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损伤药物目录及合理用药专家共识》第三轮专家意见征询问卷

尊敬的专家:
您好!
         药物性肝损伤是导致肝损伤的重要原因和危险因素,目前尚未被充分诊断和认识。由于缺乏特定的客观诊断标准以及疾病本身等因素导致的指标异常,药物性肝损伤因果关系判定十分复杂。《肝损伤药物目录及合理用药专家共识》的构建将为药物性肝损伤的因果关系判定和处理提供重要参考,进而服务于患者健康。
现向各位专家进行征询,希望您基于您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评估各条目的合理性。
         真诚感谢您的参与,您的意见将会为我们的研究提供宝贵资料。由于时间紧迫,真诚地期待您能在11月3日24:00前完成问卷。非常感谢您的大力支持!



北京医院药学部
联系人:赵飞
联系邮箱:zhaofei21cn@126.com
第一部分:基本信息
1. 基本信息:
您的姓名:
您的工作单位名称:
您所在的部门/科室:
2. 您从事医药卫生领域研究(工作)的年限:
3. 您的职称:
第二部分:评价说明
1、简介
     前两轮所达成共识药物参照2022年版国家医保目录进行分类并将每类药物以循证得分降序排序形成最终目录。现根据第二轮专家意见新增应对措施、剂量调整等条目。新增条目来源为LiverTox、HepaTox、美康、UpToDate以及相关文献,参考文献见附件。
2、评分说明
     请您结合您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对每个药物肝损伤相关表述的赞同程度和认知程度进行评价。

① 赞同程度:表示对该药物相关条目表述的认可程度,应结合条目的科学性和适用性综合考虑。
1分:完全不赞同,2分:不赞同,3分:不确定,4分:赞同,5分:非常赞同。
请您对赞同程度≤3分的条目,写下您的建议或理由。

② 药物认知程度:表示对该具体药物的熟悉和了解程度。
1分:完全不了解,2分:不太了解,3分:不确定,4分:熟悉,5分:非常熟悉。

③ 熟悉程度:表示对药物肝损伤的熟悉程度。
1分:完全不了解,2分:不太了解,3分:不确定,4分:熟悉,5分:非常熟悉。

④ 判断依据:专家对问题的判断依据主要分为实践经验、理论分析、循证证据、直觉4个维度,每个维度分为大、中、小不同程度。
1分:小, 2分:中, 3分:大
第三部分:问卷征询(肝损伤药物目录及合理用药【中药部分】)

说明:

1、赞成评分:非常赞同(5分)、赞同(4分)、不确定( 3分)、不赞同(2分)、完全不赞同(1分)
2、 药物认知程度评分:非常熟悉(5分)、熟悉(4分)、不确定(3分)、不太了解(2分)、完全不了解(1分)
当您对赞同程度≤3分的条目,需要您写出您的建议或理由。

注:AST:天冬氨酸转氨酶;ALT:丙氨酸转氨酶;ALP:碱性磷酸酶;TBiL:总胆红素;DBiL:直接胆红素。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的药物性肝损伤分型中加粗者表示占比更大
4. 药物:何首乌 英文名:Polygonum multiflorum 循证得分:10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混合型、胆汁淤积型,临床表型:急性肝炎、淤胆性肝炎、肝衰竭,实验室检查:ALT、GGT、ALP、DBiL、TBiL升高,潜伏期:2个月,消退时间:2个月,应对措施:建议生何首乌连续服用不超过2周,制何首乌连续服用不超过4周。避免与肝毒性药物同时使用。肝损伤患者避免再次使用。可使用保肝药物、皮质类固醇进行治疗。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5. 建议或理由
6. 药物:麻黄,英文名:Ephedra,循证得分:9,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临床表型:自身免疫性急性肝细胞性肝炎、急性肝衰竭,实验室检查:-,潜伏期:12周,消退时间:1-6个月,应对措施:停药后可迅速恢复,避免再次使用。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7. 建议或理由
8. 药物:绿茶提取物,英文名:Greentea extract,循证得分:7,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混合型、胆汁淤积型,临床表型:急性胆汁淤积性肝炎、急性肝细胞性肝炎、急性肝衰竭,实验室检查:AST、ALT、ALP、TBiL升高,潜伏期:1-6个月,消退时间:6个月,应对措施:出现急性肝损伤,尤其是无明显病因的肝细胞型损伤,建议停用所有草药。肝功能异常、深度黄疸,停止使用及时转诊进行肝移植。避免再次接触。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9. 建议或理由
10. 药物:补骨脂,英文名:PsoraleacorylifoliaL,循证得分:7,基于发病机制:-,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临床表型:急性胆汁淤积性肝炎、肝炎、肝衰竭,实验室检查:AST、ALT、ALP、TBiL升高,潜伏期:3个月,消退时间:2个月,应对措施:建议连续服用不超过1周,且服药期间进行肝功能监测。肝损伤患者停药并避免再次使用。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11. 建议或理由
12. 药物:小柴胡汤,英文名:ShoSaikoTo,循证得分:7,基于发病机制:-,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临床表型:急性肝细胞性肝炎、慢性肝炎,实验室检查:-,潜伏期:3-8周,消退时间:4-8周,应对措施:肝毒性通常为轻至中度,并且随着停药而迅速逆转。再次暴露后常复发,应避免。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13. 建议或理由
14. 药物:藤黄果,英文名:Garcinia,循证得分:7,基于发病机制:-,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混合型、胆汁淤积型,临床表型:急性肝损伤、急性肝衰竭、肝移植、急性肝炎,实验室检查:AST、ALT、ALP升高,潜伏期:1-4周,消退时间:1-3个月,应对措施:发生暴发性肝炎,可能需要进行肝移植。避免再次使用。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15. 建议或理由
16. 药物:番泻叶,英文名:Senna,循证得分:6,基于发病机制:固有型,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混合型、胆汁淤积型,临床表型:急性胆汁淤积性肝炎、急性肝细胞性肝炎,实验室检查:AST、ALT、TBiL、DBiL升高,潜伏期:3-5月,消退时间:-,应对措施:大多数病例为自限性,停药后可迅速逆转。再次用药可能复发,应避免。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17. 建议或理由
18. 药物:黑升麻,英文名:Blackcohosh,循证得分:6,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临床表型:急性胆汁淤积性肝炎、急性肝细胞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肝衰竭,实验室检查:转氨酶升高,潜伏期:2-12周,消退时间:-,应对措施:具有自身免疫特征或长期无症状胆汁淤积者可使用泼尼松或硫唑嘌呤进行免疫抑制。应尽量减少泼尼松的剂量,并在肝炎缓解后尝试撤消免疫抑制剂。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19. 建议或理由
20. 药物:石蚕属植物,英文名:Germander,循证得分:6,基于发病机制:固有型,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临床表型:急性胆汁淤积性肝炎、急性肝细胞性肝炎、急性肝衰竭、慢性肝炎、肝硬化、胆管炎,实验室检查:-,潜伏期:急性:2-18周,慢性:6-9个月,消退时间:-,应对措施:停药后肝毒性多为自限性。N-乙酰半胱氨酸可能适用于急性、明显的肝毒性病例。再次使用复发很常见,应避免。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21. 建议或理由
22. 药物:菊三七,英文名:Gynura segetum,循证得分:5,基于发病机制:固有型,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临床表型:肝窦阻塞综合征/肝小静脉闭塞病,实验室检查:-,潜伏期:-,消退时间:-,应对措施:-。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23. 建议或理由
24. 药物:雷公藤,英文名:Tripterygiumwilfordi,循证得分:5,基于发病机制:-,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临床表型:肝脏肿大、胆汁淤积、肝炎,实验室检查:AST、ALT升高,潜伏期:6个月,消退时间:-,应对措施:立即停药,并给予相关保肝治疗。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25. 建议或理由
26. 药物:金不换,英文名:JinBuHuan,循证得分:5,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混合型、胆汁淤积型,临床表型:急性胆汁淤积性肝炎、急性肝细胞性肝炎、急性肝衰竭,实验室检查:-,潜伏期:2-24周,消退时间:1-2个月,应对措施:损伤通常为自限性,且随着草药停止而迅速逆转。再次激发会导致损伤复发,应避免。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27. 建议或理由
28. 药物:千里光,英文名:Senecio,循证得分:5,基于发病机制:固有型,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临床表型:肝窦阻塞综合征/肝小静脉闭塞病,实验室检查:-,潜伏期:-,消退时间:-,应对措施:-。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29. 建议或理由
30. 药物:猪屎豆,英文名:Crotalaria,循证得分:5,基于发病机制:固有型,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临床表型:肝窦阻塞综合征/肝小静脉闭塞病,实验室检查:-,潜伏期:-,消退时间:-,应对措施:-。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31. 建议或理由
32. 药物:芦荟,英文名:AloeVera,循证得分:5,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临床表型:肝炎、胆汁淤积,实验室检查:-,潜伏期:2周-6个月,消退时间:6个月,应对措施:肝毒性少见,停药后病例具有自限性。再次激发可能导致复发,应避免。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33. 建议或理由
34. 药物:白屈菜,英文名:Celandine,循证得分:5,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混合型、胆汁淤积型,临床表型:急性胆汁淤积性肝炎、急性肝细胞性肝炎、慢性肝炎、胆管炎、纤维化,实验室检查:AST、ALT、ALP增加,潜伏期:3周-5个月,消退时间:1-5个月,应对措施:通常在停药且无需皮质类固醇治疗后迅速消退。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35. 建议或理由
36. 药物:黄药子,英文名:RhizomaDioscoreaebulbiferae,循证得分:4,基于发病机制:-,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临床表型:-,实验室检查:AST、ALT、ALP、胆红素升高,潜伏期:3个月,消退时间:2周,应对措施:停药并给予护肝利胆,补充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和维生素B族。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37. 建议或理由
38. 药物:七日晕,英文名:ChiRYun,循证得分:4,基于发病机制:-,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临床表型:急性肝细胞性肝炎,实验室检查:AST、ALT、ALP、胆红素升高,潜伏期:-,消退时间:4-6周,应对措施:肝毒性通常是自限性的,应给予支持性治疗。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39. 建议或理由
40. 药物:八角莲,英文名:BaJiaoLian,循证得分:2,基于发病机制:-,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临床表型:急性肝细胞性肝炎,实验室检查:AST、ALT升高,潜伏期:-,消退时间:-,应对措施:-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41. 建议或理由
第三部分:问卷征询(肝损伤药物目录及合理用药【西药部分】)

说明:

1、赞成评分:非常赞同(5分)、赞同(4分)、不确定( 3分)、不赞同(2分)、完全不赞同(1分)
2、药物认知程度评分:非常熟悉(5分)、熟悉(4分)、不确定(3分)、不太了解(2分)、完全不了解(1分)
当您对赞同程度≤3分的条目,需要您写出您的建议或理由。

