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与技术伦理调查问卷

尊敬的同学:
您好!本问卷聚焦网络文化与技术伦理相关议题,旨在了解大学生相关认知与行为习惯,数据仅用于课程调研分析,严格保密个人信息。请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如实填写,感谢配合!
*
1.
您的性别:
*
2.
你日常日均使用网络的时长约为?
3小时以内
3-5小时
5-7小时
7小时以上
*
3.
你使用频率最高的3类网络平台是?【多选题】
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等)
社交平台(微信/微博等)
学习平台(慕课/知网等)
资讯平台(今日头条/澎湃等)
娱乐平台(游戏/追剧类)
*
4.
你是否关注过“算法推荐”“数字健康”“技术伦理”这类网络相关话题?
从未关注
偶尔刷到,未深入了解
主动关注,略知一二
持续关注,有一定认知
*
5.
你能清晰分辨所使用平台是否采用算法推荐内容吗?
完全不能
不太能
不确定
基本能
完全能
*
6.
你感觉不同平台(如短视频/资讯/社交类)算法推荐的内容差异明显吗?
无差异
差异极小
一般
差异较明显
差异极大
*
7.
你是否发现算法推荐的内容多为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少见陌生或相反观点(即“信息茧房”)?
完全没发现
少见
一般
较常见
非常常见
*
8.
面对算法推荐的同质化内容,你会主动搜索多元内容打破“信息茧房”吗?
从未主动
偶尔会
不确定
经常会
每次都会
*
9.
你是否因算法反复推送同类观点内容,对某类事件/话题的看法更偏激(即“情绪极化”)?
完全不会
不太会
不确定
较易会
一定会
*
10.
 当算法推送与你观点相悖的内容时,你的第一反应是?
理性浏览,了解不同视角
快速划过,不感兴趣
产生反感,直接屏蔽
参与评论,反驳该观点
*
11.
你认为算法推荐对个人信息获取、观点形成的影响程度如何?
无影响
影响极小
一般
影响较大
影响极大
*
12.
 你在网络中遇到疑似AI生成虚假信息(如假新闻/假图片)的频率?
从未遇到
偶尔遇到
经常遇到
频繁遇到
*
13.
你能准确识别AI生成的虚假信息吗?
完全不能
识别率低于30%
识别率30%-60%
识别率60%-90%
几乎都能识别
*
14.
你识别AI虚假信息主要依靠哪些方式?【多选题】
核对权威平台信息
观察内容逻辑/细节漏洞
借助AI检测工具
参考他人评论判断
凭直觉,无固定方法
*
15.
若误将AI虚假信息当作真实内容,你会传播给他人吗?
绝对不会
大概率不会
不确定,看内容类型
大概率会
一定会
*
16.
你认为AI虚假信息传播对网络环境、社会认知的危害程度?
无危害
危害极小
一般
危害较大
危害极大
*
17.
你了解“数字健康”的核心含义(如合理用网、保护视力、规避网络心理风险等)吗?
完全不了解
不太了解
略知一二
较为了解
深入了解
*
18.
你对“数字健康”话题的关注意愿?
完全不想关注
不太想关注
中立
愿意关注
主动关注
*
19.
你是否有以下影响数字健康的行为?【多选题】
熬夜刷手机,影响睡眠
长时间用网,视力下降
过度依赖网络,减少线下社交
因网络负面内容产生焦虑情绪
无上述行为
*
20.
为维护自身数字健康,你会主动调整用网习惯吗?
从未调整
偶尔调整,难以坚持
偶尔调整,能短期坚持
经常调整,长期坚持
*
21.
你认为技术发展与社会伦理的关系应优先侧重哪一方?
优先技术创新,伦理可后续规范
优先伦理约束,技术需合规发展
两者同等重要,同步兼顾
*
22.
你认为当前网络技术(算法/AI/大数据)发展是否存在伦理失范问题?
完全不存在
少量存在,影响极小
部分存在,影响一般
较多存在,影响较大
*
23.
面对技术发展与伦理冲突(如AI隐私泄露/算法不公),你认为谁应承担主要规范责任?【多选题】
政府监管部门
平台企业
技术开发者
使用者自身
高校/科研机构
*
24.
你支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优化技术设计规范网络技术伦理吗?
完全不支持
不太支持
中立
比较支持
非常支持
*
25.
你认为大学生学习技术伦理相关知识是否有必要?
完全没必要
不太必要
一般
比较必要
非常必要
*
26.
若有机会参与技术伦理相关讨论/活动,你愿意参与吗?
完全不愿意
不太愿意
看情况
比较愿意
非常愿意
*
27.
关于网络文化与技术伦理,您还有什么其他看法或建议?
问卷填写完毕,感谢你的真诚分享与耐心配合。本次调研数据仅用于课程学术分析,全程匿名保密,后续将汇总核心结论供班级交流参考,再次致谢!
问卷星提供技术支持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