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碳达峰碳中和人才培养了解程度与看法的调查问卷
本问卷旨在了解天津科技大学师生对碳达峰碳中和人才培养的认知及涉猎程度,数据仅用于学术研究,匿名填写,请根据实际情况作答。感谢您的支持!
1. 您的身份是?
教师
本科生
研究生
2. 您所在的学院或部门是?
机械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
化工与材料学院
生物工程学院
海洋与环境学院
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人工智能学院
文法学院
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
体育教学部
终身教育学院
其他
3. 您的专业是?(全称)
4. 您的职称是?
教授
讲师
副教授
助教
5. 您的年级是: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6. 您的研究生年级是:
硕士一年级
硕士二年级
硕士三年级
博士(含各年级)
7. 您从事教学或科研工作的年限是
5年以下
5-10年
10-15年
15年以上
8. 您认为碳中和人才培养对国家战略的重要性:
极其重要
重要
一般
不重要
不清楚
9. 您所在的学院或部门是否已将碳中和纳入学科发展规划?
是(请说明具体举措)
否
正在规划中
10. 您认为碳中和人才应具备的核心能力有哪些?(可多选)
碳核算与碳管理技术
清洁能源技术应用
低碳政策分析
跨学科整合能力
国际视野
其他
11. 您所在学院是否开设碳中和相关课程?
是(请列举课程名称)
否
不清楚
12. 您认为现有课程对碳中和知识的覆盖程度:
全面系统
部分覆盖
零散涉及
缺乏相关内容
13. 谈谈您对碳中和实践教学的看法
14. 您认为学校在碳中和教学资源方面的支持力度:
充足
基本满足
不足
严重缺乏
15. 您是否参与过碳中和相关师资培训?
是(请简述相关培训内容)
否
计划参与
16. 您所在学院是否与企业 / 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碳中和项目?
是(请举例)
否
有合作意向但未落实
不清楚
17. 您认为跨学院 / 跨学科合作培养碳中和人才的可行性:
非常可行
可行
一般
困难
不可行
18. 您认为当前碳中和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可多选):
学科交叉融合不足
实践环节薄弱
政策支持不到位
师资力量欠缺
其他
19. 您对天津科技大学碳中和人才培养的具体建议:(可从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阐述)
20. 您对学校开设的 “碳中和与能源管理”“碳中和与碳金融” 微专业的了解程度:
非常了解
了解
略有耳闻
不清楚
21. 您是否参与过碳中和研究院的相关科研或教学项目?
是(请简述具体内容)
否
有意向参与
22. 您对学校与经济与管理研究院等机构合作开展碳排放管理员培训的看法:
有效对接产业需求
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需加强课程针对性
其他
23. 您是否愿意在未来参与碳中和人才培养相关的教学改革或科研项目?
非常愿意
愿意
不愿意
不确定
24. 您对“碳达峰”和“碳中和”(简称“双碳”)这两个概念的基本含义了解程度如何?
非常清楚,能准确解释其含义和目标
比较清楚,大致知道其内涵
听说过,但不太清楚具体含义
完全不了解
25. 您主要通过哪些渠道了解到“双碳”相关的知识或信息?(可多选)
校内正式课程(公共课、专业课)
校内微专业课程
校内讲座、报告、研讨会
校内学生社团、实践活动
新闻媒体(电视、报纸、网站)
社交媒体(微信公众号、微博、知乎、B站等)
科普书籍、期刊杂志
亲友、同学交流
其他
26.
请说明具体上一题中的课程或微专业名称:
27. 您是否知道学校开设了与“双碳”相关的课程(如通识课、公选课、某些专业课)或微专业?
是,非常清楚有哪些课程/微专业
是,大致知道有开设,但不太清楚具体内容
否,完全不知道
不确定
28. 您是否选修过任何与“双碳”相关的校内课程(包括微专业中的课程)?
是,选修过微专业中的相关课程 (请说明微专业名称)
是,选修过非微专业的相关课程 (如通识课、公选课、专业课) (请说明课程名称)
否,从未选修过
29. 您对所选修的“双碳”相关课程的整体满意度如何?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一般
不太满意
非常不满意
30. 您认为所选修的“双碳”相关课程在以下方面的效果如何? (请对每个方面评价)
非常好
比较好
一般
不太好
非常差
不适用/不了解
知识传授的深度与广度
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教学方法的吸引力
理论与实践结合度
对培养“双碳”素养的帮助
31. 您认为所选修的“双碳”相关课程存在哪些主要不足或挑战?(可多选)
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案例
内容深度不够,感觉比较浅显
内容更新慢,未能反映最新发展
教学方式单一(如纯讲授),缺乏互动/研讨
课程要求(作业、考核)与收获不成正比
缺乏跨学科视角
与本专业关联度不高,学习动力不足
师资力量有待加强(如实践经验不足)
其他
没有明显不足
32. 通过在学校的学习(包括任何课程、讲座、活动等),您认为自己在以下“双碳”相关方面的知识或能力是否有提升?(请对每个方面评价)
显著提升
有所提升
提升不大
没有提升
不适用/没接触
理解“双碳”战略背景与意义
了解基础碳核算概念与方法
了解主要减排技术与路径
了解碳市场与碳交易基本原理
了解气候变化科学基础知识
思考专业领域与“双碳”的结合点
具备一定的绿色低碳生活意识
33. 总体而言,您认为学校当前在本科阶段提供的“双碳”相关教育:
非常充分,能满足需求
比较充分
一般,有提升空间
不太充分
非常不足
不了解/无法评价
34. 您认为学校在本科阶段加强“双碳”人才培养,以下措施的重要性如何?