注:AST:天冬氨酸转氨酶;ALT:丙氨酸转氨酶;ALP:碱性磷酸酶;TBiL:总胆红素;DBiL:直接胆红素;GGT:γ-谷氨酰转移酶。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的药物性肝损伤分型中加粗者表示占比更大
除性激素和胰岛素外的全身激素制剂
42. 药物:丙硫氧嘧啶,循证得分:9,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临床表型:肝衰竭、肝炎、肝移植,实验室检查:AST、ALT、ALP、GGT、T-BiL升高,潜伏期:2-12周,消退时间:-,肝功能监测:是,尤其是前六个月,停药:无症状和高胆红素血症者可谨慎继续使用,出现肝功能症状立即停药,应对措施:采用其他方法继续抗甲状腺治疗。避免将PTU作为儿童一线治疗,禁忌:严重肝功能损害者,慎用:肝功能异常者,剂量调整:-,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43. 建议或理由
44. 药物:倍他米松,循证得分:3,基于发病机制:-,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临床表型:肝肿大、肝脏脂肪变性、肝糖原病、潜在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恶化,实验室检查:肝酶升高,潜伏期:-,消退时间:-,肝功能监测:-,停药:-,应对措施:-,禁忌:-,慎用:肝功能损害,肝硬化者,剂量调整:-,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45. 建议或理由
46. 药物:地塞米松,循证得分:3,基于发病机制:-,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临床表型:肝肿大、肝脏脂肪变性、肝糖原病、潜在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恶化,实验室检查:肝酶升高,潜伏期:-,消退时间:-,肝功能监测:用药期间及给药结束后进行肝功能检查及肝炎病毒标志物的监测,停药:-,应对措施:-,禁忌:-,慎用:肝功能损害,肝硬化者,剂量调整:-,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47. 建议或理由
48. 药物:甲泼尼龙,循证得分:3,基于发病机制:-,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临床表型:肝肿大、肝脏脂肪变性、肝糖原病、潜在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恶化、急性肝损伤、肝衰竭、肝炎,实验室检查:肝酶升高,潜伏期:6周,消退时间:16周,肝功能监测:①肝硬化患者必须进行密切监测。②大剂量脉冲治疗者,建议在治疗前和2周后密切监测转氨酶水平,停药:大剂量脉冲治疗者出现肝损伤及时停用甲泼尼龙,应对措施:避免在甲泼尼龙诱导的中毒性肝炎病史的患者中使用高剂量。既往有甲泼尼龙肝损伤病史的患者可尝试使用地塞米松替代,禁忌:-,慎用:肝功能损害,肝硬化者,剂量调整:-,危险因素:高脂血症、酗酒。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49. 建议或理由
50. 药物:甲巯咪唑,循证得分:3,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临床表型:急性肝衰竭、肝炎,实验室检查:AST、ALT、ALP、胆红素升高,潜伏期:2-12周,消退时间:2-8周,肝功能监测:服药前3个月,每月监测肝功能,停药:肝损伤患者减量或停止服药,应对措施:采用其他方法继续抗甲状腺治疗,可尝试使用谷胱甘肽进行治疗,禁忌:-,慎用:肝功能异常者,剂量调整:肝功能不全者用药剂量应尽可能低,危险因素:HLA-C*03:02,SLCO1B1*1a,SLCO1B1*1b。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51. 建议或理由
肌肉-骨骼系统药物
52. 药物:别嘌醇,循证得分:16,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临床表型:DRESS综合征、肉芽肿性肝炎、肝衰竭、肝坏死、肝肿大、高胆红素血症、胆汁淤积性黄疸,实验室检查:AST、ALT、ALP升高,潜伏期:2-8周,消退时间:7-10天,肝功能监测:已有肝病的患者,建议在治疗的早期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停药:-,应对措施:-,禁忌:严重肝功能不全者,慎用:肝功能不全者,剂量调整:肝功能损害者应减少一日用量,危险因素:HLA-B*58:01。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53. 建议或理由
54. 药物:双氯芬酸,循证得分:15,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临床表型:自身免疫性肝炎、急性肝炎、纤维化/肝硬化、肝衰竭、肝坏死,实验室检查:AST、ALT升高,潜伏期:2-6个月,消退时间:1-3个月,肝功能监测:推荐进行监测,停药:一旦出现肝病的症状或体征应立刻停药,应对措施:避免再次使用,禁忌:肝功能衰竭禁用、既往肝毒性患者避免再次使用,慎用:肝损伤患者慎用,剂量调整:肝损伤患者需要减少剂量,危险因素:UGT2B7,ABCC2多态性,女性、较高剂量、治疗时间长。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55. 建议或理由
56. 药物:布洛芬,循证得分:9,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临床表型:慢性胆管消失综合征、胆汁淤积、肝衰竭、肝炎,实验室检查:AST、ALT升高,潜伏期:3周内,消退时间:15周,肝功能监测:-,停药:肝功能恶化,请停药,应对措施:避免再次使用,禁忌:肝病患者,慎用:肝损伤患者慎用,剂量调整:-,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57. 建议或理由
58. 药物:丹曲林,循证得分:7,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临床表型:肝炎、肝坏死、胆汁淤积、急性肝衰竭,实验室检查:肝酶升高,潜伏期:6个月,消退时间:1-3个月,肝功能监测:频繁监测,停药:肝功能异常者应停止治疗,应对措施:症状和实验室异常清除后,以非常小的剂量重新开始用药,逐渐加量,禁忌:肝功能障碍者,慎用:有肝病史者,剂量调整:-,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59. 建议或理由
60. 药物:尼美舒利,循证得分:6,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临床表型:急性肝炎、肝衰竭,实验室检查:-,潜伏期:4周,消退时间:2个月,肝功能监测:-,停药:必须立即停药,应对措施:由EMA批准的缓解策略:最大日剂量100mg bid和短期使用指征(即最多治疗15天),无法预防尼美舒利肝毒性,禁忌:尼美舒利肝毒性反应史者、肝功能损害者,慎用:-,剂量调整:-,危险因素:较高剂量(>200mg)、暴露时间长(>15d)。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61. 建议或理由
62. 药物:青霉胺,循证得分:6,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胆汁淤积型,临床表型:肝衰竭、肝内胆汁淤积、中毒性肝炎,实验室检查:AST、ALT、ALP增加,潜伏期:1-6周,消退时间:-,肝功能监测:每6个月1次,停药:-,应对措施:-,禁忌:-,慎用:-,剂量调整:-,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63. 建议或理由
64. 药物:苯溴马隆,循证得分:4,基于发病机制:-,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临床表型:肝炎、暴发性肝炎、肝衰竭、重度肝损伤,实验室检查:ALT、AST、ALP升高,潜伏期:1-6个月,消退时间:1-3个月,肝功能监测:开始给药前、用药开始后至少6个月的定期检查,停药:肝功能检查异常或黄疸,应停药,应对措施:-,禁忌:肝功能受损者禁用。既往存在苯溴马隆诱发肝损伤的患者避免使用,慎用:肝脏疾病既往史、提示有肝脏疾病或酗酒者,剂量调整:-,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65. 建议或理由
66. 药物:萘普生,循证得分:4,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临床表型:急性肝炎、肝脾肿大、肝坏死、肝衰竭,实验室检查:AST、ALT升高,潜伏期:-,消退时间:-,肝功能监测:长期用药应定期进行,停药:出现临床症状或体征以及肝功能恶化,请停药,应对措施:-,禁忌:严重的肝功能衰竭,慎用:慢性肝病、肝功能不全者,剂量调整:小儿减少剂量,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67. 建议或理由
68. 药物:塞来昔布
循证得分:4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
临床表型:急性肝炎、肝移植、胆汁淤积、肝衰竭、肝坏死、胆管消失综合征
实验室检查:AST、ALT、ALP升高
潜伏期:免疫过敏相关:1-42天;非免疫过敏相关:6个月-2年
消退时间:几周-1年
肝功能监测:-
停药: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提示肝脏疾病进展,立即停用并对患者进行临床评估
应对措施:告知患者避免使用含磺胺的药物
禁忌:-
慎用:中度肝功能受损者
剂量调整:轻度肝功能不全:无需调整剂量;中度肝功能不全:剂量减少50%;重度肝功能不全:不推荐使用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69. 建议或理由
70. 药物:吲哚美辛
循证得分:4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
临床表型:自身免疫性肝炎、暴发性肝炎、肝坏死、肝衰竭
实验室检查:ALT或AST升高
潜伏期:4-6个月
消退时间:1-3个月
肝功能监测:-
停药: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提示肝脏疾病进展,立即停用并对患者进行临床评估
应对措施:避免再次使用。吲哚美辛引起明显肝损伤者,避免使用乙酸类的非甾体抗炎药(舒林酸、双氯芬酸、依托度酸、托美丁等),并谨用其他类别非甾体抗炎药
禁忌:肝功能不全者
慎用:晚期肝病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71. 建议或理由
72. 药物:舒林酸
循证得分:3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
临床表型:胆汁淤积、肝炎、肝衰竭
实验室检查:ALT或AST升高
潜伏期:-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
停药:肝脏检查异常持续或恶化、出现与肝脏疾病一致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应停止使用
应对措施:-
禁忌:-
慎用:慢性肝病、肝功能不全
剂量调整:肝损伤患者需要减少剂量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73. 建议或理由
74. 药物:吡罗昔康
循证得分:2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
临床表型:暴发性肝炎、肝坏死和肝衰竭
实验室检查:ALT或AST升高
潜伏期:1-6周
消退时间:1-2个月
肝功能监测:-
停药:持续性肝功能检测异常或恶化、与肝病一致的临床体征和症状,立即停用并对患者进行临床评估
应对措施:避免再次使用
禁忌:肝衰竭者
慎用:肝功能下降者
剂量调整:肝功能不全者建议减少剂量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75. 建议或理由
76. 药物:氯唑沙宗
循证得分:2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
临床表型:肝炎、肝移植
实验室检查:ALT或ALP升高
潜伏期:1-4周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
停药:出现肝毒性的早期体征/症状、或肝酶升高应立即停药
应对措施:-
禁忌:-
慎用:肝功能损害者
剂量调整:使用较低的初始剂量,根据需要在患者耐受的情况下逐渐增加剂量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77. 建议或理由
抗寄生虫药,杀虫药和驱虫药
78. 药物:阿莫地喹
循证得分:6
基于发病机制:固有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
临床表型:肝炎
实验室检查:血清转氨酶升高
潜伏期:1-4个月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
停药:-
应对措施:改用其他抗疟药
禁忌:肝功能不全、肝病患者、有阿莫地喹治疗引起的肝损伤史者
慎用:酒精中毒患者、正在使用肝毒性药物者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79. 建议或理由
80. 药物:阿苯达唑
循证得分:4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
临床表型:肝炎、急性肝衰竭
实验室检查:肝酶升高
潜伏期:2个月
消退时间:2个月
肝功能监测:每个治疗周期开始之前以及治疗期间至少每2周监测一次肝酶
停药:肝酶>2倍ULN,考虑停止治疗
应对措施:避免再次使用。若肝酶恢复正常,根据患者继续用药的风险/效益评价来决定是否重新开始治疗
禁忌:严重肝功能不全者
慎用:肝损伤患者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81. 建议或理由
82. 药物:奎宁
循证得分:4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胆汁淤积型、混合型
临床表型:肉芽肿性肝炎、肝炎
实验室检查:AST、ALT、ALP升高
潜伏期:1-2周
消退时间:1-4周
肝功能监测:-
停药:-
应对措施:-
禁忌:避免用于严重肝损伤患者
慎用:轻、中度肝损伤患者
剂量调整:轻、中度肝功能损害,无需调整推荐剂量。严重肝功能不全的患者不应使用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83. 建议或理由
抗肿瘤药和免疫机能调节药
84. 药物:甲氨蝶呤
循证得分:15
基于发病机制:固有型、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
临床表型:药物相关脂肪性肝病、肝纤维化/肝硬化、慢性肝炎、大泡性脂肪肝、脂肪性炎、闭塞性门静脉病变、结节性再生性增生、肝衰竭、乙型肝炎再激活、肝萎缩
实验室检查:血清白蛋白下降、肝酶升高
潜伏期:-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用药前后及用药时监测肝功能。银屑病患者,每克重复一次肝活检。轻度纤维化,在6个月后应再次进行肝脏活检
停药:轻度纤维化,可以继续使用;中度至重度纤维化、肝硬化,停止使用
应对措施:叶酸(~1mg/d)同时治疗已被证明可以降低血清酶升高的发生率
禁忌:乙型肝炎病毒DNA拷贝数1×103/mL者,严重肝功能损害者,慢性肝脏疾病(包括酒精性肝病)病人禁止皮下注射甲氨蝶呤,避免使用甲氨蝶呤口服溶液
慎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青壮年患者
剂量调整:胆红素<3mg/dL且AST<180IU:100%剂量;胆红素为3.1-5mg/dL,或AST>180IU:75%剂量;胆红素>5mg/dL不应给药
危险因素:大剂量、MDR1C3435T、ABCB1CT+TT、过度饮酒、糖尿病、肥胖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85. 建议或理由
86. 药物:他莫昔芬
循证得分:15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间接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
临床表型:药物相关脂肪性肝病、紫癜肝、急性肝损伤、大泡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肝癌、肝坏死、肝炎、肝衰竭、胆汁淤积
实验室检查:AST、血清胆红素升高
潜伏期:6个月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长期使用他莫昔芬治疗期间
停药:-
应对措施:可改用芳香酶抑制剂,如阿那曲唑、来曲唑或依西美坦
禁忌:-
慎用:肝功能异常者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87. 建议或理由
88. 药物:硫唑嘌呤
循证得分:14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
临床表型:结节性再生性增生(NHR)、胆管减少(消失)综合征、紫癜肝、急性肝损伤、闭塞性门静脉病变、肝静脉闭塞性疾病、非肝硬化门脉高压
实验室检查:ALT、ALP、胆红素升高
潜伏期:3个月
消退时间:41.3天
肝功能监测:肝功能不全者应定期监测
停药:出现肝毒性,应减量。出现黄疸,立即停药;肝窦阻塞综合征永久停药
应对措施:避免再次使用
禁忌:-
慎用:肝功能不全者
剂量调整:肝功能不全者应采用推荐剂量范围最小值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89. 建议或理由
90. 药物:奥沙利铂
循证得分:13
基于发病机制:-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
临床表型:肝窦阻塞综合征/肝小静脉闭塞病、结节性再生性增生(NHR)、闭塞性门静脉病变、肝纤维化、非肝硬化门脉高压、高胆红素血症
实验室检查:AST、ALT、ALP升高
潜伏期:-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治疗期间常规监测
停药:-
应对措施:避免再次使用。预防措施主要有:缩短OXA疗程数;延长化疗与手术的间隔时间;化疗同时使用护肝药物(如异甘草酸镁、双环醇等),S-腺苷甲硫氨酸以及联用贝伐珠单抗也可降低肝毒性的发生
禁忌:-
慎用:既往有慢性肝病,尤其是治疗前存在门静脉高压者
剂量调整:肝功能损害者无需调整剂量
危险因素:>6个治疗周期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91. 建议或理由
92. 药物:白消安
循证得分:13
基于发病机制:固有型、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胆汁淤积型
临床表型:肝窦阻塞综合征/肝小静脉闭塞病、结节性再生性增生(NHR)、肝肿大、高胆红素血症
实验室检查:ALT、ALP升高
潜伏期:结节性再生性增生:6个月后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每天监测,一直持续到移植后28天
停药:-
应对措施:避免再次使用。与环磷酰胺联用时,以环磷酰胺-白消安顺序代替白消安-环磷酰胺
禁忌:-
慎用:-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93. 建议或理由
94. 药物:氟他胺
循证得分:12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
临床表型:急性肝炎、肝衰竭、肝性脑病、肝坏死
实验室检查:转氨酶、血清胆红素升高
潜伏期:3个月
消退时间:1-2周
肝功能监测:前四个月应每月进行,之后进行定期检查
停药:出现黄疸或ALT>2xULN,停用
应对措施:避免再次使用
禁忌:严重肝功能损害患者禁用,ALT>2xULN,不推荐使用
慎用:-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95. 建议或理由
96. 药物:伊匹单抗
循证得分:11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混合型
临床表型:ICIs相关的肝损伤、肉芽肿性肝炎、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全小叶型肝炎、肝衰竭、高胆红素血症
实验室检查:ALT、AST、ALP、胆红素升高
潜伏期:2-4个周期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
停药:
①血清转氨酶超过3倍ULN,应中断治疗;无预先存在异常或肝癌受累者,超过5倍ULN者,永久停止治疗。
②免疫相关性肝炎,2级AST、ALT、总胆红素升高者暂时停药,直至实验室值恢复至用药前水平及皮质类固醇治疗结束。
③3、4级AST、ALT或总胆红素升高者,永久停药
应对措施:ALT持续升高,出现症状或黄疸者,可考虑使用皮质类固醇治疗。静脉注射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1-2天后改用口服强的松,持续减量至少30天
禁忌:-
慎用:-
剂量调整:轻度肝功能损害者无需调整剂量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97. 建议或理由
98. 药物:英夫利昔单抗
循证得分:11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间接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混合型
临床表型:自身免疫性肝炎、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急性肝衰竭、胆汁淤积
实验室检查:ALT升高
潜伏期:3个月(中位时间)
消退时间:转氨酶升高:4-12周;自身免疫相关:6个月或更久;胆汁淤积型:24周
肝功能监测:AST/ALT<5倍ULN频繁监测,如每2周一次;治疗前评估HBV,HBV携带者停止治疗期间和停药后的几个月内进行监测
停药:
①AST/ALT<5倍ULN:继续英夫利昔单抗治疗。AST/ALT≥5倍ULN:停止治疗。
②如果发生HBV再激活,则中断治疗
应对措施:
①既往存在HBsAg者,口服抗病毒药物(如拉米夫定、替诺福韦或恩替卡韦)进行预防。HBV再激活者进行抗病毒治疗
②停药后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也可联用其他免疫抑制剂
禁忌:-
慎用:乙肝病毒慢性携带者
剂量调整:肝硬化患者无需调整剂量
危险因素:HLA-B∗39:01,男性,既往肝病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99. 建议或理由
100. 药物:氟尿嘧啶
循证得分:10
基于发病机制:固有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
临床表型:药物相关脂肪性肝病、大泡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
实验室检查:转氨酶升高
潜伏期:-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
停药:-
应对措施:-
禁忌:严重肝损伤患者避免使用
慎用:肝功能异常者
剂量调整:轻、中度肝损伤(无伴随肾损伤):不需要剂量调整。严重肝损伤:不建议使用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101. 建议或理由
102. 药物:环磷酰胺
循证得分:10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
临床表型:肝窦阻塞综合征/肝小静脉闭塞病、结节性再生性增生(NHR)、急性肝损伤、肝炎、胆汁淤积、肝衰竭、肝性脑病、肝肿大
实验室检查:AST、ALT、ALP、GGT、胆红素升高
潜伏期:2-8周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
停药:-
应对措施:避免再次使用。可应用去纤苷钠治疗肝窦阻塞综合征,甘草酸二铵、异甘草酸铵等保肝药物治疗急性肝损伤
禁忌:严重肝脏损害
慎用:肝损伤时慎用
剂量调整:转氨酶水平轻度和短暂升高无需调整剂量。血清胆红素3.1-5mg/dL或转氨酶>3倍ULN:给予75%。血清胆红素>5mg/分升:避免使用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103. 建议或理由
104. 药物:纳武单抗
循证得分:10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
临床表型:ICIs相关的肝损伤、肉芽肿性肝炎、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全小叶型肝炎
实验室检查:AST、ALT、ALP升高
潜伏期:1-15周
消退时间:1-3个月
肝功能监测:-
停药:
①基线时AST和ALT≤ULN:
AST或ALT:3-8×ULN或总胆红素1.5-3×ULN:暂停治疗。
AST或ALT>8×ULN或总胆红素>3×ULN:永久停用。
②基线AST或ALT 1-3×ULN且升高至5-10×ULN,或基线AST或ALT 3-5×ULN且升高至8-10×ULN:暂停治疗。
③AST或ALT升高至>10×ULN或总胆红素升高至>3×ULN:永久停用。
④免疫相关性肝炎者,2级AST、ALT、总胆红素升高暂时停药;3、4级AST、ALT或总胆红素升高者,永久停药。
应对措施:
如果需要中断或停止纳武利尤单抗治疗,给予全身性皮质类固醇(1-2mg/kg/d泼尼松龙)或其他治疗免疫介导的不良反应,直到改善至≤1级然后逐渐减量皮质类固醇。皮质类固醇开始后10周内无法将泼尼松龙降至≤12mg/d(或等效剂量),则永久停用纳武利尤单抗。皮质类固醇的作用有限时可添加第二种药物。最常推荐使用吗替麦考酚酯或硫唑嘌呤
禁忌:-
慎用:-
剂量调整:治疗开始前轻度或中度肝损害:无需调整
危险因素:非酒精性肝病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105. 建议或理由
106. 药物:巯嘌呤
循证得分:10
基于发病机制:固有型、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胆汁淤积型、混合型
临床表型: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胆管减少或消失综合征、结节性再生性增生(NHR)、急性肝损伤、闭塞性门静脉病变、色素沉积、肝性脑病、肝衰竭、肝脏肿瘤、高胆红素血症
实验室检查:转氨酶升高
潜伏期:3个月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首次开始治疗时每周一次,此后每月监测一次。接受巯基嘌呤片与其他肝毒性产品或已知已有肝病者,应更频繁地监测肝功能
停药:出现肝毒性、黄疸时停药
应对措施:避免再次使用。在巯嘌呤引起严重肝损伤的病例中,用结构无关的抗代谢物或免疫抑制剂替代更为合适
禁忌:-
慎用:-
剂量调整:
肝功能不全患者使用最低推荐起始剂量。
治疗期间肝毒性:肝功能检查轻度异常可减量50%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107. 建议或理由
108. 药物:干扰素α
循证得分:9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
临床表型:自身免疫性肝炎、肉芽肿性肝炎、肝性脑病、肝衰竭、肝炎、高胆红素血症、肝大
实验室检查:AST、ALT、ALP升高
潜伏期:1-2个月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在开始(或开始时)全身抗癌治疗之前,使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总Ig或IgG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抗体(抗HBs)进行HBV筛查
停药:
①ALT ≥基线的2倍可以继续用药。对于自身免疫性肝炎样综合征、任何出现肝衰竭体征和症状的患者,停止治疗。
②淋巴瘤(滤泡性):AST>5倍ULN:永久停药。
③恶性黑色素瘤(诱导和维持):ALT/AST>10倍ULN:永久停用
应对措施:在开始本药治疗之前,应排除病毒性乙型肝炎或自身免疫性肝炎
禁忌:失代偿性肝病或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者
慎用:-
剂量调整:
治疗期间的肝毒性:对于严重肝损伤或肝失代偿(Child-PughB级和C级),永久停用。
适应症特定调整:
恶性黑色素瘤(诱导和维持):
ALT/AST>ULN的5至10倍:暂时保留,当不良反应减轻时,恢复剂量减少50%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109. 建议或理由
110. 药物:来氟米特
循证得分:9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
临床表型:肝坏死、肝功能损伤、肝衰竭、肝炎、乙型肝炎再激活
实验室检查:AST、ALT升高
潜伏期:6个月内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
停药:ALT≥2倍ULN并持续,或者ALT≥3倍ULN,需停药并明确病因,ALT恢复正常可继续给药①ALT ≥基线的2倍可以继续用药。对于自身免疫性肝炎样综合征、任何出现肝衰竭体征和症状的患者,停止治疗。
应对措施:
若来氟米特为可疑病因,需予以消胆胺(4g/6h,2w)清除体内药物,并每周检测肝功能,直至ALT恢复正常。
血清中有HBsAg者,使用强效核苷类似物(如替诺福韦或恩替卡韦)进行抗病毒预防治疗。血清中不含HBsAg的抗HBc者可接受预防治疗,或监测HBV复制状态(HBVDNA),并可能进行HBV免疫。HBVDNA水平升高的患者应开始抗病毒治疗
禁忌:严重肝损伤
慎用:不推荐用于已有肝病的患者或基线ALT>2倍ULN的患者;明确的乙肝或丙肝血清学指标阳性患者禁用
剂量调整:
ALT<2倍ULN,可不调整剂量;ALT升高至2-3倍ULN时,将剂量从20mg降低至10mg,并且必须每周监测一次。继续升高或仍然维持在2-3倍ULN,应中断给药;ALT>3倍ULN,停药观察,ALT恢复正常可继续给药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111. 建议或理由
112. 药物:氟脲苷
循证得分:8
基于发病机制:固有型、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胆汁淤积型
临床表型:硬化性胆管炎样综合征、非结石性胆囊炎、多发性胆道狭窄
实验室检查:血清氨基转移酶、ALP、胆红素升高
潜伏期:2-6个月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
停药:肝动脉输注FUDR引起的黄疸应停药
应对措施:同时使用地塞米松可减少FUDR治疗后胆道狭窄的发生率,肝胆造影监测可避免胆道狭窄的发生,恶化者可行内镜或手术干预
禁忌:-
慎用:肝功能受损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113. 建议或理由
114. 药物:伊立替康
循证得分:8
基于发病机制:固有型、间接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
临床表型:药物相关脂肪性肝病、脂肪变性和脂肪性肝炎、大泡性脂肪肝、肝肿大
实验室检查:胆红素、ALP、GGT、AST升高
潜伏期:3-4个周期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监测肝功能,特别是对于接受三个以上周期化疗的肝转移患者
停药:-
应对措施:-
禁忌:-
慎用:胆红素>2mg/dL:不建议使用
剂量调整:
肝功能损害,胆红素升高,起始剂量减少1个剂量等级:每周1次的联合化疗方案,由125减至100mg/㎡;每2周1次的联合化疗方案,由180减至150mg/㎡;每周1次的单药化疗方案,由125减至100mg/㎡;每3周1次的单药化疗方案,由350减至300mg/㎡。

