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平台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

*
1.
您的性别
*
2.
您的教育阶段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
3.
您的专业所属学科门类
人文社科类(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教育学等)
理工农林类(数学、物理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农学等)
艺术类(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设计学、戏剧与影视学等)
经管商学类(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金融学等)
医药卫生类(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公共卫生等)
其他
*
4.
您在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B 站、小红书等)观看传统文化类内容(含非遗技艺、传统节日习俗、古典文学、传统服饰、中医养生等)的频率:
高频:几乎每天观看。
中频:每周 3-5 次。
低频:每周 1-2 次。
极少:每月 1-2 次。
*
5.
结合您的观看体验,短视频对您理解传统文化的整体作用更符合以下哪项描述:
A. 显著深化:能通过视频获取文化背景、历史渊源等细节知识,形成系统性认知
B. 部分深化:了解到新的文化知识点(如某非遗技艺流程),但认知仍呈碎片化
C. 无明显影响:视频内容多为已知信息,未补充新认知或深化理解
D. 轻微误导:部分视频存在信息错误(如传统习俗解读偏差),产生片面认知
E. 无法判断
*
6.
对您而言,最能深化传统文化认知的短视频内容类型是(可多选):最多选择3项】
A. 非遗技艺实操类(如刺绣针法演示、古琴弹奏教学、传统陶艺制作等)
B. 文化内涵解读类(如传统节日起源考证、古典诗词意象分析、历史典故还原等)
C. 生活场景融合类(如传统礼仪在现代社交中的应用、传统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等)
D. 文化对比类(如古今服饰形制演变、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关联等)
E. 其他
*
7.
您认为短视频是否能够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选能则回答第8题,不能则回答第9题)
不能
8.
能深化的原因:【多选题】
A. 呈现形式具象化:通过画面、音效、实景拍摄,降低抽象文化知识的理解门槛
B. 信息传递高效化:短时长(15 秒 - 5 分钟)聚焦核心内容,适配碎片化学习场景
C. 内容表达趣味化:通过情景演绎、动画解说、博主互动等形式,减少传统知识的枯燥感
D. 认知反馈及时化:评论区讨论、弹幕补充能快速解答疑问,强化记忆
9.
不能深化的原因:【多选题】
A. 内容浅层化:仅展示文化表象(如服饰外观),未挖掘背后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B. 信息碎片化:单条视频独立存在,缺乏知识体系关联,难以形成完整认知
C. 表达娱乐化:为博流量过度改编(如扭曲历史典故、恶搞传统礼仪),偏离文化本质
D. 推荐算法局限:优质文化内容曝光率低,难以持续获取有深度的相关视频
*
10.
您是否曾通过短视频了解到课堂或教材中未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
A. 经常:多次通过短视频接触到新的文化知识点
B. 偶尔:有 1-2 次接触到新知识点的经历
C. 从未:短视频内容未补充过新的文化知识
*
11.
观看传统文化类短视频后,您参与线下相关活动的意愿强度:
A. 强意愿:会主动搜索活动信息(如非遗体验课、文化展览)并计划参与
B. 中意愿:若偶然得知附近有相关活动(如校园传统节日活动),会考虑参与
C. 弱意愿:仅对活动内容感兴趣,但不会主动采取参与行动
D. 无意愿:不感兴趣,不会考虑参与
*
12.
您是否有过 “因观看短视频而实际参与线下传统文化活动” 的经历(可多选):【多选题】
A. 文化体验类:如非遗技艺体验(刺绣、陶艺、戏曲唱腔学习)、传统服饰试穿等 ◦
B. 展览展会类:如文物展、传统书画展、非遗成果展、传统服饰展等 ◦
C. 节日主题类:如端午包粽子、中秋诗会、元宵灯会等传统节日活动
D. 学术交流类:如传统文化讲座、历史文化沙龙、古典文学研讨会等 ◦
E. 研学实践类:如古建筑参观、历史遗址探访、传统村落调研等
F. 从未有过此类经历
*
13.
若您有参与意愿但未实际参与,主要制约因素是(可多选):【多选题】
A. 信息获取障碍:不知道哪里有线下活动,缺乏可靠的活动信息渠道
B. 时间资源冲突:学业任务(如课程、论文)、实习工作等占用大量时间
C. 空间地理限制:活动地点距离过远(如校外偏远场馆),交通不便
D. 参与成本过高:活动需缴纳高额费用,或需具备专业基础才能参与
E. 社交支持缺失:无同学、朋友同行,不愿独自参与
F. 其他
*
14.
