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系统2023年护理技能大赛半决赛理论考试试卷
1. 姓名:
2. 科室: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60分)
3. 中医学关于“证”的高度概括是()
A.临床症状
B.疾病原因
C.病机本质
D.疾病部位
E.疾病性质
4. 中医学创新发展的鼎盛时期是()
A.秦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金元时期
E.明清时期
5. 北方人易形成阳虚体质的原因是()
A.情志因素
B.饮食习惯
C.气候类型
D.地理因素
E.生活条件
6. 痰湿质应慎用的是()
A.肥甘厚味
B.清淡饮食
C.生冷之品
D.甘润生津之味
E.辛辣燥烈之味
7. 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是()
A.《脉诀》
B.《脉经》
C.《四言举要》
D.《濒湖脉学》
E.《诊家枢要》
8. 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
A.《伤寒杂病论》
B.《黄帝内经》
C.《诸病源候论》
D.《神农本草经》
E.《中藏经》
9. 中医学认为,人体生命的本原物质是()
A.津液
B.血液
C.精汁
D.水谷精微
E.精气
10. 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是()
A.《中藏经》
B.《黄帝内经》
C.《备急千金要方》
D.《伤寒杂病论》
E.《神农本草经》
11. 在病因学方面,提出著名“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王清任
B.华佗
E.巢元方
C.张介宾
D.陈无择
12. 瘀血质者,辨体施药应忌用的是()
A.辛热温散
B.阴柔滋补
C.甘寒清润
D.疏利气血
E.固涩收敛
13. 痰湿质者,用药应注意的是()
A.宜辛热温散
B.忌阴柔滋补
C.忌耗散克伐
D.宜疏利气血
E.宜大攻大补
14. 偏阴质者,多易发的是()
A.实热证
B.虚热证
C.气虚证
D.实寒证
E.阴阳两虚证
15. 致病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发作,或缠绵难愈的邪气是()
A.风邪
B.湿邪
C.火(热)邪
D.寒邪
E.暑邪
16. 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外感病邪是()
A.风邪
B.暑邪
C.疠气
D.寒邪
E.燥邪
17. 大怒最易损伤的脏是()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18. 恐惧过度最易损伤的脏是()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19. 悲伤过度最易损伤的脏是()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20. 思虑过度最易损伤的脏是()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21. 饮食失宜,首先损伤的是()
A.心脾
B.肝脾
C.胆胃
D.脾胃
E.脾肾
22. 首见“病机”概念的著作是()
A.《素问》
B.《灵枢》
C.《难经》
D.《伤寒论》
E.《金匮要略》
23. 人体“正气”是指()
A.生命活动原动力
B.积于胸中之气
C.温养脏腑之气
D.人体呼吸之气
E.人体正常功能活动的统称
24. 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是()
A.邪气亢盛
B.正气不足
C.地域因素
D.饮食习惯
E.生活环境
25. 中医学象思维的法则是()
A.形象思维
B.意象思维
C.变易思维
D.应象思维
E.宏观思维
26. 未病先防中防止病邪侵害的方法是()
A.顺应四时
B.调畅情志
C.饮食有节
D.起居有常
E.药物预防
27. 中医学“治未病”思想表述错误的是()
A.治病必求其本
B.扶助人体正气
C.早期正确诊断
D.及时有效治疗
E.截断病传途径
28. “先安未受邪之地”属于()
A.治病求本
B.急则治标
C.未病先防
D.既病防变
E.因地制宜
29. “寒者热之”适用证候是()
A.阳虚
B.阴虚
C.阳盛
D.阴盛
E.格阳
30. “热者寒之”适用证候是()
A.虚热
B.实热
C.虚寒
D.实寒
E.格阴
31. “用温远温,用热远热”所体现的治则是()
A.正治反治
B.治病求本
C.因人制宜
D.因地制宜
E.因时制宜
32. “五脏六腑之大主”是指()
A.肝
B.肺
C.脾
D.心
E.肾
33. 心主神志最主要的物质基础是()
A.津液
B.精液
C.血液
D.宗气
E.营气
34. 在血液运行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A.心血充盈
B.心气充沛
C.心神安宁
D.心阳正常
E.脉道通利
35.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理论依据是()
A.心主血
B.心主神明
C.心主喜
D.心主脉
E.心总统意志
36. 血行脉中的基本动力,主要是()
A.经气
B.宗气
C.心气
D.肺气
E.营气
37. 与心主血脉功能关系不密切的是()
A.面色
B.舌色
C.爪色
D.脉象
E.胸部感觉
38. 饮食物代谢的中心环节是()
A.肝主疏泄
B.胆排泄胆汁
C.脾主运化
D.脾主统血
E.脾主升清
39. 协调脾胃气机升降的脏是()
A.心
B.肝
C.肺
D.肾
E.脾
