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平台Z世代青年“文字讨好症” 的问卷调查
一、基本信息
1. 您的性别
女
男
二、微信聊天中的语言顺应行为
2. 在微信私聊中,您是否会使用以下表达(可多选):
“好哒”“嗯嗯”“哇”“哈哈哈哈哈”等语气词/叠词
称呼别人美女/ 帅哥/宝宝等
“~”“啦”“哒”等软化后缀或颜文字(如(≧▽≦))
微信自带表情(如😄、😂、抱拳、握手)或动态表情包
以上均无/很少使用
3. 当对方在微信中频繁使用“哈哈哈”“好呀”时,您的反应是:
不自觉模仿对方的表达方式(如对方用“好哒”,你也用“好哒”)
保持自己的习惯(如坚持用“好”“知道了”)
刻意减少此类表达(觉得对方过度讨好,想保持距离)
其他______(请注明)
4. 在微信工作群中回复上级消息时,您会:
直接回复核心内容(如“收到”“已完成”)
增加礼貌性修饰或表情包(如“好的领导,这边马上处理~”)
视上级风格调整(若上级常用活泼表达,你也模仿)
5. 在家族群(如父母/亲戚群)中,您会主动使用“亲昵化”表达吗?
会(如“妈妈~”“舅舅好呀~”)
偶尔会(为了让长辈觉得亲切)
不会(保持日常称呼,如“妈”“舅”)
看群里其他人是否使用,再决定
6. 您是否在微信中为不同对象创建过“语言人设”?(如对朋友活泼,对上级正式)
完全符合
比较符合
不确定
不太符合
完全不符合
二、顺应动机与社交目标
您在微信聊天中使用 “宝、绝绝子、哈哈哈” 等表达,是否因为周围同龄人普遍使用,希望通过类似表达融入群体?
完全是
比较是
不确定
不太是
完全不是
8. 当微信好友回复“嗯”“哦”时,您会感到:
正常,不影响交流
有点不舒服,觉得对方敷衍
特别不舒服,不想继续聊天了
9. 您认为在微信中“必须用积极语言回应”是一种:
必要的社交礼仪(让关系更和谐)
无形的社交压力(不得不迎合他人)
无所谓,随大流而已
其他______(请注明)
压力程度如何?
总是感到压力(觉得不自在)
偶尔感到压力(视对象而定)
三、微信语境中的顺应策略差异
10. 以下微信场景中,您最可能调整语言风格的是
一对一私聊(朋友/恋人)
工作群(含上级/同事)
家族群(含父母/长辈)
兴趣群(如追星群/游戏群)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