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的标题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有1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问题
2.哲学所研究的一般规律,适用于()
A.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些领域
B.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
C.客观物质世界的一切领域
D.社会的经济和政治领域
3.哲学是()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C.科学的世界观
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4.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
A.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
B.一元论唯心主义与二元论唯心主义
C.经验论唯心主义与为理论唯心主义
D.辩证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唯心主义
5.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根结为()
A.绝对观念
B.客观实在
C.理念世界
D“原初”物质
6.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7.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
A.是否坚持唯心论
B.是否坚持辩证法
C.是否坚持唯物论
D.是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8.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
C.世界是发展的
D.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9、古希腊唯物主义的代表是()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苏格拉底
D、德谟克利特
10、旧唯物主义不能彻底战胜唯心主义的根本原因是()
A、主张物质的决定作用
B、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C、无法驳斥唯心主义狡猾的诡辩
D、不懂得科学的实践观点
11、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
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C、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
A、阶级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科学性
13.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
A、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B、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C、理论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D、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14.现代科技革命的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
A、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当今时代
B、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
C、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
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作了否证
1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运动变化性
B、客观实在性
C、具体性
D、可感知性
16.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17.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这是对运动的()
A、唯心主义理解
B、直观唯物主义理解
C、辩证唯物主义理解
D、庸俗唯物主义理解
18.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C、否认静止的存在
D、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19.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20.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A、手脚分工
B、语言的产生
C、社会的出现
D、劳动
2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表现()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C、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22.列宁关于“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的说法()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正确地指出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C、具有唯意志主义的倾向
D、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23.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A、存在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可知性
24.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A、个人积极性的发挥
B、集体智慧的调动
C、解放思想
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25.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是()
A、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B、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C、哲学物质范畴可以取代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
D、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26.在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的问题上存在着()
A、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
B、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D、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对立
27.时间具有一维性,这是指它的()
A、可变性
B、无限性
C、不可逆性
D、连续性
28.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突出地表现为意识能()
A、创造物质
B、改造客观世界
C、自由地创造规律
D、决定物质的状态
29.物质运动最高级的形式是()
A、化学运动
B、物理运动
C、生物运动
D、社会运动
30.“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31.古诗说“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
A、是客观的
B、是有限的
C、是可知的
D、是相对的
3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质变和量变
B.肯定和否定
C.对立和统一
D.联系和发展
3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
A.是否承认事物的普遍联系
B.是否承认事物的永恒发展
C.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D.是否承认事物发展是以客观规律为依据的
34.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导致其身边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引起四周其他系统的相应变化,可能两周后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蝴蝶效应”表明()。
A.事物的联系具有必然性
B.事物的联系具有直接性
C.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D.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35.“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一观点是()。
A.机械决定论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唯物辩证法观点
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36.规律是()。
A.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B.事物运动发展中的外在的、偶然的、间接的联系
C.事物运动发展中的直接的、表面的、可能性联系
D.事物运动发展中的人为的、形式的、非本质联系
37.规律的根本特点是()。
A.可知性
B.客观性
C.偶然性
D.随机性
38.“拔苗助长”的事例是()。
A.重视可能性的表现
B.忽视可能性的表现
C.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
D.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39.发展的实质是()。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C.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40.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
A.力量是否强大
B.形式是否新颖
C.是否符合规律
D.出现时间先后
41.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在于()。
A.新事物一出现就是强大的,完善的
B.新事物的成长是一帆风顺的
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自然的
D.新事物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42.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提示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的规律是()。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本质决定现象规律
43.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绝对性和相对性
C.同一性和斗争性
D.有限性和无限性
44.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
A.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C.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45.唯物辩证法认为, 矛盾的转化是()。