每周伊立替康剂量:
胆红素1.5至3倍ULN且ALT/AST≤5倍ULN或胆红素≤1.5倍ULN且ALT/AST>5至20倍ULN:给药60mg/m2。
胆红素>3至5倍ULN且ALT/AST≤5倍ULN:使用50mg/m2。
胆红素1.5至3倍ULN且ALT/AST>5至20倍ULN:使用40mg/m2
危险因素:饮酒史,累积剂量>1000mg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115. 建议或理由
116. 药物:干扰素β
循证得分:7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混合型
临床表型:高胆红素血症、自身免疫性肝炎、肝衰竭(罕见)
实验室检查:AST、ALT升高
潜伏期:1-6个月
消退时间:3个月
肝功能监测:在治疗开始后1、3和6个月进行肝功能检查,此后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
停药:出现黄疸或肝功能障碍症状,立即暂停治疗。如果ALT>5倍ULN或持续性升高,减量或停药
应对措施:从一种形式的干扰素β切换到另一种形式(1a与1b)可能是合适的。黄疸患者避免再次使用
禁忌:-
慎用:活动性肝病、酗酒、ALT>2.5倍ULN或有严重肝病史者
剂量调整:ALT > 5倍ULN:暂时停药或减量,ALT恢复正常后重新调整剂量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117. 建议或理由
118. 药物:硫鸟嘌呤
循证得分:7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
临床表型:结节性再生性增生(NHR)、门静脉硬化症、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再生性)、肝坏死、肝窦梗阻综合征、肝肿大、高胆红素血症、紫癜病肝炎、门静脉周围纤维化
实验室检查:肝酶、血清ALP升高
潜伏期:
转氨酶升高:12周
慢性:1-5年
急性:2-12个月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定期监测肝功能
停药:出现肝毒性(如中毒性肝炎、肝窦阻塞综合征等)或临床症状(如黄疸)立即停药
应对措施:避免再次使用。不推荐进行维持治疗或长期连续治疗
禁忌:-
慎用:肝功能损害
剂量调整:0.2–0.3mg/kg/d或20mg/d
危险因素:男性,大剂量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119. 建议或理由
120. 药物:苯丁酸氮芥
循证得分:6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胆汁淤积型
临床表型:结节性再生性增生(NHR)、急性肝损伤
实验室检查:-
潜伏期:2-6周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
停药:-
应对措施:出现急性肝损伤者避免再次使用
禁忌:-
慎用:-
剂量调整:肝功能明显异常者应减少剂量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121. 建议或理由
122. 药物:多柔比星
循证得分:6
基于发病机制:固有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
临床表型:急性肝损伤
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转氨酶升高
潜伏期:-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
停药:-
应对措施:-
禁忌:重度肝功能损害患者或血清胆红素>5mg/dL
慎用:-
剂量调整:
血清胆红素浓度和剂量:
1.2-3mg/dL:50%给药
3.1-5mg/dL:25%给药
>5mg/dL:停止使用

转氨酶:
2-3倍ULN:75%给药
>3倍ULN:50%给药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123. 建议或理由
124. 药物:利妥昔单抗
循证得分:6
基于发病机制:间接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
临床表型:乙型肝炎、乙肝病毒再激活、暴发性肝炎、肝衰竭
实验室检查:ALT、LDH升高
潜伏期:-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开始治疗前测量HBsAg和抗HBc,筛查所有患者是否存在HBV感染
停药:治疗期间HBV再激活,立即终止利妥昔单抗和任何伴随化疗
应对措施:血清中含有HBsAg者使用有效的口服抗病毒药物进行预防。治疗期间发生HBV再激活的患者开始抗病毒治疗,停止癌症化疗后继续抗病毒药物至少6个月
禁忌: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应使用
慎用:-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125. 建议或理由
126. 药物:帕博利珠单抗
循证得分:6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
临床表型:ICIs相关的肝损伤、肉芽肿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
实验室检查:AST、ALT、ALP升高
潜伏期:
免疫介导肝细胞损伤:2-4个周期
免疫介导胆汁淤积型损伤:3-10个周期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
停药:

基线AST和ALT≤ULN的免疫介导性肝炎:
AST或ALT>3至8倍ULN,或总胆红素>1.5至3倍ULN:暂停治疗。
AST或ALT>8倍ULN或总胆红素>3倍ULN:永久停用。
基线AST或ALT>1至3倍ULN且升高至>5至10倍ULN,或基线AST或ALT>3至5倍ULN且升高至>8至10倍ULN:暂停治疗。
AST或ALT升高至>10倍ULN或总胆红素升高至>3倍ULN:永久停用。

与阿西替尼联合使用时:
AST或ALT≥3至<10倍ULN,且同时总胆红素≥2倍ULN:暂停治疗,直至恢复至0级或1级。AST或ALT≥10倍ULN或>3倍ULN,同时总胆红素≥2倍ULN:永久停用

