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与情绪管理

1. 你的本科院校层次(民办本科/二本/一本/211/985)
与专业?
2. 是否跨专业考研?
3. 为什么选择跨考 / 坚持本专业?
4. 备考时长多久?
5. 是否属于 “二战” 或 “多战” 考生?
6. 选择再战的核心原因是?
7. 是否在职备考?
8. 如何平衡工作与复习?放弃工作全职备考的顾虑有哪些?
9. 你在备考中投入了哪些具体成本?(经济)
10. 你在备考中投入了哪些具体成本?(时间)
11. 你在备考中投入了哪些具体成本?(精力)
12. 你在备考中投入了哪些具体成本?(心理)
13. 这些成本是否让你产生过 “性价比” 怀疑?例如:“花这么多时间金钱,万一考不上怎么办?” 
14.

这种怀疑对情绪有何影响?

15. 如果家庭或亲友为你的考研提供了经济支持,是否会感到 “必须考上” 的压力?
16. 这种压力如何体现?
17.

当前备考中,你面临的最大压力来自哪些方面?(按压力程度排序,可多选)

18. 压力最强烈时,会出现哪些具体情绪或身体反应?
19. 能否举例说明某个压力 “峰值时刻”?
20. 你如何看待 “考研压力是必经之路” 这种说法?压力对你而言是动力还是阻碍?
21. 为什么是动力/阻碍?
22.

选择目标专业的核心原因是?(可多选并排序)

23. 目标专业与本科专业差异较大吗?(如文科跨考工科)
24. 备考中是否因 “兴趣与难度冲突” 产生过情绪问题?例如:“知识点太难,怀疑自己根本不适合这个专业?
25. 是否担心 “考上后发现专业与预期不符”?
26.

这种担忧是否影响当前备考状态(如动力下降、患得患失)?

27.

你认为 “专业兴趣” 在考研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如:兴趣能支撑你克服困难,还是兴趣不足会导致备考动力薄弱?)

28. 备考期间,你主要通过哪些方式缓解压力?
29.

这些方式的效果如何?是否有越解压越焦虑的情况(如刷手机后愧疚感加重)?

30. 是否接触过考研群体的 “情绪互助”?例如:加入备考微信群、与研友互相监督、参加线上打卡活动等。
31. 这些互助形式对你的情绪有何影响?简单说一下
32. 如果备考期间出现严重焦虑或抑郁倾向,你是否知道可以求助的渠道(如学校心理中心、考研机构辅导老师、家人朋友)?
33. 是否愿意主动求助?
34. 你认为外部支持(如家人、朋友、机构)在哪些方面可以更好地帮助你管理情绪?
35.

如果用三个关键词描述你的备考情绪,会是什么?为什么选择这三个词?

36.

对未来的考研学生,你最想分享的 “情绪管理经验” 是什么?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