A.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B.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C.由对立向融合转化
D.由简单向复杂转化
46.事物发展的动力是()。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单独起作用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时起作用
C.矛盾的同一性
D.矛盾的斗争性
47.事物的性质是由()。
A.矛盾的两个方面共同决定的
B.主要矛盾决定的
C.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D.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的
48.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论的错误在于()。
A.否认了事物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联系
B.否认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
C.否认了事物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
D.否认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4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根据是()。
A.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B.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C.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50.在现实工作和学习中,有的人不敢正视和揭露矛盾,而是回避和掩盖矛盾,这些表现实际上是()。
A.否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B.否认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否认意识具有能动性
D.否认矛盾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51.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的是()。
A.矛盾分析法
B.逻辑推理方法
C.观察实验方法
D.归纳演绎方法
52.计算机网络给我们提供大量有益的信息,也带来许多毫无价值的信息,甚至传播一些有悖于生活道德规范的东西。这启示我们()。
A.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B.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C.要重视事物量的积累
D.要解决矛盾就要认识矛盾的不同特点
53.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在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循的基本方法指的是()。
A.矛盾分析法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辩证法
54.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指()。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5.某些江湖“神医”声称可以用一种药包治百病,这违背了()。
A.意识具有能动作用的原则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则
D.对立统—的原则
5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量变质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对立统—规律
57.区分事物发展过程的量变和质变的标志是()。
A.事物发展变化是否迅速
B.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C.事物发展是否超过“度”的范围
D.事物发展是否显著
58.《荀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表明()。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C.质变优于量变
D.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
59.事物的质变是指()。
A.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
B.事物在场所方面的变更
C.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D.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60.度是()。
A.事物的质量和数量的界限
B.事物保持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C.事物保持量的稳定性的范围
D.事物发生变化的关节点
61.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
A.抓事物的主要矛盾
B.确定事物的质
C.认识事物的量
D.把握事物的度
62.下列对量变和质变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C.量变的必然结果是质变,有量变就有质变
D.质变是事物新的量变的起点
63.总的量变过程中的局部性部分质变是指()。
A.事物的全局未变,局部发生了变化
B.事物的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C.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D.事物的本质未变,但非本质属性发生了变化
64.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内容与形式相互作用规律
65.任何事物内部都具有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否定方面是指()。
A.事物发展的积极方面
B.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
C.保持事物存在的方面
D.符合事物发展和人的需要的方面
66.辩证否定的含义是指()。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事物发展的环节
C.事物联系的环节
D.扬弃
67.下列对辩证的否定理解不正确的是()。
A.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B.辩证的否定是对旧事物的彻底抛弃
C.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D.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68.辩证法说所的“扬弃”是指()。
A.克服和抛弃
B.纯粹的否定
C.既克服又保留
D.纯粹的肯定
69.把辩证否定的观点用于向外国学习的问题上,应该坚持()。
A.肯定中有否定
B.肯定一切
C.否定一切
D.赞成和反对的统一
70.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71.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规律是()。
A.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每小题有两个及以上答案,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是因为它()
A、结束了“科学之科学”的哲学时代
B、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C、建立了绝对真理的理论体系
D、使哲学发展到了顶峰
E、建立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
2.当今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主要影响有()
A、证实、充实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B、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当今时代
C、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D、否认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E、马克思主义哲学未发生任何变化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
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C、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
D、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E、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4.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唯心主义的态度应该是()
A、揭露其错误的本质
B、揭示其产生的根源
C、全盘抛弃
D、批判的吸取其合理的因素
E、与其融为一体
5.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静止是指()
A、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B、绝对不动
C、排斥运动
D、事物处于量变状态
E、事物在特定参考系中未发生位置变动
6.把感觉经验当成第一性的东西,实质上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先验论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E、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7.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D、运动不一定是物质的运动
E、物质不一定都在运动
8.社会的物质性体现在()
A、劳动实践是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B、在社会中不存在精神的现象和活动
C、物质资料的产生是社会历史的前提
D、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E、社会生活中不存在物质关系以外的其他关系
9.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
A、反映客观世界
B、创造物质世界
C、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D、创造理论体系
E、为自然界创造秩序
10.意识的本质是()
A、人脑的分泌物
B、人脑的机能
C、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D、观念的系统
E、人与生俱来的特性
11.下列活动属于人所独具的意识活动的有()
A、三思而后行
B、饥不择食
C、眉头一皱计上心头
D、趋利避害的本能
E、预见未来
12.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B、客观规律不能违背,所以限制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C、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D、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E、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可以忽视客观规律
13.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B、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C、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