应对措施:停药无好转者可使用皮质类固醇治疗。皮质类固醇治疗初始剂量为泼尼松0.5-1mg/kg/d(针对2级肝炎)和1-2mg/kg/d(针对≥3级肝炎)或等效剂量,病情改善至1级或更低后逐渐减量
禁忌:-
慎用:-
剂量调整:轻或中度肝功能不全者无需调整剂量
危险因素:基础肝病,用药疗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127. 建议或理由
128. 药物:阿糖胞苷
循证得分:6
基于发病机制:固有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
临床表型:结节性再生性增生(NHR)、肝功能障碍、急性肝衰竭、肝脓肿、高胆红素血症
实验室检查:肝酶升高
潜伏期:-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
停药:-
应对措施:-
禁忌:-
慎用:肝功能不全
剂量调整:肝功能不全时应减量。转氨酶升高或胆红素水平>2mg/dL,给予50%的剂量,无毒性出现增加后续剂量
危险因素:大剂量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129. 建议或理由
130. 药物:阿替利珠单抗
循证得分:5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混合型
临床表型: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免疫介导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
实验室检查:AST、ALT、ALP升高
潜伏期:
免疫介导肝细胞损伤:2-4个周期
免疫介导胆汁淤积型损伤:3-10个周期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
停药:
2-4级免疫介导性肝炎:暂停ICI
肝损伤中断治疗者如果在开始使用皮质类固醇的12周内没有应答,或无法将泼尼松减至小于10mg/d,则永久停用阿替利珠单抗
基线时AST和ALT≤ULN者:
AST或ALT>3至8倍ULN或总胆红素>1.5至3倍ULN:暂停阿替利珠单抗治疗。AST或ALT>8倍ULN或总胆红素>3倍ULN:永久停用
如果基线AST或ALT>1至3倍ULN且升高至>5至10倍ULN,或基线AST或ALT>3至5倍ULN且升高至>8至10倍ULN:暂停治疗。
AST或ALT升高至>10倍ULN或总胆红素升高至>3倍ULN:永久停用
应对措施:如果需要中断或停用阿替利珠,应使用全身性皮质类固醇(1-2mg/kg/d的泼尼松或同等药物)或其他免疫治疗,直至不良反应改善至1级或更低,然后再逐渐减少皮质类固醇用量。如果肝炎完全或部分缓解(达到0级或1级),则恢复阿替利珠单抗治疗。
禁忌:-
慎用:重度肝功能损害者不推荐使用本药
剂量调整:轻或中度肝功能不全者无需调整剂量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131. 建议或理由
132. 药物:博来霉素
循证得分:5
基于发病机制:固有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
临床表型:结节性再生性增生(NHR)、肝细胞脂肪浸润伴肝肿大
实验室检查:血清酶升高
潜伏期:1个月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
停药:-
应对措施:-
禁忌:肝功能损害
慎用:-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133. 建议或理由
134. 药物:达卡巴嗪
循证得分:5
基于发病机制:-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
临床表型:肝窦阻塞综合征、肝坏死、肝静脉血栓
实验室检查:肝酶升高(一过性)
潜伏期:2-3个周期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
停药:-
应对措施:皮质类固醇可能有益,避免再次使用
禁忌:-
慎用:肝功能损害
剂量调整:轻度至中度损伤:无需调整剂量;严重损伤:不建议使用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135. 建议或理由
136. 药物:卡莫司汀
循证得分:5
基于发病机制:固有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胆汁淤积型
临床表型:结节性再生性增生(NHR)、肝窦阻塞综合征、胆汁淤积型肝炎
实验室检查:转氨酶、ALP、胆红素水平升高
潜伏期:-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用药后监测肝功能
停药:-
应对措施:-
禁忌:-
慎用:肝功能异常者慎用
剂量调整:轻度至中度损伤:无需调整剂量。严重损伤:不建议使用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137. 建议或理由
138. 药物:美法仑
循证得分:5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
临床表型:肝窦阻塞综合征、急性肝损伤、肝炎、HBV再激活
实验室检查:转氨酶、ALP升高
潜伏期:SOS:1-3周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开始化疗前应进行HBsAg和抗-HBc筛查
停药:-
应对措施:HBsAg阳性,则提供预防性治疗;如果HBsAg阴性但抗-HBc阳性,则进行密切监测。
禁忌:-
慎用:-
剂量调整:肝功能不全者无需调整剂量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139. 建议或理由
140. 药物:沙利度胺
循证得分:5
基于发病机制:间接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
临床表型:急性肝损伤、肝炎、胆汁淤积性黄疸、肝衰竭、胆红素血症
实验室检查:AST、ALT、ALP升高
潜伏期:1-8周
消退时间:1周
肝功能监测:定期监测肝功能,尤其是肝功能异常者或合用有肝毒性药物者
停药:3级或4级不良反应:考虑减少、延迟或停药
应对措施:-
禁忌:-
慎用:-
剂量调整:沙利度胺并不经过显著的肝脏代谢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141. 建议或理由
142. 药物:替莫唑胺
循证得分:5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胆汁淤积型、混合型
临床表型:急性肝损伤、肝衰竭、胆汁淤积、肝脏肿瘤、高胆红素血症、肝脂肪变性、肝性脑病、乙型肝炎再激活、肝炎
实验室检查:AST、ALT、ALP升高
潜伏期:2-8周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在基线,第一个周期的中程,随后每个周期之前以及最后一次替莫唑胺的给药后约两到四周,进行肝脏检测。对所有患者进行HBsAg和抗HBc筛查
停药:
2级的非血液系统毒性(脱发、恶心、呕吐除外),中断用药
3或4级的非血液系统毒性,停止用药。
应对措施:如果出现再激活的证据,应立即使用对HBV具有强效活性的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或预防性使用抗病毒药物。抗病毒治疗随化疗持续进行,此后持续3-6个月
禁忌:-
慎用:重度肝功能不全者
剂量调整:
肝功能不全者无需调整剂量。
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出现3级非血液系统毒性(脱发、恶心、呕吐除外),则将剂量减少50mg/m2/d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143. 建议或理由
144. 药物:依那西普
循证得分:5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
临床表型:肉芽肿性肝炎、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自身免疫性肝炎
实验室检查:转氨酶升高
潜伏期:2周-数年不等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所有患者在开始治疗前均需评估HBV
停药:发生自身免疫性肝炎样综合征的患者应停药
应对措施:已有HBsAg的患者,口服抗病毒药物(如拉米夫定、替诺福韦或恩替卡韦)进行预防。自身免疫性肝炎样综合征的患者可能需要皮质类固醇治疗
禁忌:-
慎用:中度至重度酒精性肝炎患者、HBV感染史者
剂量调整:肝功能损害者无需调整剂量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145. 建议或理由
146. 药物:比卡鲁胺
循证得分:4
基于发病机制:-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
临床表型:肝炎、肝衰竭
实验室检查:肝酶、胆红素、ALP升高
潜伏期:4个月内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开始治疗之前,测量血清转氨酶水平,并在前4个月内规律检测,其后定期检测。
停药:ALT超过2倍ULN,或患者出现黄疸,立即停用
应对措施:-
禁忌:-
慎用:中、重度肝损伤患者
剂量调整:肝功能不全的患者无需调整剂量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147. 建议或理由
148. 药物:度伐利尤单抗
循证得分:4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混合型、胆汁淤积型
临床表型:免疫介导肝炎、肝炎、胆汁淤积、高胆红素血症
实验室检查:AST、ALT、GGT升高
潜伏期:
肝细胞型:2-4个周期
胆汁淤积型:3-10个周期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用药期间和用药后
停药:
①如果在开始使用皮质类固醇的12周内没有应答,或无法将泼尼松减量至小于10mg/d(或同等剂量),则永久停用。
②基线AST/ALT≤ULN者免疫介导性肝炎:
AST或ALT>3至8×ULN,或总胆红素>1.5至3×ULN:暂停治疗。AST或ALT>8×ULN或总胆红素>3×ULN:永久停用。
基线AST或ALT>1至3×ULN且升高至>5至10×ULN,或基线AST或ALT>3至5×ULN且升高至>8至10×ULN:暂停治疗。如果AST或ALT升高>10×ULN或总胆红素升高至>3×ULN:永久停用。
③2-4级免疫介导性肝炎:停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应对措施:不推荐再次使用,改用其他检查点抑制剂更可能耐受。停药无好转者可使用皮质类固醇治疗,初始剂量为泼尼松0.5-1mg/kg/d(针对2级肝炎)和1-2mg/kg/d(针对≥3级肝炎)或等效剂量,病情改善至1级或更低后逐渐减量
禁忌:-
慎用:中、重度肝功能不全者仅在利大于弊时使用
剂量调整:轻度肝功能不全者无需调整剂量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149. 建议或理由
150. 药物:培门冬酶
循证得分:4
基于发病机制:固有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
临床表型:急性肝炎、肝肿大、肝衰竭、高胆红素血症
实验室检查:胆红素、AST、ALT升高
潜伏期:2-3周
消退时间:1-3周
肝功能监测:用药前、用药期间至少每周监测一次,用药结束后至少监测6周
停药:
严重肝毒性,停止使用并提供支持治疗
ALT/AST>20倍ULN:如果转氨酶恢复到ULN以下超过3周,则停止治疗。
直接胆红素>5mg/dL:停用培门冬酶,不换药或补服
应对措施:直接胆红素<3mg/dL:继续治疗
禁忌:严重肝功能不全
慎用:-
剂量调整:ALT/AST>5至20倍ULN:延迟下一次给药,直到转氨酶<3倍ULN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151. 建议或理由
152. 药物:聚乙二醇干扰素
循证得分:4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
临床表型:肝失代偿、乙型肝炎加重、肝脂肪变性、肝肿大、脂肪肝、胆管炎、肝脏恶性肿瘤
实验室检查:AST、ALT、ALP升高
潜伏期:-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建议加大对乙肝且转氨酶升高患者肝功能的监测频率。
停药:
肝功能失代偿或严重(3级)肝损伤:立即停药。
丙型肝炎患者减量后ALT仍持续升高,胆红素升高或肝功能失代偿,应考虑停药
应对措施:ALT短暂增加(高于基线的2-5倍),可在密切监测下继续治疗。
禁忌:自身免疫性肝炎,失代偿性肝病、严重肝功能障碍
慎用:-
剂量调整:
当丙型肝炎患者出现ALT持续升高时,应考虑将剂量减至135μg。
乙型肝炎患者转氨酶反跳达10倍ULN以上:剂量减半或暂停使用本品,直到转氨酶水平下降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153. 建议或理由
154. 药物:伊马替尼
循证得分:4
基于发病机制:-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
临床表型: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肝衰竭、肝坏死、肝炎
实验室检查:胆红素、AST、ALT、ALP、LDH升高
潜伏期:2-6个月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治疗之前,需检测是否存在乙肝病毒感染
停药:转氨酶>5倍ULN或血清胆红素>3倍ULN,停止用药
应对措施:乙型肝炎筛查,阳性,给予抗病毒药预防再激活或前瞻性监测,如果HBVDNA水平升高,则开始抗病毒治疗
禁忌:-
慎用:肝功损害者
剂量调整:
轻、中度肝损害患者推荐使用最低剂量(一日400mg)。严重肝损伤剂量降低25%。
如果转氨酶水平低于2.5倍ULN和胆红素水平低于1.5倍ULN,降低剂量后重新给药(成人,从400mg降至300mg,从600mg降至400mg,或从800mg降至600mg;儿童,从340mg/m2/d降至260mg/m2/d)
危险因素:PPI、既往肝病、HBV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155. 建议或理由
156. 药物:拉帕替尼
循证得分:4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混合型
临床表型:急性肝损伤、急性肝炎、肝衰竭、死亡
实验室检查:ALT、AST、血清胆红素升高
潜伏期:1-3个月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开始治疗前,治疗期间每4至6周监测一次,并根据临床需要监测
停药:血清氨基转移酶>5倍ULN应减量或暂时停用。如果肝功能变化严重,永久停用
应对措施:重度患者可选用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
禁忌:-
慎用:肝功损害者
剂量调整:
重度肝功能损伤:与卡培他滨联合使用:将剂量从1250mg Qd减少到750mg Qd。
与来曲唑联合使用:将剂量从1500mg Qd减少到1000mg Qd
危险因素:HLA-DQA1*02:01,HLA-DQB1*02:02,andHLA-DRB1*07:01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157. 建议或理由
158. 药物:奥加伊妥珠单抗
循证得分:3
基于发病机制:-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
临床表型:肝静脉闭塞疾病、肝肿大
实验室检查:AST、ALT、ALP、TBIL升高
潜伏期:-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服药前后
停药:
①乳腺癌患者若出现肝脏结节再生性增生,终止治疗;出现药物诱导肝损伤(血清ALT或AST>3×ULN且伴随总胆红素>2×ULN),排除其他病因的情况下,永久性终止治疗
②肝静脉闭塞病或其他严重的肝毒性,永久停止给药。
③总胆红素>1.5×ULN或AST/ALT>2.5×ULN的患者停药后未恢复则永久终止治疗
应对措施:-
禁忌:严重持续性肝病者(如肝硬化、结节性再生性增生、活动性肝炎)
慎用:-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肝病或既往肝病史、接受过HSCT、年龄增加、接受过多线挽救治疗或多个本药治疗周期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159. 建议或理由
160. 药物:恩美曲妥珠单抗
循证得分:3
基于发病机制:-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
临床表型:肝衰竭、肝性脑病、肝脏结节性再生性增生
实验室检查:AST、ALT、ALP、血清胆红素升高
潜伏期:-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开始治疗及调整剂量前
停药:血清转氨酶或总胆红素增加适当减量或停用。肝脏结节性再生性增生,血清转氨酶>3×ULN和伴随总胆红素>2×ULN的患者永久停用
应对措施:-
禁忌:-
慎用:活动性肝病、肝功能不全
剂量调整:轻度或中度肝损害患者无需调整本品的起始剂量。ALT、AST、总胆红素升高剂量调整参见说明书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161. 建议或理由
162. 药物:阿达木单抗
循证得分:3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
临床表型: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肝炎、肝衰竭、高胆固醇血症、高脂血症、肝脂肪变性
实验室检查:ALT、ALP升高
潜伏期:3个月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开始治疗前应筛查乙型肝炎
停药:HBV激活的患者,应停止阿达木单抗并开始适当的支持治疗
应对措施:对于已有HBsAg的患者,应使用口服抗病毒药物进行预防。发生自身免疫性肝炎样综合征的患者,皮质类固醇剂量应保持在最低限度,最终应尝试停用免疫抑制或降至给予阿达木单抗前使用的水平
禁忌:-
慎用:HBV携带者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163. 建议或理由
164. 药物:厄洛替尼
循证得分:3
基于发病机制:固有型、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
临床表型: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肝衰竭、肝炎、肝肾综合征
实验室检查:AST、ALT、胆红素升高
潜伏期:几天-几周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用药期间监测肝功能,先前存在肝功能损害或胆道阻塞的患者应增加肝功能的监测频率
停药:
总胆红素水平>3倍ULN或转氨酶>5倍ULN时,停用厄洛替尼。
已存在肝功能不全或胆道梗阻者,胆红素加倍或转氨酶值超过基线三倍,停用厄洛替尼片。
上述异常未在三周内明显改善或消失者中止厄洛替尼片
应对措施:如果恢复厄洛替尼治疗,在胆红素和转氨酶恢复到基线或≤1级后,减量50mg重新开始治疗。
禁忌:-
慎用:肝功能损害者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165. 建议或理由
166. 药物:门冬酰胺酶
循证得分:3
基于发病机制:固有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
