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丰县乡村旅游发展问卷调查
1. 您
的身份是?
居民
旅游者
乡村领导
2.
您的年龄段是?
18岁以下
18-34岁
35-50岁
50岁以上
3.
制约清丰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原因体现在哪些方面?
人口外流态势严峻,高端专业人才匮乏
文化资源转化效能弱,市场化脱节明显
传统业态需升级,产业创新缺动力
基础设施有欠缺,服务能力待补齐
4.
您认为清丰县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的主要原因是
?
本地旅游产业薄弱,缺乏对口就业岗位
乡村旅游收入不稳定,薪资低于外出务工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
未参与旅游开发决策,缺乏归属感
5.
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中,您认为最紧缺的专业人才类型是?
专业运营管理人才
文化创意设计人才
市场营销推广人才
农业技术融合人才
6.
为吸引高端人才返乡,您认为最有效的政策方向是?
完善教育和医疗配套
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提供创业补贴与低息贷款
改善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
7.
当前人才困境对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制约体现在?
项目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
服务品质低下,游客体验差
资源开发粗放,可持续性不足
品牌影响力弱,市场竞争力低
8.
您认为清丰县当前乡村旅游产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业态单一,依赖传统观光模式
缺乏特色IP,同质化竞争严重
创新项目(如民宿、文创)规模不足
未能有效融合农业与科技
9.
“蘑菇点灯”等IP需进一步创新的方向是?
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如蘑菇主题乐园)
延伸产业链(如菌菇深加工产品)
加强数字化营销推广
与红色旅游、孝道文化联动
10.
清丰县非遗产品(如麦秆画、面塑)市场接受度低的主要原因是?
产品设计脱离现代审美
缺乏品牌化和规模化生产
销售渠道单一
宣传推广不足
11.
提升乡村文化体验沉浸感,最应优先投入的方向是
开发实景演艺/互动剧场(如孝道故事实景演出)
建设数字化体验馆(如VR红色历史)
打造主题化生活场景(如蘑菇农庄民宿)
深化手作工坊参与度(如麦秆画DIY)
12.
提升游客在文化景区二次消费的有效方式是?
增加互动体验项目(如手作工坊)
开发特色餐饮和康养服务
推出文创产品限时折扣
延长夜间文旅活动
13.
游客高峰期暴露的最突出基础设施短板是?
交通拥堵与停车位不足
厕所、休息区等公共服务设施短缺
网络信号覆盖差
导览标识系统不完善
14.
当前旅游服务的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
高峰期排队时间过长
服务人员专业性不足
数字化服务(如线上购票)缺失
应急管理能力欠缺
15.
智慧化建设对清丰县文旅最迫切的功能是?
客流量实时监测与预警
线上预约与智能导览
消费数据分析优化服务
整合资源实现“一部手机游清丰”
16.
针对“蘑菇点灯”等热门项目,长期改善服务的方向是?
扩建停车场和路网
增加分时段预约限流
培训专业化服务团队
开发分流景点缓解压力
17.
您认为乡村文化对清丰县旅游的核心价值在于?
增强旅游独特性,避免同质化竞争
提升游客体验深度和情感共鸣
带动村民参与并共享收益
塑造长期品牌影响力
18.
清丰县需强化哪类文化符号来增强旅游记忆点?
蘑菇IP的视觉符号(吉祥物、艺术装置)
红色文化精神标语与场景复刻
孝道文化的生活化表达(如家庭礼仪体验)
非遗技艺的现代应用(麦秆画时尚饰品)
19.
如何通过文化提升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
建立村民分红机制,共享文旅收益
培养“新农人”成为文化传承者
开发低碳文化体验项目(如手工替代量产)
推动文化品牌走出去,吸引长期投资
20.
在利用乡村文化发展旅游的过程中,您认为哪一方面对于其可持续发展最为关键?
确保文化资源得到真实保护和传承,避免过度商业化
鼓励居民深度参与文化展示、解说和体验活动
利用数字化等手段创新性展示和传播文化
让当地居民在文旅发展中获得经济收益
21.
您是否愿意返乡参与文旅产业(如蘑菇种植加工、民宿经营)?
愿意,已有具体计划
愿意,但需政策/资金支持
观望,取决于收入稳定性
不愿意,更倾向外出务工
22.
您是否愿意主动向游客传播本地文化(如讲述历史故事、演示非遗手艺)?
非常愿意,是村民的责任
愿意,但需要培训支持
看情况,与收入挂钩才考虑
不愿意
23.
您认为本地发展文旅对村民最直接的益处是?
增加农产品销路
提供就近就业岗位
改善道路/网络等设施
提升文化自豪感
24.
非遗文化(如麦秆画)与旅游融合的关键突破口是?
开发高颜值实用型文创伴手礼
策划非遗主题研学体验课程
建立“非遗工坊+直播电商”产销体系
与景区联名打造文化打卡点
25.
当前文旅发展最需优先改善什么?
技能培训(如民宿管理、非遗手艺)
合作社分红机制
游客干扰村民生活问题
村容村貌整治
26.
文化认同感是否会影响您选择乡村旅游目的地?
会优先选择文化特色鲜明的乡村
是参考因素之一,但非决定性
更关注设施和服务,文化不重要
完全不在意文化属性
27.
您对清丰县文化体验项目(
如“蘑菇点灯”、红色景点、孝道文化、非遗展示等
)的满意度如何?
新颖有趣,愿意二次体验
形式尚可,但内容深度不足
互动性弱,缺乏记忆点
未参与此类项目
28.
哪
您对清丰县特色文化产品(如“蘑菇点灯”IP周边、红色主题盲盒、麦秆画、孝道文化衍生品等)的购买意愿如何?
非常有兴趣购买,认为有特色和纪念意义
可能会购买,取决于产品设计、价格和实用性
兴趣不大,感觉同质化或缺乏吸引力
完全没兴趣购买
29.
您是否愿意主动向他人推荐清丰的文化旅游?若愿意,主要基于什么理由?
愿意,文化特色鲜明且体验独特
愿意,性价比高且适合家庭/研学
可能,但需更多创新项目支撑
不愿意,缺乏记忆点和传播吸引力
30.
您认为限制您在清丰县文化景区消费的最主要因素是?
体验项目单一,缺乏深度和互动性(如仅有静态参观)
特色文创产品吸引力不足或购买不便
交通、停车等基础设施不便或拥挤
服务质量和效率有待提高
31.
您认为本乡镇/村在发展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协同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
人才匮乏,尤其缺乏懂经营、懂文旅的复合型人才
资金短缺,项目启动和持续运营困难
特色IP打造和持续创新能力不足,易同质化
文化资源整合不够,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
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跟不上发展需求
32.
如何
避
免同质化竞争?
深化“蘑菇+红色文化”特色联动
开发四季主题农事体验
构建数字化营销矩阵
联合周边县区差异化分工
33.
如何通过文化赋能提升乡村旅游的“差异化竞争力”
“文化+科技”融合(如元宇宙孝道文化馆)
“文化+产业”延伸(菌菇宴研发、红色文创盲盒)
“文化+生态”共生(古村落保护性开发)
“文化+节庆”活化(四季主题文化嘉年华)
34.
如何有效实现“以文塑旅”(用文化提升旅游品质)?
文化资源IP化运营(如“孝道清丰”品牌)
将文化元素植入服务全流程(如孝膳餐厅)
培育文化解说员队伍
建立文旅融合创新实验室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