非常重要
比较重要
一般重要
不重要
非常不重要
在更多专业开设“双碳”导论/通识课
优化现有“双碳”相关课程内容与教学
加强跨学科的“双碳”课程/项目设计
推广和完善“双碳”微专业
增加实践环节(实验、项目、实习)
举办更多高质量“双碳”主题讲座/论坛
支持学生开展“双碳”相关的科创/实践活动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训、引进)
35. 您认为学校在本科阶段加强“双碳”人才培养,以下措施的可行性如何?
可行性高
可行性中等
可行性低
在更多专业开设“双碳”导论/通识课
优化现有“双碳”相关课程内容与教学
加强跨学科的“双碳”课程/项目设计
推广和完善“双碳”微专业
增加实践环节(实验、项目、实习)
举办更多高质量“双碳”主题讲座/论坛
支持学生开展“双碳”相关的科创/实践活动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训、引进)
36. 对于学校开设的“双碳”微专业,您最看重哪些方面?(可多选)
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前沿性
师资力量(理论功底+实践经验)
教学方式(互动、案例、实践)
是否提供实践/实习机会
认证的权威性和认可度
学习时间安排的灵活性
学分认定和成绩单体现
对未来深造或就业的帮助
学习成本和费用
其他
37. 您认为阻碍您学习更多“双碳”知识或参与相关课程/活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可多选)
课业负担重,没有时间和精力
培养方案中缺乏相关课程要求/推荐
不了解学校有哪些相关资源
现有课程内容或形式吸引力不足
觉得与本专业关联不大
缺乏实践机会,感觉学了用处不大
担心增加额外学习压力影响主专业成绩
其他
38. 您对学校在本科阶段加强“双碳”人才培养,还有哪些具体的建议或期望?(如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实践活动、资源支持等)
39. 您对"碳达峰碳中和"(双碳)概念的了解程度是:
非常了解
比较了解
一般
听说过但不了解
完全不了解
40. 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双碳相关知识?(可多选)
学校课程
微专业/辅修专业
学术讲座/研讨会
导师指导
科研项目
学术文献
新闻媒体(电视、报纸、网站等)
社交网络(微信公众号、微博、知乎、B站等)
其他
41. 您所在专业是否开设了与双碳相关的课程?
是,有专门的双碳课程
是,部分课程中包含双碳内容
否,完全没有涉及
不清楚
42. 您是否选修过学校开设的双碳相关课程或微专业?
是,选修过专门的双碳课程
是,参加过双碳微专业
否,但了解相关课程信息
否,完全不了解相关课程
43. 您认为当前专业课程中双碳内容的融入程度如何?
非常充分,与专业紧密结合
比较充分,有一定涉及
一般,少量涉及
很少,几乎不涉及
完全没有
44. 您在科研中是否涉及双碳相关领域?
是,研究方向直接相关
是,部分内容涉及
否,但计划纳入
否,无相关计划
45. 导师对您的指导是否涉及双碳相关思路?
频繁指导
偶尔提及
未主动引导
46. 您是否希望参与跨学科双碳研究?
非常希望
希望
一般
不希望
47. 您对双碳技术产业化/政策落地的了解程度:
非常了解
比较了解
一般
不太了解
完全不了解
48. 您是否发表过双碳相关论文/专利?
是(第一作者)
是(参与作者)
否,但有计划
否,无计划
49. 您期望通过哪些方式提升双碳实践能力?(可多选)
科研项目
企业实习
竞赛
实验室平台
其他(请注明)
50. 您认为研究生阶段双碳能力对未来就业的重要性:
至关重要
重要
一般
不重要
51. 您希望学校提供哪些双碳就业支持?(可多选)
行业导师
实习机会
资格认证
其他(请注明)
52. 您认为双碳人才培养中哪些方面需要加强?(可多选)
课程体系建设
师资力量培养
实践教学环节
学科交叉融合
与行业需求对接
其他(请注明)
53. 您希望学校在双碳人才培养中提供哪些资源支持?(可多选)
专业课程资源
实验室设备资源
图书馆资料资源
在线学习资源
其他(请注明)
54. 您认为双碳人才培养中哪些能力最为关键?(可多选)
双碳政策理解能力
碳核算与评估能力
低碳技术创新能力
跨学科整合能力
双碳项目管理能力
可持续发展思维
其他(请注明)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