40. 脾主统血的机理在于气的相关作用是()
A.防御
B.固摄
C.温煦
D.中介
E.推动
41. 人卧时,血主要归藏的脏是()
A.肝
B.肺
C.肾
D.心
E.脾
42. 肝在志为()
C.思
A.喜
B.怒
D.惊
E.恐
43. 具有“主升发”生理特性的脏是()
A.肾
B.肝
C.心
D.肺
E.脾
44. 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
A.元气
B.中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45. 属于血的功能是()
A.濡养化神
B.繁衍生命
C.固摄津液
D.防御外邪
E.维持体温
46. 在血的运行中,与气的固摄作用有关的是()
A.心气
B.宗气
C.肺气
D.脾气
E.肾气
47. 人的精神活动最主要的物质基础是()
A.气
B.血
C.津
D.液
E.精
48. “肝肾同源”的主要依据是()
A.肝肾同属阴经
B.相火寄于肝肾
C.肝肾同属下焦
D.精血互生互化
E.气血互根互用
49. 血与津液的关系可概括为()
A.津能行血
B.津能载血
C.津血同源
D.津能摄血
E.血能行津
50. 外伤大出血后,患者出现气少息微、全身乏力的理论根据是()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养气
E.血能载气
51. 治疗大出血时,运用益气固脱之法的理论基础是()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养气
E.血能载气
52. 小儿体质的特点是()
A.稚阴稚阳
B.阴阳两虚
C.阳虚
D.阴虚
E.气虚
53. 老年人体质的特点是()
A.脏腑气虚
B.稚阴
C.稚阳
D.气郁
E.阴虚
54. 痰湿质者,用药应注意的是()
A.宜辛热温散
B.忌阴柔滋补
C.忌耗散克伐
D.宜疏利气血
E.宜大攻大补
55. 偏阴质者,多易发的是()
A.实热证
B.虚热证
C.气虚证
D.实寒证
E.阴阳两虚证
56. 偏阳质者,多易发的是()
A.气虚证
B.阳虚证
C.实热证
D.虚寒证
E.实寒证
57. 六淫的涵义主要是()
A.六种气候变化的总称
B.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C.六种致病性微生物的代称
D.六种自然现象的泛称
E.六种内伤病因的概称
58. 首次明确提出“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张仲景
B.陶弘景
C.孙思邈
D.陈无择
E.李时珍
59. 容易侵犯人体上部的邪气是()
A.风邪
B.燥邪
C.湿邪
D.寒邪
E.毒邪
60. 疠气是指(e)
A.六淫邪气
B.异常气候
C.情志变化
D.气机失调
E.乖戾之气
61. 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外感病邪是()
A.风邪
B.暑邪
C.疠气
D.寒邪
E.燥邪
62. 不属于疠气侵犯人体而致病常见途径的是()
A.空气传染
B.饮食污染
C.蚊虫叮咬
D.皮肤接触
E.脏腑
二、多选题(共20题,每题2分)
63. 中医养生方法的作用有()
A.有益康复
B.预防疾病
C.增强体质
D.调摄身心
E.延年益寿
64. 锻炼身体的要点有()
A.形劳不倦
B.循序渐进
C.运动适度
D.因人而异
E.持之以恒
65.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所属的治则有()
A.反治
B.正治
C.逆治
D.从治
E.反佐
66. 在治病求本指导下的基本治则有()
A.扶正祛邪
B.正治反治
C.同病异治
D.异病同治
E.早治防变
67. 属于急则治标的病症有()
A.大量出血
B.剧烈疼痛
C.频繁呕吐
D.二便不通
E.痨病咳嗽
68. 属于治法的有()
A.益气
B.养血
C.滋阴
D.治标
E.治本
69. 思虑过度伤及心脾,可致心脾两虚,可见的临床表现包括()
A.心悸
B.失眠多梦
C.食少腹胀
D.便溏
E.胸闷太息
70. 关于情志病,说法正确的有()
A.因情志刺激直接引起的病证
B.因情志刺激而诱发的病证
C.情志有异常表现的病证
D.情志病专指精神病
E.情志病变影响脏
71. 过食肥甘厚腻之品,容易发生的病变有()
A.肥胖症
B.眩晕
C.消渴
D.中风
E.胸痹
72. 食类偏嗜易致的病变有()
A.佝偻病
B.瘿瘤
C.消渴
D.夜盲
E.胆结石
73. 到达上、下齿的经脉有()
A.肾经
B.心经
C.胃经
D.肝经
E.大肠经
74. 脑力过逸,临床常见症状包括()
A.健忘
B.心悸
C.精神萎靡
D.反应迟钝
E.易汗出
75. 药邪常见的形成原因有()
A.用药过量
B.治疗不当
C.配伍不当
D.用法不当
E.炮制不当
76. 胎毒为病,主要包括()
A.遗传性疾病
B.母亲感受邪气
C.胎儿感染疫病
D.先天禀赋虚弱
E.父母精血不足
77. 瘀血的成因有()
A.气滞
B.血寒
C.血热
D.气虚
E.津亏
78. 结石的成因有()
A.饮食不当
B.情志内伤
C.服药不当
D.体质差异
E.津亏血虚
79. 按五行相生次序排列的是()
A.角、徵、宫、商、羽
B.酸、甘、辛、苦、咸
C.青、赤、黄、白、黑
D.握、哕、咳、忧、栗
E.呼、笑、歌、哭、呻
80. 诊断疾病可通过经络阳性改变的表现包括()
A.压痛
B.结节状反应物
C.条索状反应物
D.局部皮肤的形态改变
E.局部皮肤的色泽改变
81. 有表里关系的经脉是()
A.阴维、阳维
B.阴跷、阳跷
C.太阴、阳明
D.厥阴、少阳
E.少阴、太阳
82. 循行于腹面的经脉有()
A.足阳明
B.足厥阴
C.足太阳
D.足太阴
E.足少阴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