哪种类型的短视频最能激发您的线下参与意愿(可多选):【多选题】
A. 活动详情类:清晰介绍活动时间、地点、参与方式、内容流程的预告视频
B. 体验反馈类:博主分享参与活动的真实感受、现场照片 / 视频的 “返图” 类视频
C. 文化价值类:深度解读活动背后的文化意义(如某展览的文物历史价值),引发参与兴趣
D. 社交激励类:展示多人共同参与活动的场景(如班级集体非遗体验),增强参与动力
*
15.
从您的使用体验出发,当前短视频平台传播传统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可多选):【多选题】
A. 内容质量失衡:部分视频信息错误(如传统节日起源混淆)、制作粗糙,优质内容占比低
B. 知识体系缺失:内容呈现碎片化,缺乏 “基础 - 进阶” 的系统性,难以形成完整认知
C. 文化本质偏离:过度追求娱乐化(如用流行梗改编传统故事)、商业化(植入广告过多),弱化文化内涵
D. 传播覆盖面窄:优质文化内容难以触达非 “传统文化爱好者” 群体,传播受众局限
E. 互动深度不足:仅停留在 “点赞、评论” 浅层互动,缺乏用户与创作者、用户之间的文化讨论
F. 版权保护薄弱:传统文化内容被随意搬运、二次剪辑,原创优质内容权益受损
G. 其他
*
16.
您对短视频平台上传统文化内容的 “信息真实性” 信任程度:
A. 高度信任:大部分内容信息准确,无需额外验证
B. 中度信任:核心信息(如历史时间、文化定义)基本准确,细节需谨慎判断
C. 低度信任:较多内容存在信息偏差,需通过教材、权威网站等验证后才敢相信
D. 完全不信任:大部分内容信息不可靠,不会以短视频内容作为文化知识来源
*
17.
您认为当前短视频中传统文化内容最需要优先改进的方面是(可多选):【多选题】
A. 准确性:建立内容审核机制,减少错误信息(如邀请文化学者参与审核)
B. 深度:增加文化内涵解读,避免仅展示表面形式(如讲解传统服饰的历史背景)
C. 多样性:拓宽内容类型,覆盖小众传统文化(如少数民族传统技艺、地方民俗)
D. 原创性:鼓励创作者制作原创内容,减少抄袭、搬运现象
*
18.
您认为传统文化类短视频在 “呈现形式” 上可尝试的创新方向有(可多选):【多选题】
A. 沉浸式体验:利用 VR/AR 技术还原传统场景(如古代市集、传统婚礼)
B. 系列化内容:制作 “专题系列” 视频(如《传统节日科普 10 讲》《非遗技艺入门 5 期》),构建知识体系
C. 跨界融合:结合流行元素(如传统文化 + 国风音乐、传统文化 + 动画、传统文化 + 脱口秀)
D. 互动式设计:加入答题互动(如 “传统礼仪小测试”)、剧情选择(如 “古代科举模拟”)等环节 ◦
E. 专业视角:邀请非遗传承人、文化学者、历史老师参与创作,提升内容专业性
F. 其他
*
19.
对于短视频平台的 “算法推荐机制”,您认为可采取哪些优化措施以更好传播传统文化(可多选):【多选题】
A. 增加优质文化内容权重:对经过审核的权威文化内容(如博物馆官方账号视频)提高曝光率
B. 开放文化偏好设置:允许用户手动添加 “传统文化” 标签,精准推送相关内容
C. 减少同质化推荐:避免反复推送同一类型文化内容(如仅推传统服饰),拓宽内容覆盖面
D. 触发式推荐:用户搜索传统文化关键词(如 “端午习俗”)后,延长相关内容的推荐周期
*
20.
您认为是否有必要引入 “专业第三方力量”(如文化机构、高校科研团队、非遗保护中心)参与短视频传播传统文化?
A. 非常必要:专业力量能保障内容准确性与深度,提升传播质量
B. 有必要:可与创作者合作(如专业机构提供素材、创作者负责呈现),平衡专业性与趣味性
C. 没必要:创作者自由创作更具创新性,专业力量参与可能导致内容僵化
D. 无所谓:对传播效果影响不大
21.
除上述提及的方向外,您认为还有哪些方式可优化传统文化在短视频平台的传播?(开放作答,可补充具体建议)
问卷星提供技术支持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