临床表型:暴发性肝衰竭、肝功能异常、高胆红素血症、肝肿大、脂肪肝
实验室检查:AST、ALT、ALP、直接或间接胆红素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
潜伏期:2-3周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用药前及用药期间定期监测肝酶及胆红素
停药:
出现肝功能异常,应停药或调整剂量。
ALT/AST>20倍ULN:如果转氨酶恢复到ULN的<1倍需要超过3周,请停止治疗。
直接胆红素>5mg/dL:停药。
应对措施:
ALT/AST>5至20倍ULN:延迟下一次给药,直到转氨酶<3倍ULN。
静脉输注左旋肉碱(每日50mg/kg,分次给药,持续5-8天或直至损伤消退)和维生素B制剂可能有帮助
禁忌:-
慎用:肝功能不全者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167. 建议或理由
168. 药物:吉非替尼
循证得分:2
基于发病机制:-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
临床表型: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肝炎、肝衰竭
实验室检查:AST、ALT、胆红素升高
潜伏期:4-12周
消退时间:1-2个月
肝功能监测:用药前和用药期间定期监测肝功能
停药:
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超过5倍ULN应中断给药。如果变化持续、严重或重新开始后再次发生,应停用吉非替尼。重度肝损害永久停药
应对措施:
治疗期间ALT和/或AST升高(2级或更高):暂停吉非替尼治疗长达14天;当完全缓解或改善至1级时可恢复治疗
可尝试换用厄洛替尼,同时加强肝功能监测
禁忌:-
慎用:-
剂量调整:
Child-Pugh A级或因肝转移而受损的患者:无需调整剂量。
Child-Pugh B级或C级:吉非替尼剂量减少50%。
危险因素:MAPK1rs13515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169. 建议或理由
泌尿生殖系统药和性激素
170. 药物:达那唑
循证得分:7
基于发病机制:-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
临床表型:肝细胞腺瘤、胆汁淤积性黄疸、肝硬化、肝细胞损伤、肝细胞性黄疸、肝衰竭、紫癜肝、轻度胆汁淤积、肝衰竭
实验室检查:血清酶升高
潜伏期:-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用药期间监测肝功能
停药:肝损伤患者停用
应对措施:-
禁忌:肝功能受损
慎用:-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171. 建议或理由
172. 药物:雌二醇
循证得分:5
基于发病机制:-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
临床表型:胆管减少或消失综合征、胆汁淤积性黄疸、肝血管瘤加重、急性肝炎、肝脏肿瘤
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检查异常
潜伏期:-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非重度的肝功能异常,包括高胆红素血症,Dubin-Johnson综合征或Rotor综合征,均需密切监测并应定期检查肝功能
停药:肝功能指标恶化或黄疸,停药
应对措施:-
禁忌:肝功能障碍或疾病
慎用:既往使用雌激素或妊娠有胆汁淤积性黄疸病史的患者、轻中度肝病者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173. 建议或理由
174. 药物:甲睾酮
循证得分:4
基于发病机制:-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
临床表型:胆汁淤积性肝炎、黄疸、罕见肝细胞瘤和肝骨质疏松、紫癜性肝炎、肝功能不全、肝坏死
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检查异常
潜伏期:-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定期监测肝功能
停药:胆汁淤积性肝炎伴黄疸或肝功能检查异常,应停药并确定病因
应对措施:-
禁忌:-
慎用:肝损伤患者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175. 建议或理由
176. 药物:地诺孕素
循证得分:3
基于发病机制:-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
临床表型:胆汁淤积性黄疸、罕见肝肿瘤
实验室检查:AST、ALT、GGT、胆红素升高
潜伏期:-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
停药:发生黄疸,停药
应对措施:若出现重度上腹痛、肝脏肿大或腹内出血体征,应考虑是否存在肝肿瘤
禁忌:严重肝病病史或当前严重肝病者,肝瘤形成史或当前肝瘤变(良性或恶性)
慎用:-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177. 建议或理由
178. 药物:地屈孕酮
循证得分:3
基于发病机制:-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
临床表型:-
实验室检查:-
潜伏期:-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
停药:一旦出现严重肝损害时应停用本药
应对措施:-
禁忌:严重肝功能障碍,或有严重的肝脏疾病史,肝脏肿瘤(现病史或既往史)
慎用:急性肝病或有肝病史且肝功能未恢复正常者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179. 建议或理由
180. 药物:黄体酮
循证得分:3
基于发病机制:-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
临床表型:胆汁淤积性肝炎、肝衰竭、肝坏死、肝炎、胆汁淤积性黄疸
实验室检查:AST、ALT升高
潜伏期:-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
停药:出现黄疸或肝功能异常立即停药并进行相应治疗
应对措施:-
禁忌:已知肝功能障碍或肝病的女性患者
慎用:-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181. 建议或理由
182. 药物:甲地孕酮
循证得分:3
基于发病机制:-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
临床表型:肝肿大
实验室检查:-
潜伏期:-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长期用药需进行肝功能检查
停药:-
应对措施:-
禁忌:-
慎用:严重肝功能不全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183. 建议或理由
184. 药物:甲羟孕酮
循证得分:3
基于发病机制:-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
临床表型:胆汁淤积性黄疸、肝血管瘤扩大
实验室检查:-
潜伏期:-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
停药:如果出现黄疸或肝功能障碍,应停药。既往使用雌激素或妊娠有胆汁淤积性黄疸病史的女性如果复发,应停药。
应对措施:-
禁忌:严重肝功能损害者
慎用:既往使用雌激素或妊娠有胆汁淤积性黄疸病史的女性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185. 建议或理由
186. 药物:炔诺酮
循证得分:3
基于发病机制:-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
临床表型:肝炎、黄疸、胆汁淤积、肝腺瘤或癌
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检查异常
潜伏期:-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长期用药应监测肝功能
停药:肝功能异常者应停药
应对措施:-
禁忌:肝脏肿瘤、急性肝病、肝功能异常或近期有肝病或黄疸史
慎用:高脂血症患者慎用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187. 建议或理由
皮肤病用药
188. 药物:特比萘芬
循证得分:11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
临床表型:胆管减少或消失综合征、慢性胆汁淤积、肝衰竭、肝炎、肝移植或死亡
实验室检查:肝酶升高
潜伏期:6周
消退时间:3-6个月
肝功能监测:用药前和用药期间,持续使用>4-6个月的患者应监测肝功能
停药:如果发生肝损伤的生化指标或临床证据(持续性恶心,厌食,疲劳,呕吐,右上腹痛或黄疸等),则停用
应对措施:可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行治疗,重症患者需要进行肝移植
禁忌:慢性或活动性肝病的患者
慎用:-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189. 建议或理由
190. 药物:酮康唑
循证得分:9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
临床表型:急性肝炎、肝衰竭、肝坏死、肝硬化
实验室检查:肝酶升高
潜伏期:1-6个月
消退时间:1-3个月
肝功能监测:-
停药:出现肝酶升高持续存在或恶化以及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乏力、黄疸、腹痛、或黑尿等肝炎体症和症状时,应立即停止治疗
应对措施:严格限制适应症用药
禁忌:急性或慢性肝病
慎用:已有肝损伤、长期治疗或同时服用其他肝毒性药物的患者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超说明书用药、老年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191. 建议或理由
192. 药物:四环素
循证得分:7
基于发病机制:固有型、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
临床表型:微泡性脂肪肝、肝功能损伤或肝衰竭
实验室检查:AST、ALT、ALP升高
潜伏期:-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长期用药期间应定期随访检查血常规以及肝、肾功能
停药:-
应对措施:四环素引起的急性脂肪肝致死率高,最好通过重症监护和多器官支持进行治疗
禁忌:严重肝病
慎用:肝病患者不宜使用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193. 建议或理由
194. 药物:阿维A酸
循证得分:2
基于发病机制:-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
临床表型:肝炎、肝功能异常、黄疸、肝硬化
实验室检查:AST、ALT、ALP、DBiL、TBiL水平升高
潜伏期:1周-9个月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ALT升高超过10倍,并伴有症状或黄疸,继续监测肝功能至少3个月
停药:阿维A治疗期间怀疑肝毒性,应停药并进一步检查病因。持续性ALT或AST升高>3倍ULN应导致剂量调整或停药。任何ALT升高超过10倍,并伴有症状或黄疸,立即停药
应对措施:避免再次用药
禁忌:严重肝肾功能受损的患者以及慢性血脂异常升高者
慎用:-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195. 建议或理由
全身用抗感染药
196. 药物:呋喃妥因
循证得分:19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
临床表型:自身免疫性肝炎、纤维化/肝硬化、肝炎、胆汁淤积性黄疸、慢性活动性肝炎和肝坏死
实验室检查:AST、ALT升高
潜伏期:
急性:1-6周
慢性:>6个月
消退时间:2-6个月
肝功能监测:-
停药:如果发生肝炎,应立即停药
应对措施:避免再次使用。谨慎使用皮质类固醇并尽快停用
禁忌:呋喃妥因相关的胆汁淤积性黄疸/肝功能障碍的病史的患者
慎用:-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HLADRB1∗11:04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197. 建议或理由
198. 药物:米诺环素
循证得分:17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
临床表型:DRESS综合征、自身免疫性肝炎、胆汁淤积、高胆红素血症、肝毒性、脂肪肝、肝衰竭
实验室检查:肝酶、胆红素、ALP升高
潜伏期:
急性肝炎:1-3个月
自身免疫性肝炎:2年内
消退时间:1-2个月
肝功能监测:-
停药:出现自身免疫性肝炎、严重肝功能障碍应立即停药
应对措施:如果使用皮质类固醇,应迅速减少剂量,并在3-6个月内停药
禁忌:-
慎用:肝功能不全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HLA-B∗35:02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199. 建议或理由
200. 药物:异烟肼
循证得分:17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
临床表型:肝纤维化/肝硬化、急性肝炎、急性肝细胞损伤、肉芽肿性肝炎、胆汁淤积
实验室检查:AST、ALT、胆红素升高
潜伏期:3个月
消退时间:1周
肝功能监测:用药前及用药期间定期监测肝功能,预防性治疗期间应每月监测肝功能
停药:肝功能异常超过3-5倍ULN,强烈建议停药。出现肝毒性的症状及体征时应立即停药
应对措施:必须待肝炎的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后方可重新应用本品,此时必须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剂量。因异烟肼引起肝炎应给予适当的替代药物
禁忌:药物性肝炎、既往异烟肼相关肝损伤、任何病因的急性肝病
慎用:肝功能损害
剂量调整:肝功能减退患者酌情减量
危险因素:慢乙酰化表型、CYP2E1c1/c1、高龄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201. 建议或理由
202. 药物: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循证得分:14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
临床表型: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胆管减少或消失综合征、肉芽肿性肝炎纤维化/肝硬化、胆汁淤积性黄疸、胆汁淤积性肝炎、肝炎、急性肝衰竭
实验室检查:AST、ALT、胆红素、ALP升高、GGT
潜伏期:8周
消退时间:8周
肝功能监测:长期或大剂量用药、肝功能损伤患者应定期监测肝功能
停药:出现肝功能恶化的指征,应考虑停药
应对措施:应用时间不超过14天为宜。避免再次使用。考来烯胺或熊去氧胆碱可能有助于缓解症状。单独使用阿莫西林可能是安全的。
禁忌: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相关的胆汁淤积性黄疸或肝功能障碍病史的患者、严重肝功能损害者
慎用:轻、中度肝功能不全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高龄、同时使用其他肝毒性药物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203. 建议或理由
204. 药物:红霉素
循证得分:13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
临床表型:胆管减少或消失综合征、肝炎、肝功能障碍、胆汁淤积性黄疸、肝细胞性肝炎、淤胆型肝炎
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检查异常、胆红素升高
潜伏期:1-3周
消退时间:4-8周
肝功能监测:用药期间定期监测肝功能
停药:如果出现不适、恶心、呕吐、腹绞痛和发热症状,请停药
应对措施:避免再次使用,明显的红霉素所致肝损伤患者,应谨慎避免使用其他大环内酯类药物
禁忌:-
慎用:肝功能受损、已有肝病
剂量调整:肝病患者适当减量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205. 建议或理由
206. 药物:利福平
循证得分:13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
临床表型:肝炎、肝功能异常、胆汁淤积、高胆红素血症、肝衰竭、死亡、肝硬化、肝肿大
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ALP、AST、ALT、GGT升高
潜伏期:1-6周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用药初2-3个月应密切监测肝功能
停药:肝损害一旦出现,立即停药
应对措施:-
禁忌:严重肝功能不全者
慎用:肝功能损害者、原有肝病患者,仅在有明确指征情况下方可慎用
剂量调整:肝功能减退者需减少剂量,每日剂量≤8mg/kg
危险因素:OATP1B1AA(野生型)、血药浓度高、CYP2C9*2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207. 建议或理由
208. 药物:司他夫定
循证得分:13
基于发病机制:-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胆汁淤积型、混合型
临床表型:急性脂肪肝、闭塞性门静脉病变、结节性再生性增生、肝肿大伴脂肪变性、肝炎、肝衰竭、乳酸酸中毒、肝毒性、高胆红素血症
实验室检查:AST、ALT升高
潜伏期:2-6个月
消退时间:2周
肝功能监测:-
停药:出现提示肝毒性的临床或实验室检查结果,肝功能障碍患者出现肝脏疾病恶化,应暂停治疗
应对措施:避免再次使用
禁忌:严重肝功能不全者
慎用:禁止同时使用去羟肌苷和司他夫定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209. 建议或理由
210. 药物:氟氯西林
循证得分:11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混合型、胆汁淤积型
临床表型:胆管减少或消失综合征、肝炎、胆汁淤积性黄疸
实验室检查:转氨酶升高
潜伏期:2-6个月
消退时间:6周
肝功能监测:用药期间或用药后出现发热、皮疹、皮肤瘙痒时应监测肝功能,长期用药应定期监测肝肾功能
停药:-
应对措施:-
禁忌:氟氯西林相关性黄疸/肝功能障碍既往病史的患者
慎用:肝功能障碍
剂量调整:肝功能降低的患者,不必减少剂量
危险因素:HLA-B*57:01、女性、HLA-B*57:03、年龄增长(>70岁)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211. 建议或理由
212. 药物:复方磺胺甲恶唑
循证得分:11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
临床表型:胆管减少或消失综合征、慢性胆汁淤积、纤维化/肝硬化、肝衰竭、肝细胞坏死、肝炎、胆汁淤积性黄疸、高胆红素血症
实验室检查:血清转氨酶和胆红素升高
潜伏期:
1-3周
再次激发:3天内
