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国家质量监测考试模拟卷(六)

基本信息:
班别:
学号:
第一部分:语言基础
1. 下列字音不正确的是 ( )。
2. 下面括号里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 一项是 ( )。
3. 下面词语中带括号的字书写全都正确的 一项是 ( )。
4.选词填空。“卧”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大写字母 ( ) ,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 ) 部,它的第 六笔是 ( )。
5.选字填空:( )
(1)面 ( ) 、( ) 爱 、( ) 罩
(2) ( ) 论、 ( ) 子、 ( ) 别
6.下列词语中的“观”字与“天下奇观”的“观”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7.选词填空。( )运动场上进行着() 的“世纪杯”足球赛,双方队员的进攻都很 ( ) ,每当有 运动员进球,观众都会给予 ( ) 的掌声。
8.晨读课上,全班同学放开嗓子大声读书。听着同学们的读书声,你联想到 的词语是 ( )。
9.下列词语中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10.下面句子与冬季有关的一项是 ( )。
11.“北斗”发射任务是一项庞大而精密的工程,卫星的成功发射离不开航天 人员对每一个发射细节的 把控,否则就会“( )”。括号上填入最恰当的一项 是 ( ) 。
12.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 一项是 ( )。
13.下面的句子不是拟人句的一项是 ( )。
14.判断下列句子转换是否正确。我们用书面的形式与远方的亲朋好友互通消息、交流感情,这种形式的文体 就是书信。 ( )
15.城市汽车尾气污染严重。我们应该建议爸爸妈妈:“( )”。下列说法不恰当 的一项是 ( )。
16.根据《中国神话传说》 中的内容选一选。因为 ( ) 很有孝心,所以他一直是中国百姓的道德楷模。
17.根据《世界经典神话与传说故事》 中的内容选一选。关于奥丁探访智慧泉的说法,错误的是 ( )。
18.选词填空。( )
(1)王翰的《凉州词》 中的“( ) ,( )。”让我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戍边将士 的英勇。
(2)黄昏,夕阳的余晖映照在江面,我不觉想起白居易的诗句:“ ( ) ,( )。”
19.《题西林壁》 的作者是 ( ) 代诗人 ( )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
2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意思是 ( )。
21.判断正误:
《题西林壁》 既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诗人通过对庐 山景色的描绘告诉世人:人们置身历史长河中,都不免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境,应该更客观地思考问题。( )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阅读题)

(一)                  

一头圆,  一头方,长约数寸……日常拿在手里的筷子平平无奇,看上去似乎没啥闪光点。   (但事实

上,它的身上却承载着厚重的文化与礼仪,说起筷子,话可就长了。)

早先,筷子称为“椟”,还有一个名字叫“箸”。据称,筷子是古时姜子牙因神鸟而创造,抑或是大 禹治水时发明——由于工作繁忙,为了省时间,吃饭时他就找了两根树枝做工具。

以上当然归于传说 。有一种观点看上去比较合理: 钻木取火的方式出现后 ,茹毛饮血的先民们吃 上了有温度的熟食 ,再用手抓就不太方便 ,早期的筷子应运而生。

虽然只是猜测,但先秦时期“箸”只用来夹菜是真的。    《礼记 ·曲礼上》

中说:“羹之有菜者用椟;

其无菜者不用楝。”“羹”不是现在所说的汤,而是指用肉或菜做成的带汁食物,用筷子取食显然更 合适。

“筷子”之名的出现,应该在明代。明代《菽园杂记》记载:“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

由于“著”和“住”同音,船家特别忌讳,改称“快儿”,希望船可以快行,讨个口彩。考虑到筷子的 材质一般是竹木,所以又加了个竹字头。这个名字在民间广泛流传 ,久而久之 ,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也开始使用。到现代,则统一称为“筷 子”。   

(选自“学习强国”习平台,有删改)

1 .  给这篇短文选择一个最合适的题目()。

2 . 这 篇 文 章 主 要 介 绍 的 是 ( ) 。
3.关 于 短 文 , 下 列 说 法 错 误 的 是 ()。

4.判断正误:

文章第一段括号中的句子可以理解为:筷子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比较深厚,同时筷子也是人类饮食走向文明的一个象征。( )

(二)蛛网的建筑

【法】法布尔

这些小蛛都离开了它们白天的居所,各自选定地盘,开始纺线。有的在这边,有的在那边,谁也 不打扰谁。我们可以任意地拣一只来小蛛观察。

让我们就在这只小蛛面前停下吧。它正在打基础呢。它在迷迭香的花上爬来爬去,从一根枝端爬 到另一根枝端,它所攀到的枝大约都是十八寸距离之内的。太远的它就无能为力了。渐渐地它开 始用自己梳子似的后腿把丝从身体上拉出来,放在某个地方作为基底,然后漫 无规则地一会儿爬 上,  一会儿爬下,这样奔忙了一阵子后,结果就

构成了一个丝架子。这种不规则的结构正是它所 需要的。这是一个垂直的扁平的“地基”。正是因为它是错综交叉的,因此这个“地基”很牢固。

现在是它做捕虫网的时候了。它先从中心的白点沿着横线爬,很快就爬到架子的边缘,然后以同 样快的速度回到中心,再从中心出发以同样的方式爬到架子边缘,就这样一会儿上, 一会儿下,  一会儿左, 一会儿右。每爬一次便拉成一个半径,或者说,做成一根弧。不一会儿, 便这儿那儿 地做成了许多弧,不过次序很乱。

无论谁,如果看到它已完成的网是那么的整洁而有规则,   一定会以为它做弧的时候也是按着次序 一根根地织过去,然而恰恰相反,它从不按照次序做,但是它知道怎样使成果更完美。在同一个 方向安置了几根弧后,它就很快地往另一个方向再补上几条,从不偏爱某个方向,它这样突然地 变换方向是有道理的:如果它先把某一边的弧都安置好,那么这些弧的重量会使网的中心向这边 偏移,从而使网扭曲,变成很不规则的形状。所以它在一边安放了几根弧后,立刻又要到另一边 去,为的是时刻保持网的平衡。

你们一定不会相信,像这样毫无次序又是时时间断的工作会造出一个整齐的网。可是事实确实如 此,造好的弧与弧之间的距离都相等,而且形成一个很完整的圆。不同的蜘蛛网弧的数目也不

同,角蛛的网有二十一根弧,条纹蜘蛛有三十二根,而丝光蛛有四十二根。这种数目并不是绝对 不变的,但是基本上是不变的,因此你可以根据蛛网上弧的数目来判定这是哪种蜘蛛的网。

想想看,我们中间谁能做到这一点:不用仪器,不经过练习,而能随手把一个圆等分。但是蜘蛛 可以,尽管它身上背着一个很重的袋子,脚踩在软软的丝垫上,那些垫还随风飘荡,摇曳不定,  它居然能够不假思索地将一个圆极为精细地等分。它的工作看上去杂乱无序,完全不合乎几何学 的原理,但它能从不规则的工作中得出有规则的成果来。我们都对这个事实感到惊异。它怎么能 用那么特别的方法完成这么困难的工作呢?这一点我至今还在怀疑。   

(选自《昆记》)

1. “这是一个垂直的扁平的“地基”中的“地基”指的是()。

2. “就这样一会儿上, 一会儿下, 一会儿左, 一会儿右。”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3.下面哪一种说法与文章的内容不相符()。

4.判断正误

“它居然能够不假思索地将一个圆极为精细地等分。”中的“居然”是可以删去的()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