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活中“语言通货膨胀”使用情况问卷

1. 尊敬的女士/先生:首先感谢您参加本次调查。您将要参与的调查是一项学术调研项目,用于了解生活中“语言通货膨胀”类话语适应情况。所有问题都没有正误之分,请不用花过多时间来思考问题答案。问卷不涉及您的隐私,问卷结果仅作学术之用,请放心如实地作答,感谢您的参与!
语言通货膨胀:当某个词或表达被过度使用、滥用时,它原本的 “含金量” 就会降低,变得普通、空洞,甚至让人麻木。
 一、基本信息(可选填)
1. 你的性别是?
2.  您目前的年龄是
3. 你目前的最高学学历是?
4. 你平时主要使用的社交媒体平台有哪些?(多选)
5. 您平均每天使用社交媒体(如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的时长约为?
6. 您是否加入过特定的亚文化社群(如二次元、饭圈、电竞圈等)?
7. 您认为亚文化社群内的专属热词(如“CP”“打call”),与大众流行热词相比,哪类对您更有吸引力?
8. 在网络交流时,你更倾向于使用哪种表达方式?
9. 你觉得以下哪种情况更常见?
10. 你是否经常使用“绝了”、“笑死”、“无语”等词语来描述日常生活中的事情?
11. 您是否会注意到网络热词的频繁更迭和过度使用?
12. 当身边同龄人频繁使用您不理解的热词时,您会?
13. 您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压力程度如何?
14. 当您感到压力时,是否会通过使用网络热词(如“躺平”“破防了”)来表达心情?
15. 您是否有过文字失语症?
文字失语症的核心是语言符号与思维的脱节,具体表现为:词汇贫瘠化:过度依赖网络热词(如 “绝绝子”“yyds”)、拼音缩写(如 “zqsg”“dbq”)或表情包,导致传统词汇使用频率下降。例如,面对美景时,“666”“绝了” 等简单表达替代了 “落霞与孤鹜齐飞” 的诗意描述。表达碎片化:习惯用短句、断句或符号(如 “!!!”“???”)传递情绪,缺乏完整的逻辑链条。例如,社交平台评论区常见 “啊啊啊这个造型好绝!” 却难以展开具体分析。场景适应性失衡:线上交流时语言活跃,但在正式场合(如论文写作、面试)或线下对话中,出现 “提笔忘字”“词不达意” 的现象。例如,30 多万 “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 成员在豆瓣小组中坦言,其文字表达能力在脱离网络语境后显著退化。
16. 你之前是否听说过“语言通货膨胀”这个概念?
17. 如果你听说过,请简要描述一下你对“语言通货膨胀”的理解。(非必填)
18. 如果你没听说过,请尝试根据你的理解,解释一下什么是“语言通货膨胀”?(非必填)
19. 请根据每个句子与您的相符程度进行选择,在相应的位置上打勾“√”
  • 完全不符合
  • 比较不符合
  • 不确定
  • 比较符合
  • 完全符合
(1)我是一个容易接受新事物的人
(2)我对身边使用语言通货膨胀的情况感到十分反感
(3)我认为语言通货膨胀是现代社会网络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
(4)生活中我不会使用语言通货膨胀现象里那些夸张的话语
(5)语言通货膨胀为大部分人聊天提供了新话术(途径、选择)
(6)使用网络流行语能让我更快融入同龄人群体
(7)如果不用热门词汇,我会担心自己显得“落伍”
(8)线上交流中,夸张的语言更容易获得关注(如点赞、评论)
(9)夸张的语言能更直接地释放我的情绪(如愤怒、兴奋)
(10)简化语言(如缩写)是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
(11)独特的语言风格能展现我的个性
(12)我会有意识地模仿喜欢的博主/明星的说话方式
(13)我会主动使用一些网络热梗或表情包
(14)我认为使用网络热词能帮助您更好地融入同龄群体
(15)我觉得现在很多人在网络上和现实生活中的语言表达都比较克制,不会轻易使用夸张的词汇
(16)我认为网络上夸张或其它类型的热词流传度很广,并对我生活中用语产生了影响
(17)我认为只有尽可能多的文字才能表达我当下的心情
20. 您觉得我们的问卷存在什么问题,欢迎提出建议

21. 姓名学号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