消退时间:2-8周
肝功能监测:-
停药:疑似磺胺甲噁唑诱发的肝损伤患者,考虑停止治疗,除非获益大于风险
应对措施:皮质类固醇可缩短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的时间
禁忌:重度肝功能损害者
慎用:疑似磺胺甲噁唑诱发的肝损伤患者,应避免使用,除非获益大于风险
剂量调整:无需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HLA-B*14:01(欧美人群)、NAT2慢乙酰化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213. 建议或理由
214. 药物:去羟肌苷
循证得分:11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混合型、胆汁淤积型
临床表型:急性脂肪肝、结节性再生性增生、闭塞性门静脉病变、乳酸酸中毒、肝肿大伴脂肪变性、非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肝炎、肝衰竭、非肝硬化门脉高压
实验室检查:AST、ALT和ALP轻微升高
潜伏期:2个月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
停药:出现明显肝毒性的临床症状或实验室检查结果,暂停使用。先前存在肝功能障碍者的肝脏疾病恶化,则必须考虑中断治疗或中止治疗
应对措施:避免再次使用
禁忌:禁止同时使用去羟肌苷和司他夫定
慎用:肝损伤患者、有肝脏疾病风险因素患者慎用
剂量调整:肝功能不全患者无需调整剂量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215. 建议或理由
216. 药物:吡嗪酰胺
循证得分:10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
临床表型:肉芽肿性肝炎、肝毒性、肝炎、肝萎缩、黄疸
实验室检查:AST、ALT升高
潜伏期:4-8周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用药前、用药期间定期监测肝功能,已有肝损伤、药源性肝损伤发生风险高的患者应密切监测
停药:出现肝损伤应停药且不能再次使用
应对措施:可使用保肝药进行治疗。在联合抗结核治疗导致药物性肝损伤后,如果有必要重新开始治疗,最好是按顺序逐步引入药物(一般是异烟肼和利福平),但应避免以标准剂量重新开始使用几种药物,尤其是从全剂量吡嗪酰胺开始
禁忌:严重肝损伤患者
慎用:同时接受与肝毒性相关的药物(尤其是利福平)的患者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高血药浓度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217. 建议或理由
218. 药物:奈韦拉平
循证得分:9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
临床表型:DRESS综合征、肝衰竭、肝坏死、暴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炎、肝性脑病、肝肿大、高胆红素血症
实验室检查:AST、ALT、GGT、胆红素升高
潜伏期:8周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最初18周内,需对患者进行强化监测,临床和实验室监测的频率不得低于每月1次,且开始治疗前、剂量增加前和剂量增加后2周应监测肝酶
停药:
①血清氨基转移酶水平>10倍ULN或持续>5倍ULN,或伴有胆红素升高或肝炎症状,应立即停用。
②出现肝炎、氨基转移酶升高伴皮疹或其他全身性症状者永久停用本药。
应对措施:奈韦拉平肝毒性患者不应重新开始治疗
禁忌:中度或重度肝功能损害严禁使用
慎用:肝功能障碍
剂量调整:轻度损伤无需调整剂量
危险因素:男性、基线AST/ALT>2.5ULN、基线CD4细胞计数较高、合并HCV感染、血药浓度>6μg/ml(慢性丙肝患者)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219. 建议或理由
220. 药物:阿奇霉素
循证得分:8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
临床表型:肝炎、胆汁淤积性黄疸、肝功能异常、肝坏死、肝衰竭
实验室检查:AST、ALT、ALP、GGT升高
潜伏期:1-3周
消退时间:
1周
4-8周(肝细胞型)
肝功能监测:用药期间定期监测肝功能
停药:出现黄疸、肝炎体征或症状立即停药
应对措施:-
禁忌:既往使用阿奇霉素有胆汁淤积性黄疸/肝功能不全者
慎用:肝功能不全者
剂量调整:轻、中度肝功能不全者无需调整剂量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221. 建议或理由
222. 药物:氨苯砜
循证得分:7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胆汁淤积型、混合型
临床表型:DRESS综合征、急性肝炎、肝衰竭、胆汁淤积性黄疸、高胆红素血症
实验室检查:血清转氨酶升高
潜伏期:-
消退时间:2-4周
肝功能监测:用药期间如出现食欲减退、恶心或呕吐,应监测肝功能
停药:如出现肝损害,应停药
应对措施:避免再次使用。泼尼松已被用于治疗与氨苯砜相关的肝损伤,但效果不一
禁忌:严重肝功能损害者
慎用:肝功能减退者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223. 建议或理由
224. 药物:环丙沙星
循证得分:7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
临床表型:胆汁淤积性黄疸、肝坏死、肝衰竭、胆汁淤积性肝炎、肝毒性
实验室检查:AST、ALT、ALP、GGT升高
潜伏期:2周
消退时间:2-4周
肝功能监测:长期用药应定期监测肝功能
停药:若出现肝炎的症状或体征,应立即停药
应对措施:可考虑使用皮质类固醇
禁忌:-
慎用:严重肝损伤
剂量调整:重度肝功能不全,肝、肾功能均减退者,需权衡利弊后应用,并调整剂量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225. 建议或理由
226. 药物:左氧氟沙星
循证得分:7
基于发病机制:固有型、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
临床表型:肝炎、黄疸、肝衰竭、急性肝坏死
实验室检查:肝酶升高、ALP升高
潜伏期:2周
消退时间:4-8周
肝功能监测:密切监测肝功能
停药:如果患者有肝炎的症状或指征应马上停用
应对措施:建议患者避免进一步暴露于左氧氟沙星以及其他氟喹诺酮类药物
禁忌:-
慎用:-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长疗程、男性、CRP升高、给予左氧氟沙星前的高Hb水平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227. 建议或理由
228. 药物:阿莫西林
循证得分:6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
临床表型:肝功能障碍、胆汁淤积性黄疸、肝内胆汁淤积、急性溶细胞性肝炎、胆汁淤积性肝炎
实验室检查:AST、ALT中度升高
潜伏期:2周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肝功能损害者或疗程较长时应定期监测肝功能
停药:-
应对措施:氨基青霉素诱发的肝炎患者应避免再次暴露于其他青霉素,并应谨慎服用头孢菌素
禁忌:-
慎用:肝功能损害者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229. 建议或理由
230. 药物:阿巴卡韦
循证得分:5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
临床表型:DRESS综合征、肝肿大、肝脂肪变性
实验室检查:AST、ALT升高
潜伏期:1-3个月
消退时间:4周
肝功能监测:肝功能异常者应监测肝功能
停药:出现提示肝毒性的临床或实验室检查结果,应暂停治疗。肝功能异常者若出现肝病恶化,需考虑中断或停止治疗
应对措施:避免再次使用
禁忌:中度至重度肝功能不全的患者
慎用:有肝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女性或肥胖可能增加风险),轻度肝损伤患者
剂量调整:轻度肝功能不全:口服200mg,每日两次
危险因素:HLA-B*5701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231. 建议或理由
232. 药物:多西环素
循证得分:5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
临床表型:肝昏迷、肝衰竭、肝坏死、中毒性肝炎、DRESS综合征
实验室检查:AST、ALT升高
潜伏期:1-2周
消退时间:4-6周
肝功能监测:长期治疗应定期监测肝功能
停药:-
应对措施:-
禁忌:-
慎用:严重肝功能损害者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233. 建议或理由
234. 药物:齐多夫定
循证得分:5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
临床表型:肝炎、肝肿大伴脂肪变性、乳酸酸中毒、肝炎、黄疸、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结节性再生性增生
实验室检查:AST、ALT、ALP升高
潜伏期:
胆汁淤积型肝炎:1-4周
肝脏脂肪变性、乳酸酸中毒:2-6个月
消退时间:1-3个月
肝功能监测:每6-12月监测一次肝功能
停药:任何出现临床或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明显肝脏毒性的患者应暂停齐多夫定的治疗
应对措施:避免再次使用
禁忌:-
慎用:有肝病风险因素的患者
剂量调整:适当减少每日剂量或延长给药间隔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235. 建议或理由
236. 药物:伏立康唑
循证得分:4
基于发病机制:-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
临床表型:肝炎、胆汁淤积、肝衰竭、胆汁淤积性黄疸、肝肿大、高胆红素血症
实验室检查:AST、ALT、ALP升高
潜伏期:2周
消退时间:6-10周
肝功能监测:开始本药治疗时监测肝功能,开始治疗后1个月内至少每周监测一次,以后如未出现改变可改为每月监测一次
停药:如果临床症状体征与肝病发展相一致,应该考虑停药并避免再次使用
应对措施:如肝功能检验值较前明显升高,仅在利大于弊时方可继续用药。因伏立康唑而出现临床上明显的肝毒性的患者,应谨慎使用其他唑类药物
禁忌:-
慎用:只有在获益大于潜在风险时,才应将伏立康唑用于严重肝功能不全的患者
剂量调整:轻度到中度肝硬化者负荷剂量不变,但维持剂量减半。不建议严重肝功能不全的患者首选伏立康唑(确需使用可尝试1/3剂量给药)
危险因素:低白蛋白、高谷浓度(5mg/L)、CYP2C19慢代谢型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237. 建议或理由
238. 药物:氟康唑
循证得分:4
基于发病机制:-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
临床表型:胆汁淤积性肝炎、肝细胞性肝炎、肝炎(混合)、暴发性肝衰竭、肝细胞坏死
实验室检查:AST、ALT、ALP、胆红素升高
潜伏期:1个月
消退时间:2-3个月
肝功能监测:用药前和用药期间定期监测肝功能
停药:如出现可能与本药相关的肝病症状和体征,应停药
应对措施:避免再次使用,对于氟康唑引起临床上明显的肝毒性的患者,应谨慎使用其他抗真菌唑类药物
禁忌:-
慎用:肝功能不全患者
剂量调整:无需调整剂量
危险因素:造血干细胞移植、低白蛋白、高总胆红素基值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239. 建议或理由
240. 药物:克拉霉素
循证得分:4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
临床表型:肝细胞淤积性肝炎、胆汁淤积性肝炎、肝衰竭、胆汁淤积、肝炎、肝功能不全、DRESS综合征
实验室检查:AST、ALT、ALP、GGT、胆红素升高
潜伏期:1-3周
消退时间:4-8周
肝功能监测:-
停药:如果出现肝炎症状(如厌食、黄疸、腹部压痛、瘙痒、尿色深),应立即停药。
应对措施:禁止与秋水仙碱同时用于肾脏或肝脏损伤患者
禁忌:有克拉霉素相关胆汁淤积性黄疸病史或肝功能障碍史的患者禁用
慎用:肝功能损伤患者
剂量调整:如果肾功能正常,则无需调整剂量。对肝损伤并伴有严重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减少剂量或延长给药间隔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241. 建议或理由
242. 药物:伊曲康唑
循证得分:4
基于发病机制:-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
临床表型:肝衰竭、肝炎、死亡、高胆红素血症
实验室检查:AST、ALT、ALP、GGT升高
潜伏期:1-6周
消退时间:4-10周
肝功能监测:建议对所有接受伊曲康唑的患者进行肝功能监测
停药:对于出现肝功能障碍症状和体征的患者,应立即停止治疗并进行肝功能检查
应对措施:避免再次使用。对于因伊曲康唑引起临床上明显的肝毒性的患者,应谨慎使用其他唑类药物
禁忌:在肝功能损害患者中禁止与秋水仙碱、弗斯特罗定、泰利霉素、索利那新合用
慎用:肝损伤患者慎用。不推荐肝酶升高、患有活动性肝病或受到过其它药物肝毒性损伤的患者使用本品,除非利益超过对肝脏损害的风险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造血干细胞移植、低白蛋白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243. 建议或理由
244. 药物:氨基水杨酸
循证得分:3
基于发病机制:-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
临床表型:肉芽肿性肝炎、肝炎、肝功能损害、肝硬化、肝衰竭
实验室检查:AST、ALT、ALP、GGT、胆红素升高
潜伏期:-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用药前及用药期间应监测肝功能。推荐开始用药后14日监测,以后每4周监测2-3次。如未见异常,应每3个月监测一次
停药:-
应对措施:-
禁忌:严重肝损伤患者
慎用:肝损伤患者慎用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245. 建议或理由
246. 药物:磺胺嘧啶
循证得分:3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
临床表型:暴发性肝炎、肝炎、肝肾综合征、肝坏死、DRESS综合征、急性肝衰竭、高胆红素血症
实验室检查:肝酶升高、ALT升高
潜伏期:几天-几周
消退时间:2-4周
肝功能监测:用药前及用药期间应监测肝功能。推荐开始用药后14日监测,以后每4周监测2-3次。如未见异常,应每3个月监测一次
停药:-
应对措施:-
禁忌:严重肝功能不全者
慎用:肝功能损害者慎用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247. 建议或理由
248. 药物:克拉维酸
循证得分:3
基于发病机制:-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参考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临床表型:-
实验室检查:-
潜伏期:-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
停药:-
应对措施:-
禁忌:-
慎用:-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249. 建议或理由
250. 药物:利奈唑胺
循证得分:3
基于发病机制:-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
临床表型:乳酸酸中毒、微泡脂肪变性
实验室检查:AST、ALT、ALP、总胆红素升高
潜伏期:1-8周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
停药:-
应对措施:-
禁忌:-
慎用:肝硬化患者慎用
剂量调整:轻、中度肝损伤无需调整剂量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251. 建议或理由
252. 药物:氧氟沙星
循证得分:3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
临床表型:肝坏死、肝炎、肝毒性、急性肝衰竭
实验室检查:AST、ALT、ALP升高
潜伏期:2周
消退时间:2-8周
肝功能监测:-
停药:-
应对措施:建议患者避免进一步接触氟喹诺酮类药物,特别是左氧氟沙星
禁忌:-
慎用:肝损伤患者慎用
剂量调整:严重肝功能障碍患者最大剂量不应超过400mg/d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253. 建议或理由
254. 药物:氯霉素
循证得分:2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
临床表型:肝毒性、急性肝炎
实验室检查:黄疸、ALP
潜伏期:-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
停药:-
应对措施:-
禁忌:-
慎用:肝损伤患者慎用
剂量调整:肝功能损害者应避免使用全身用制剂,推荐血药浓度监测,使其峰浓度(Cmax)在25mg/L以下,谷浓度在5mg/L以下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255. 建议或理由
神经系统药物
256. 药物:托卡朋
循证得分:5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
临床表型:暴发性肝衰竭、肝炎
实验室检查:转氨酶升高
潜伏期:1-5个月
消退时间:1-3个月
肝功能监测:开始治疗后的6个月内,应每2至4周进行一次血清转氨酶水平的常规检测,并在此后根据临床需要进行检测
停药:如果发现肝损伤的体征和/或症状(如厌食、黄疸、嗜睡或转氨酶>正常上限的2倍),或治疗3周后临床改善不明显,请停药
应对措施:由于肝损伤而停止治疗的患者不应重新开始托卡朋。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进行支持性治疗,尽早输注N-乙酰半胱氨酸可能有益
禁忌:肝脏疾病或ALT和AST超过正常值上限者不得服用本品
慎用:-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257. 建议或理由
258. 药物:双水杨酯
循证得分:3
基于发病机制:固有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
临床表型:肝炎、肝衰竭、肝坏死
实验室检查:转氨酶升高
潜伏期:-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
停药:如果出现肝脏疾病或全身表现(如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皮疹),则停止用药
应对措施:治疗期间的转氨酶升高通常可以通过剂量调整来控制
禁忌:严重肝病患者
慎用:肝功能不全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259. 建议或理由
260. 药物:苯妥英
循证得分:17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
