补充)
*
5.针对同一思政主题(如“诚信友善”),您在教学中采用的传统文化融入方法与其他学段相比,差异化设计的实践情况如何
主动差异化设计(结合学段特点调整方法,如小学用情景剧,大学用专题研讨)
被动参考差异(借鉴其他学段经验,但缺乏自主设计)
无差异化设计(沿用通用方法,未考虑学段差异)
未开展过相关实践
*
6.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时,您认为最大的难点是什么?【多选题】
传统文化元素与学段特点匹配度难把握
缺乏跨学段教研交流机制
教学资源(如案例、课件)不足
教师对不同学段学生认知规律了解不够
评价标准不统一,难以衡量教学效果
其他(请补充)
(三)师资力量
*
1.您认为提升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有效方式是
系统线下培训
在线课程学习
实地研学,挖掘资源
教研交流,协同教学
其他(请补充)
*
2.近3年,您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相关培训的情况
系统参与,涵盖理论与实践
有针对性地专题培训
零散参与
未参加过相关培训
*
3.您认为已参加培训的实际效果
效果显著(能直接应用于教学,提升能力)
有一定效果(掌握部分方法,需实践转化)
效果一般(仅了解理论,缺乏实操指导)
效果差(内容脱离教学实际,无帮助)
未参加过
*
4.您与其他学段的思政课教师观摩、交流、协作调研的频次
经常
有时
极少
从不
*
5.您认为提升各学段思政课教师融合能力的核心路径是【多选题】
构建分学段培训体系
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思政课教师+传统文化课教师)
完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积极性
搭建校际合作与资源共享平台
加强师范生培养阶段的相关教育
其他(请补充)

四、开放型建言

*
1.您对各学段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内容分层,有哪些具体建议?
*

2.您认为是否需要针对各学段制定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内容清单?若需要,应包含哪些核心要素?

*

3.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一体化推进,您还有哪些具体的建议或想法?(如资源共享、师资培养、评价机制等方面)

问卷星提供技术支持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