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预防压力性损伤护理质量查检表

1. 科室
2. 日期
3. 质控员
4. 床号
5. 姓名
6.
1.患者入院后2小时内完成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应当班完成记录
7.
2.评估工具选择适宜
8.
3.按风险程度及病情变化对患者进行动态评估,频次符合要求并记录
9.
4.风险评估分值与患者实际情况相符
10.
5.根据评估风险等级,制定相关的护理措施并落实
11.
6.压力性损伤风险患者有警示标识
12.
7.保持皮肤清洁与适当的湿润
13.
8.保持患者衣裤、床单清洁干燥
14.
9.失禁患者皮肤清洁,尿液/粪便收集器或高吸收型护理用品选择适宜,可使用适合的预防性敷料进行皮肤保护
15.
10.清洁皮肤时,宜使用温和的清洁剂,避免用力擦洗或摩擦
16.
11.不能自主变换体位的病人或已发生压力性损伤的病人应根据病情及护理计划进行体位变换(至少每2小时翻身1次),记录规范
17.
12.对于病情非常不稳定无法实施体位变换的重症患者,尝试频繁、小范围体位调整,并以此作为体位变换的补充措施
18.
13.在安置体位时,宜取30°侧卧位与平卧位交替进行;半坐卧位时,以30~60°为宜,不宜超过90 °
19.
14.俯卧位通气患者,可适当抬高床头、交替抬起受压部分,同时可在面部和其他身体受压部位使用减压工具
20.
15.实施早期活动计划,在可耐受的范围内增加患者的活动和移动能力
21.
16.高风险患者减压工具选择和使用正确
22.
17.持续受压部位可选择并正确使用预防性敷料、减压工具
23.
18.更换泡沫床垫、充气床垫等支撑面前应进行充分评估,避免出现支撑面“触底”现象
24.
19.器械类型、材质、型号选择适宜
25.
20.器械佩戴和固定正确,松紧适宜
26.
21.使用器械前,可用预防性敷料或衬垫进行保护
27.
22.可移动的器械至少每班评估一次,根据器械接触处及周围皮肤或粘膜的颜色、肿胀程度等确定移动器械的时机及频次
28.
23.避免各类导管、仪器连线、电极片、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探头等置于身下,导致局部皮肤持续受压
29.
24.若病情允许,尽早移除器械
30.
25.如局部或全身水肿应增加评估频次
31.
26.若预防性敷料破损、移位、松动或过湿,则予更换
32.
27.压力性损伤高风险患者关注患者体重、进食量/营养液入量、白蛋白等指标变化
33.
28.正确执行营养支持医嘱
34.
29.每班交接压力性损伤风险等级和护理措施落实情况,确保护理措施有效落实
35.
30.每班床边交接时,有风险的患者重点查看持续受压部位皮肤状况
36.
31.患者和/或照护者知晓压力性损伤的风险因素及风险程度
37.

32.患者和/或照护者知晓压力性损伤重点预防措施(翻身、减压、防潮湿、补充营养等)
38.
33.正确书写压力性损伤护理记录,无漏项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