临床表型:DRESS综合征、胆管减少或消失综合征、肉芽肿性肝炎、急性肝炎、急性肝衰竭、肝肿大、胆汁淤积性肝炎、肝细胞性肝炎
实验室检查:ALP、ALT升高
潜伏期:2-8周
消退时间:1-2个月
肝功能监测:-
停药:治疗早期出现肝病或黄疸症状、急性肝毒性的患者,应立即停用苯妥英
应对措施:避免再次使用苯妥英钠及其他芳香族抗惊厥药,并改用丙戊酸盐、加巴喷丁、左乙拉西坦、托吡酯或苯二氮卓类药物。皮质类固醇可用于治疗重度苯妥英肝毒性患者
禁忌:既往因苯妥英所致的急性肝毒性病史的患者
慎用:肝损伤患者慎用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HLA-B*53:01(非裔美国人)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261. 建议或理由
262. 药物:对乙酰氨基酚
循证得分:17
基于发病机制:固有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
临床表型:急性肝衰竭、死亡、急性肝坏死、肝衰竭
实验室检查:AST、ALT、ALP、TB、胆红素升高
潜伏期:3-7天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长期用药时应定期监测肝功能
停药:若出现生化指标异常或出现全身乏力等可能与肝损伤相关的临床表现,应立即停药
应对措施:建议在8-24小时内使用解毒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肝功能受损,可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对症治疗及血浆置换解毒
禁忌:严重肝功能不全或失代偿性活动性肝病
慎用:轻、中度肝功能不全、慢性或代偿性活动性肝病
剂量调整:
①饮酒者首选最低有效剂量(如325至500mg,每4至6小时一次);每日最大总剂量:2克。
②不经常饮酒者:
Child-Pugh A级:
短期使用(≤14天):无需调整剂量。每天最大总剂量:4克。
长期用药(>14天):使用最低有效剂量。每日最大总剂量:3克。
Child-Pugh B级:
短期使用(≤14天):首选最低有效剂量;每天最大总剂量:3克。
长期用药(>14天):首选使用最低有效剂量。每日最大总剂量:2克。
Child-Pugh C级:无论是否饮酒,一般不建议使用。每日最大总剂量:2克。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263. 建议或理由
264. 药物:丙戊酸
循证得分:16
基于发病机制:固有型、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混合型
临床表型:急性脂肪肝、肉芽肿性肝炎、纤维化/肝硬化、肝衰竭、DRESS、急性肝细胞损伤、高氨血症
实验室检查:AST、ALT升高
潜伏期:6个月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治疗前测定肝脏功能,并在开始治疗的前6个月内定期监测。出现提示肝功能损害的非特异性症状,应立即进行临床体检和肝功能检查
停药:出现严重肝功能不全时,立即停药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
应对措施:及时服用左旋肉碱可提高急性丙戊酸钠肝毒性患者的存活率。推荐剂量:30分钟内静脉注射100mg/kg(<6克),然后每四小时注射15mg/mg,直至临床症状改善
禁忌:急、慢性肝炎、严重肝炎史或家族史,严重肝功能不全、肝卟啉病患者
慎用:轻度至中度损伤,有肝病史者,不推荐用于肝脏疾病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CYP2C9、CYP2A6、2岁以下婴幼儿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265. 建议或理由
266. 药物:卡马西平
循证得分:14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
临床表型:DRESS综合征、胆管减少或消失综合征、肉芽肿性肝炎、胆汁淤积和肝细胞性黄疸、肝炎和肝衰竭
实验室检查:转氨酶、GGT、ALP升高
潜伏期:6-12周
消退时间:5-7天开始改善,4周血清酶恢复正常
肝功能监测:服用卡马西平前应检查肝功能,服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肝功能,特别是对有肝病史者和老年患者
停药:服药期间若发生肝功能损害加剧或活动性肝病,立刻停药
应对措施:卡马西平严重过敏的患者应避免暴露于其他芳香族抗惊厥药,改为苯二氮卓类药物、丙戊酸盐、左乙拉西坦、加巴喷丁或普瑞巴林等药物
禁忌:肝卟啉病、严重肝功能不全病史者
慎用:肝损伤、肝病患者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EPHX1T>C(rs:1051740)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267. 建议或理由
268. 药物:氯丙嗪
循证得分:13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胆汁淤积型、混合型
临床表型:胆管减少或消失综合征、胆汁淤积性黄疸、肝衰竭
实验室检查:-
潜伏期:2-5周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
停药: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通常为自限性,无需减量或停药。急性胆汁淤积性肝炎,立即停药
应对措施:避免再次使用。氯丙嗪诱发的肝损伤患者可换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有症状的胆汁淤积患者可能受益于熊去氧胆酸治疗(12-15mg/kg/d)
禁忌:-
慎用:肝脏疾病、肝损伤患者慎用
剂量调整:肝功能不全者建议减少剂量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269. 建议或理由
270. 药物:苯巴比妥
循证得分:8
基于发病机制:-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
临床表型:DRESS综合征、肝炎
实验室检查:转氨酶升高
潜伏期:1周-数月
消退时间:1-2个月
肝功能监测:-
停药:-
应对措施:-
禁忌:有卟啉病史、明显肝功能损害、肝硬化患者禁用,有肝性昏迷先兆症状的患者不应使用巴比妥类药物
慎用:对肝损伤的患者慎用
剂量调整:肝功能不全者从小剂量开始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271. 建议或理由
272. 药物:拉莫三嗪
循证得分:8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
临床表型:DRESS综合征、肝炎、肝脾肿大、高胆红素血症、急性肝衰竭
实验室检查:AST、ALT、ALP、GGT升高
潜伏期:6周
消退时间:几天
肝功能监测:-
停药:肝损伤在几天内未好转者立即停药
应对措施:拉莫三嗪相关肝毒性患者应最好避免接触芳香类抗惊厥药,如苯妥英、苯巴比妥和卡马西平
禁忌:-
慎用:严重肝损伤患者
剂量调整:
轻度损伤:无需调整剂量。
中、重度损伤:分别减少25%、50%的剂量,并根据临床反应和耐受性进行调整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273. 建议或理由
274. 药物:文拉法辛
循证得分:8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
临床表型: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肝炎、胆汁淤积性肝炎、肝衰竭、肝细胞性肝炎、脂肪肝
实验室检查:AST、ALT、ALP升高
潜伏期:1-3个月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
停药:转氨酶升高通常为自限性,无需减量或停药
应对措施:-
禁忌:-
慎用:肝损伤、肝硬化患者
剂量调整:轻、中度肝功能不全患者减量50%,最大推荐剂量为112.5mg/d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275. 建议或理由
276. 药物:奥氮平
循证得分:6
基于发病机制:-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
临床表型:肝衰竭、DRESS、高胆红素血症、肝脂肪变性、肝炎、肝脏脂肪堆积
实验室检查:ALT、AST、ALP升高、胆红素降低或升高
潜伏期:-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每年及有临床指征时监测肝功能
停药:转氨酶升高通常为自限性,无需减量或停药。。若出现肝炎,应停用本药
应对措施:-
禁忌:-
慎用:ALT或AST升高、有肝功能损害症状或体征、局限性肝脏功能减退以及已使用潜在肝毒性药物治疗的患者慎用
剂量调整:轻、中度肝功能损害、肝硬化患者推荐起始剂量一日5mg,并谨慎增量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277. 建议或理由
278. 药物:可卡因
循证得分:6
基于发病机制:固有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
临床表型:微泡性脂肪肝、急性肝坏死
实验室检查:血清转氨酶、ALP、胆红素升高
潜伏期:几小时-数天
消退时间:1-2周
肝功能监测:-
停药:-
应对措施:急性可卡因中毒尚无特异性治疗或解毒剂。可尝试使用N-乙酰半胱氨酸
禁忌:有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可卡因
慎用:-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279. 建议或理由
280. 药物:磷苯妥英
循证得分:5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
临床表型:肝损伤、DRESS、肝肿大
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检查异常、血清转氨酶升高
潜伏期:2-8周
消退时间:1-2个月
肝功能监测:肝功能损害者应监测游离苯妥英水平
停药:急性肝毒性的患者中,磷苯妥英应立即停药,不得重新给药
应对措施:避免使用这些其他芳香族抗惊厥药,并改用丙戊酸盐、加巴喷丁、左乙拉西坦、托吡酯或苯二氮卓类药物。重度肝毒性患者可用皮质类固醇治疗
禁忌:因磷苯妥英或苯妥英钠导致的既往急性肝毒性病史
慎用:肝损伤患者慎用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281. 建议或理由
282. 药物:曲唑酮
循证得分:5
基于发病机制:-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
临床表型:胆汁淤积、高胆红素血症、急性肝衰竭、急性肝细胞损伤
实验室检查:肝酶升高
潜伏期:几天-6个月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肝功能损害者定期监测肝功能
停药:转氨酶升高通常为自限性,无需减量或停药。
应对措施:-
禁忌:肝功能严重受损
慎用:肝损伤患者慎用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283. 建议或理由
284. 药物:阿米替林
循证得分:4
基于发病机制:-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
临床表型:肝衰竭、肝炎
实验室检查:-
潜伏期:1-14个月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
停药:转氨酶异常通常轻微、无症状和短暂,无需减量或停药。
应对措施:避免再次使用,临床上明显的肝损伤后,应避免或谨慎三环类抗抑郁药
禁忌:-
慎用:肝损伤、肝性脑病患者慎用
剂量调整:初始和维持剂量减少50%,并根据反应和耐受性谨慎调整剂量,最大剂量为100mg/d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285. 建议或理由
286. 药物:丙咪嗪
循证得分:4
基于发病机制:-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
临床表型:肝脏功能改变、胆汁淤积性黄疸、急性肝损伤、急性肝衰竭、肝炎
实验室检查:血清转氨酶升高
潜伏期:1-8周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
停药:转氨酶升高通常为自限性,无需减量或停药
应对措施:避免再次使用,改用另一种形式的抗抑郁药(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更为安全
禁忌:肝功能损害者
慎用:-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287. 建议或理由
288. 药物:度洛西汀
循证得分:4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混合型、胆汁淤积型
临床表型:肝衰竭、肝炎、肝肿大、胆汁淤积性肝炎、胆汁淤积性黄疸、急性肝坏死、肝细胞性肝炎、肝脏脂肪变性
实验室检查:AST、ALT、ALP升高
潜伏期:1-6个月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
停药:转氨酶升高通常为自限性,无需减量或停药。如果出现黄疸或明显的肝功能不全,应停止使用
应对措施:除非能够确定是其他原因导致,否则不得恢复使用度洛西汀
禁忌:-
慎用:避免在患有肝功能不全、慢性肝病或肝硬化的患者中使用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289. 建议或理由
290. 药物:氟哌啶醇
循证得分:4
基于发病机制:-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胆汁淤积型、混合型、肝细胞型
临床表型:药物相关脂肪性肝病、肝炎、胆汁淤积、黄疸、肝功能异常、急性肝衰竭、肝功能不全
实验室检查:-
潜伏期:2-6周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
停药:转氨酶升高通常为自限性,无需减量或停药
应对措施:可使用水飞蓟素治疗
禁忌:-
慎用:肝功能损害
剂量调整:肝功能不全时给予初始剂量的一半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291. 建议或理由
292. 药物:氟西汀
循证得分:4
基于发病机制:-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
临床表型:肝炎、胆汁淤积性黄疸、肝衰竭、肝坏死、肝毒性
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检查异常
潜伏期:2-12周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
停药:转氨酶升高通常为自限性,无需减量或停药
应对措施:-
禁忌:-
慎用:肝损伤、肝病患者
剂量调整:肝功能不全者应减量或降低给药频率,如隔日20mg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293. 建议或理由
294. 药物:喹硫平
循证得分:4
基于发病机制:-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
临床表型:肝衰竭、肝坏死、肝炎、DRESS
实验室检查:AST、ALT、GGT升高
潜伏期:1-4周(黄疸)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
停药:转氨酶升高通常为自限性,无需减量或停药
应对措施: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有交叉敏感性,但通常可耐受改用其他药物
禁忌:-
慎用:肝病或肝损伤患者
剂量调整:
①速释片剂:起始量25mg,每日一次;根据反应和耐受性将剂量增加25-50mg/d至有效剂量,将每日总剂量分成1-3次。
②缓释片剂:起始量:50mg,每日一次;根据个体临床反应和耐受性,将剂量增加50mg/d至有效剂量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295. 建议或理由
296. 药物:舍曲林
循证得分:4
基于发病机制:-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
临床表型:肝衰竭、肝炎、肝毒性、黄疸
实验室检查:肝酶增加
潜伏期:2-24周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
停药:转氨酶升高通常为自限性,无需减量或停药
应对措施:避免再次使用。服用其他SSRIs需仔细监测
禁忌:-
慎用:肝损伤患者、伴发肝脏疾病的患者慎用
剂量调整:
轻度损伤:减量50%,
中度至重度损伤:不建议使用
危险因素:A*33:01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297. 建议或理由
298. 药物:丙泊酚
循证得分:3
基于发病机制:-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
临床表型:肝肿大、脂肪肝、肝毒性、肝衰竭、肝炎
实验室检查:AST、ALT升高
潜伏期:-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
停药:丙泊酚输注综合征立即停药,给予心肺支持
应对措施:避免再次使用
禁忌:-
慎用:肝功能损害者
剂量调整:肝损伤患者无需调整剂量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299. 建议或理由
生殖泌尿系统和性激素
300. 药物:环丙孕酮
循证得分:4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
临床表型:腹水、胆汁淤积性黄疸、肝硬化、肝昏迷、肝衰竭、肝功能不全(剂量相关)、肝坏死、肝肿瘤、肝炎、肝肿大
实验室检查:AST、ALT、ALP、总胆红素升高
潜伏期:3-6个月
消退时间:3个月
肝功能监测:-
停药:出现肝损伤的最初迹象时迅速停止治疗
应对措施:避免再次使用
禁忌:肝损伤或肝病,既往或现有的肝肿瘤(如果不是由于前列腺癌转移)禁用
慎用:同时使用其他肝毒性药物时要谨慎使用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301. 建议或理由
302. 药物:依托孕烯
循证得分:3
基于发病机制:-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
临床表型:肝功能障碍、肝脏肿瘤
实验室检查:AST、GGT、胆红素升高
潜伏期:-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
停药:出现黄疸或肝功能异常,停药
应对措施:-
禁忌:肝肿瘤或有肝肿瘤病史、现有或曾患有严重肝病,肝功能未恢复正常者禁用
慎用:-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303. 建议或理由
系统用抗感染药
304. 药物:磺胺甲噁唑
循证得分:3
基于发病机制:-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
临床表型:肝炎、肝细胞坏死、高胆红素血症
实验室检查:-
潜伏期:-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
停药:-
应对措施:-
禁忌:重度肝功能损害者
慎用:肝功能受损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305. 建议或理由