D、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E、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4.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下列选项中属于物质的有()
A、山脉河流
B、社会生产关系
C、引力场
D、城市建设规划
E、党的方针政策
15.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运动含义的有()
A、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
C、运动就是物质位置的移动
D、运动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E、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6.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A、思维与存在何者是第一性
B、思维能否掌握理论
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
D、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
E、物质世界是否普遍联系
17.联系是()。
A、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B、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C、事物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
D、相互区别的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
18.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如下特点()。
A.客观性
B.普遍性
C.多样性
D.条件性
19.联系的普遍性的含义是指()。
A.任何一个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B.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
C.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任何一个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纽结
20.新事物是()。
A.在时间上最新出现的事物
B.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事物
C.具有强大生命力和
D.为大多数人拥护的事物
21.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
A.就是对立统一
B.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C.就是相反相成
D.是指客观存在的矛盾
22.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A.保持事物相对稳定,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前提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C.规定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D.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2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A.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B.没有矛盾的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贯通
C.没有矛盾的同一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斗争和排斥
D.斗争性是相对的,同一性是绝对的
24.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C.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够达到统一
25.由于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条件的复杂性,矛盾的解决形式主要有()。
A、矛盾双方同归于尽
B、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C、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
D、矛盾双方长期共存
2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表现在()。
A、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相互联结
B、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C、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矛盾的普遍性之中
D、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2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是()。
A.矛盾问题的精髓
B.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各国实践相结合的哲学依据
C.正确地解决各种难题的关键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
28.下列工作方法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是()。
A.抓典型
B.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C.欲擒故纵
D.先试点后推广
29.下列属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的是()。
A.因地制宜
B.有的放矢
C.因时制宜
D.因材施教
30.量变引起质变的基本形式有()。
A.数量上的增减引起的质变
B.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结构、排列上的变化引起的质变
C.爆发式飞跃 D.非爆发式飞跃
31.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观点有()。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32.下列各项属于质量互变的复杂性的有()。
A.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
B.量变和质变形式的多样性
C.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
D.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33.庸俗进化论的错误在于()。
A.只承认量变而否认质变
B.否认事物之间质的差别
C.只承认质变而否认量变
D.对生物进化作了庸俗的歪曲理解
34.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它们的关系是()。
A.肯定中包含否定,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
B.肯定是保持事物存在的方面
C.否定中包含肯定,在一定意义上否定就是肯定
D.否定是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
35.割裂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就会导致()。
A.激变论
B.庸俗进化论
C.直线论
D.循环论
36.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
A.事物自我完善的过程
B.直线前进过程和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C.量变质变相统一的过程
D.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
37.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方法,要求我们在实践中特别不断增强()
A.辩证思维能力
B.历史思维能力
C.战略思维能力
D.底线思维能力
E.创新思维能力
38.战略思维能力强调思维的()
A.结构性
B.整体性
C.全局性
D.长期性
8.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完全受物质制约、影响和作用”。
对
错
9.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对
错
10.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
对
错
1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经达到数百万种。这说明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对
错
12.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人的实践活动。
对
错
13.人的思想、动机和目的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它们是否被全体人民所接受。
对
错
14.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界。
对
错
15.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对
错
1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综合。
对
错
17.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相加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对
错
18.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中叶创立的学说,今天早已过时。
对
错
19.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
对
错
20.世界统一于物质。
对
错
21.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对
错
22.一切具体的事物和现象都是有条件的。
对
错
23.新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
对
错
24.矛盾的斗争性的绝对的,因此它不需要任何条件。
对
错
25.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所以,人为地制造矛盾可以推动事物的发展。
对
错
26.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对
错
27.两点论和重点论是对立的,讲两点就不能讲重点,讲重点就是侧重讲某一方面。
对
错
2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对
错
29.事物是质和量的对立统一。
对
错
30.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对
错
31.只要有量变就会有质变。
对
错
32.量变的积累必然推动事物的发展。
对
错
33.事物的任何变化都是根本性质的变化。
对
错
34.辩证的否定就是对旧事物的彻底抛弃。
对
错
35.扬弃就是抛弃。
对
错
36.矛盾分析法的核心要求是善于分析矛盾的普遍性。
对
错
37.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
对
错
38.归纳与演绎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
对
错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