306. 药物:索磷布韦
循证得分:3
基于发病机制:-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
临床表型:乙肝病毒再激活、暴发性肝炎、肝衰竭、死亡、肝硬化患者肝脏失代偿
实验室检查:胆红素升高
潜伏期:2-8周(乙肝病毒再激活)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起始治疗前所有患者均应监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晚期肝硬化患者,治疗期间应仔细监测肝功能
停药:血清胆红素进行性升高可能出现肝功能失代偿,应及早停止治疗
应对措施:病毒滴度升高,则开始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
禁忌:-
慎用:-
剂量调整:肝功能损害不需要调整剂量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307. 建议或理由
消化道和代谢方面药物
308. 药物:柳氮磺吡啶
循证得分:6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
临床表型:DRESS综合征、胆汁淤积型肝炎、胆汁淤积、肝功能异常、肝炎、肝衰竭、暴发性肝炎、肝硬化
实验室检查:AST、ALT、GGT、ALP、胆红素升高
潜伏期:6周
消退时间:2-4周
肝功能监测:用药前应监测肝功能,用药的最初3个月每2周监测一次,随后3个月每个月监测一次,再之后每3个月监测一次或根据临床需要监测
停药:肝损伤患者停用
应对措施:
避免再次使用。
超敏反应者,除停药外,可考虑使用解热药,抗组胺药,局部或全身皮质类固醇治疗。
禁忌:-
慎用:肝功能损害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309. 建议或理由
310. 药物:司坦唑醇
循证得分:3
基于发病机制:-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
临床表型:紫癜性肝炎、肝细胞肿瘤、肝衰竭、急性胆汁淤积
实验室检查:AST、ALT升高
潜伏期:-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
停药:-
应对措施:有明显胆汁淤积的患者可能受益于脂溶性维生素补充剂的对症治疗
禁忌:严重肝病
慎用:不推荐严重肝功能紊乱的患者使用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311. 建议或理由
心血管系统药物
312. 药物:胺碘酮
循证得分:18
基于发病机制:固有型、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
临床表型:急性脂肪肝、药物相关脂肪性肝病、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急性肝坏死(静脉注射)、肉芽肿性肝炎、肝衰竭、胆汁淤积型肝炎、肝硬化、肝脂肪浸润
实验室检查:AST、ALT、ALP升高
潜伏期:3天
消退时间:2周
肝功能监测:治疗前及用药期间应定期监测肝脏功能,每隔6个月检查一次
停药:转氨酶>3倍ULN,或基线水平升高的患者转氨酶增加一倍,则停用或减量。出现临床肝损伤的体征或症状,停用
应对措施:-
禁忌:-
慎用:肝功能不全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313. 建议或理由
314. 药物:阿托伐他汀
循证得分:14
基于发病机制:固有型、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混合型、胆汁淤积型
临床表型:自身免疫性肝炎、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慢性肝炎、肝衰竭、肝炎、乙肝病毒再激活、胆汁淤积
实验室检查:AST、ALT、ALP升高
潜伏期:3个月
消退时间:1-4个月
肝功能监测:治疗前、治疗开始后12周和剂量增加后12周监测肝功能,之后定期(如每半年)监测
停药:肝损伤通常为自限性,不需要调整剂量。如果ALT>10倍,或持续>5倍或伴有肝损伤症状,立即停用
应对措施:避免再次使用,可改用其他他汀类药物
禁忌:活动性肝病,原因不明的氨基转移酶持续升高、急性肝衰竭或失代偿性肝硬化
慎用:曾有肝脏疾病史者
剂量调整:
Child Pugh A级:无需调整剂量
Child Pugh B级:20mg,每天一次
Child Pugh C级:初始剂量:10mg,每天一次
治疗期间出现急性肝毒性或肝功能恶化:
排除阿托伐他汀引起的肝毒性,则可继续治疗,无需调整剂量。
危险因素:ABCB1(2677T>G)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315. 建议或理由
316. 药物:甲基多巴
循证得分:13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
临床表型:自身免疫性肝炎、肉芽肿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炎、胆汁淤积型肝炎、胆汁淤积性黄疸、肝硬化、肝坏死、肝细胞性肝炎
实验室检查:AST、ALT、ALP升高
潜伏期:
急性:2-12周
慢性:6个月后
消退时间:6-8周
肝功能监测:定期检查肝功能,尤其在用药的最初2-3个月内
停药:肝损伤患者立即停药
应对措施:严重或持续性病例可尝试使用皮质类固醇,并及时停用
禁忌:活动性肝病,既往与甲基多巴疗法有关的肝病
慎用:既往肝病或功能障碍史的患者、肝功能不全患者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317. 建议或理由
318. 药物:非诺贝特
循证得分:11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
临床表型:纤维化/肝硬化、胆汁淤积型肝炎、胆汁淤积、肝衰竭、肝细胞性肝炎、肝炎
实验室检查:AST、ALT升高、胆红素、GGT降低
潜伏期:
急性:几周-几个月
慢性、肝硬化:6个月-数年
消退时间:2-12个月
肝功能监测:治疗期间应定期定期监测肝功能
停药:肝酶水平持续>3倍ULN,或发生提示肝炎的症状(例如:黄疸、瘙痒症),且实验室检查确认肝炎诊断停止治疗
应对措施:避免再次使用
禁忌:活动性肝病和无法解释的持续肝功能异常患者
慎用:-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HLA-A*33:01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319. 建议或理由
320. 药物:奎尼丁
循证得分:10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
临床表型:肉芽肿性肝炎、肝毒性、小叶性肝炎
实验室检查:血清酶升高(自限性)
潜伏期:1-2周
消退时间:1-4周
肝功能监测:-
停药:出现严重肝功能异常立即停药
应对措施:避免使用皮质类固醇治疗
禁忌:严重肝功能损害者
慎用:轻、中度肝损伤患者慎用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321. 建议或理由
322. 药物:辛伐他汀
循证得分:9
基于发病机制:固有型、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
临床表型: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炎、肝衰竭
实验室检查:转氨酶升高、GGT、ALP升高
潜伏期:1-6个月
消退时间:1-3个月
肝功能监测:建议治疗开始前及开始后的第一年和剂量调高后的一年内定期(如半年一次)进行肝功能检查。对血清转氨酶升高的患者,应及时复查肝功能,并增加检查频率。
停药:轻度谷丙转氨酶升高通常是自限性的,无需调整剂量。如果转氨酶水平表现为上升趋势,尤其是上升到3倍ULN并持续不降时,应停药。如出现伴随临床症状的严重肝功能损害、黄疸或高胆红素血症,立即停用本药
应对措施:未查明病因,不可重新用药。可改用其他他汀类药物。
禁忌:活动性肝病,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包括肝转氨酶水平不明原因的持续升高的患者禁用
慎用:既往肝脏病史的患者
剂量调整:
开始治疗前肝功能受损:
Child Pugh A级:无需调整剂量。
Child Pugh B级和C级:20mg,Qd;如果耐受≥14天,可增加至最大剂量40mg,Qd。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每日一次不超过20mg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323. 建议或理由
324. 药物:依那普利
循证得分:9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
临床表型:慢性胆汁淤积、肝中毒、肝衰竭、肝炎、胆汁淤积性黄疸
实验室检查:肝酶增加、胆红素增加、ALP升高
潜伏期:2-12周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
停药:急性肝损伤病例多为自限性。肝转氨酶明显升高或黄疸,停药
应对措施:重度依那普利肝损伤患者避免使用ACEI类药物
禁忌:原发性肝病,肝功能衰竭患者
慎用:严重肝损伤患者,特别是肝硬化引起的腹水患者
剂量调整:肝损伤患者无需调整剂量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325. 建议或理由
326. 药物:肼屈嗪
循证得分:8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
临床表型:肉芽肿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炎
实验室检查:-
潜伏期:
短:2-6周
长:2个月-1年以上
消退时间:几天内
肝功能监测:-
停药:-
应对措施:避免再次使用,有过敏体征和症状者,使用皮质类固醇可能有利。皮质类固醇的治疗时间应尽量缩短,停药后仔细随访
禁忌:-
慎用:-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327. 建议或理由
328. 药物:赖诺普利
循证得分:8
基于发病机制:固有型、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
临床表型:胆汁淤积性黄疸、肝炎、暴发性肝坏死、肝细胞性肝炎、暴发性肝炎、肝衰竭
实验室检查:肝酶、胆红素升高
潜伏期:2-48周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肝功能损害者用药前可检查肝功能
停药:出现黄疸或肝酶显著升高的患者应停用
应对措施:重度赖诺普利诱发的急性肝损伤患者应避免使用其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禁忌:-
慎用:肝功能受损或进行性肝病的患者慎用。避免用于肝硬化或难治性腹水引起的腹水患者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329. 建议或理由
330. 药物:氟伐他汀
循证得分:6
基于发病机制:固有型、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胆汁淤积型、混合型
临床表型: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炎、胆汁性黄疸、肝脏脂肪变性、肝硬化、肝坏死、肝脏肿瘤、肝衰竭
实验室检查:转氨酶、ALP、GGT和胆红素升高
潜伏期:1-4个月
消退时间:1-2个月
肝功能监测:用药前和用药期间应定期监测肝功能
停药:
ALT或AST升高≥3倍ULN,应停药。
出现具有临床症状和/或高胆红素血症或黄疸的严重肝毒性,应立即中断治疗
应对措施:活动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使用是安全的
禁忌:存在活动性肝病,或无法解释的持续血清转氨酶升高者禁用
慎用:有肝病史患者慎用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331. 建议或理由
332. 药物:卡托普利
循证得分:6
基于发病机制:固有型、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
临床表型:肝炎、胆汁淤积、肝坏死
实验室检查:转氨酶、ALP和血清胆红素升高
潜伏期:2-12周
消退时间:-
肝功能监测:-
停药:出现黄疸或肝酶明显升高的患者应该停止使用ACEI
应对措施:卡托普利诱导的严重急性肝损伤和超敏反应者应避免使用其他ACEI
禁忌:-
慎用:肝损伤患者慎用,避免用于肝硬化或难治性腹水引起的腹水患者
剂量调整:肝功能不全者应酌情减量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333. 建议或理由
334. 药物:瑞舒伐他汀
循证得分:6
基于发病机制:固有型、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
临床表型: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炎、黄疸、肝衰竭
实验室检查:ALT、ALP、胆红素升高
潜伏期:2个月-2年
消退时间:1-2个月
肝功能监测:用药前及用药第三个月监测肝功能
停药:轻度ALT升高通常为自限性,不需要调整剂量。如果ALT>10倍ULN,或持续>5倍或伴有症状,则应停用
应对措施:自身免疫性肝炎样损伤,不能及时恢复时可使用皮质类固醇。治疗的剂量和持续时间应保持在最低限度,停药后必须仔细随访。避免再次使用,可改用其他他汀类药物
禁忌:活动性肝病患者,包括不明原因的肝转氨酶水平持续升高或>3倍ULN者
慎用:有肝病史的患者
剂量调整:
开始治疗前肝功能受损:
Child-Pugh A级:无需调整剂量。
Child-Pugh B级:5mg,每日一次;可根据耐受性和反应增加至10mg,每日一次
Child-Pugh C级:一般不推荐使用。如有必要使用:最大剂量为5mg,每日一次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335. 建议或理由
336. 药物:波生坦
循证得分:5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
临床表型:肝衰竭、肝毒性、肝硬化
实验室检查:AST、ALT、胆红素升高
潜伏期:6个月
消退时间:2个月
肝功能监测:开始治疗前必须测量肝脏转氨酶水平,然后每月测量
停药:
ALT或AST:3-8倍ULN,中断治疗。
ALT或AST>8倍ULN、肝脏转氨酶升高并伴有肝损害临床症状或胆红素升高≥2倍ULN,永久停药
应对措施:如果转氨酶值恢复到治疗前水平,则按照中断治疗前使用的剂量重新开始用药具有免疫特征的肝损伤可尝试使用皮质类固醇进行治疗,应尽量减少剂量和疗程
禁忌:中度和重度肝脏损伤患者或氨基转移酶基线值>3倍ULN,尤其是总胆红素>2倍ULN者
慎用:-
剂量调整:
轻度肝损伤患者无需调整剂量。
ALT或AST>3至5倍ULN将剂量减少至62.5mg,每日2次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337. 建议或理由
338. 药物:洛伐他汀
循证得分:4
基于发病机制:固有型、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
临床表型: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炎、胆汁淤积性黄疸、肝脏脂肪改变、肝硬化、暴发性肝坏死和肝癌、肝衰竭
实验室检查:AST、ALT、ALP和胆红素升高
潜伏期:几周-几年
消退时间:1-2个月
肝功能监测:-
停药:转氨酶升高大多为自限性,不需要调整剂量。转氨酶>10倍ULN或持续>3倍ULN,建议停用。出现具有临床症状和/或高胆红素血症或黄疸的严重肝毒性,应立即中断治疗
应对措施:未确定其他病因,请勿重新开始使用洛伐他汀。可改用其他他汀类药物。
禁忌:活动性肝病或无法解释的血清转氨酶持续升高
慎用:有肝病病史的患者慎用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339. 建议或理由
340. 药物:普伐他汀
循证得分:4
基于发病机制:固有型、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
临床表型: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炎、胆汁淤积性黄疸、肝脏脂肪变性、肝硬化、暴发性肝坏死、肝肿瘤、肝衰竭
实验室检查:AST、ALT、ALP、GGT、胆红素升高
潜伏期:2个月-9个月
消退时间:1-2个月
肝功能监测:推荐用药前、调整剂量前或临床需要时监测肝功能。出现氨基转移酶升高或肝病症状或体征,需复查肝功能直至肝功能恢复正常
停药:轻度ALT升高通常为自限性,不需要调整剂量。若AST或ALT持续≥3倍ULN,则停用。出现严重的肝损伤,并伴有临床症状和/或高胆红素血症或黄疸,应及时中断治疗
应对措施:如果没有发现其他病因,不要重新启用普伐他汀钠。改用另一种他汀类药物治疗可导致复发,应仔细监测
禁忌:活动性肝病或无法解释的、持续性血清转氨酶升高、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
慎用:严重肝功能损害、6个月内有肝病史、提示有肝病体征患者
剂量调整:
Child-Pugh A级:无需调整剂量
Child-Pugh B级:口服:40mg,Qd
Child-Pugh分级C:一般不建议使用。
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每日一次不超过40mg
危险因素:-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341. 建议或理由
血液和造血器官药
342. 药物:噻氯匹定
循证得分:9
基于发病机制:特异质型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
临床表型: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炎、胆汁淤积性黄疸、肝脏脂肪变性、肝硬化、暴发性肝坏死、肝肿瘤、肝衰竭
实验室检查:ALP升高
潜伏期:6周
消退时间:1-3个月
肝功能监测:-
停药:-
应对措施:-
禁忌:严重肝损伤患者
慎用:轻度至中度肝损伤患者慎用
剂量调整:-
危险因素:A*33:01(欧洲人群)
  • 完全不赞同/完全不了解
  • 不赞同/不太了解
  • 不确定
  • 赞同/熟悉
  • 非常赞同/非常熟悉
赞成程度(1-5分)
药物认知程度(1-5分)
343. 建议或理由
第四部分:专家权威程度自评
344. 专家权威程度自评
理论分析
工作经验
循证证据
直觉判断
345. 专家熟悉程度自评
第五部分:利益冲突表
346. 在过去3年间______

我持有与该指南有利益关系的公司的股票
我应邀担任过与该指南有利益关系的公司的顾问并接受相应酬劳
我接受过与该指南有利益关系的公司的研究经费
我接受过与该指南有利益关系的公司大于1万元的其他费用(如差旅费等)
我与该指南存在学术上或专业上的利益关联,可能影响指南制订的客观性
347. 请详细说明情况原因
348. 除上述内容,在过去的3年内,您还有什么需要申报的内容,请说明:
349. 利益声明发表知情:我同意将上述完成内容公开给其他共识制订成员,并同意该利益声明表在共识中发表。
声明:我承诺我所声明的内容是真实而完整的。如果上述我所声明的信息在任何时间发生任何变动,我将迅速告知共识秘书组并完成一份新的利益声明表。
第六部分:专家意见或建议

说明:我们后期将汇总问卷征询结果,赞成程度得分加权均值≥3.5,变异系数≤30%视为达成共识,纳入2位及以上专家提出的相同意见。
再次感谢您对本研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350. 您对本专家共识还有其他什么意见或建议,可以写在这里: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