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kuāng héng)。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主人对这件事感到非常奇怪, 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把主人的书都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资助给他读。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 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节选自《西京杂记》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兔儿爷传奇文化厅
“免儿爷”的样子很独特。它长着兔头人身,手持捣药杵,身着金盔甲,背后一杆大旗,像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
“兔儿爷”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有一年人间闹瘟疫,嫦娥派玉兔到人间解救百姓。玉免装扮成式士,挨家挨户去送药,百姓得救了。北京城的百姓就把玉免当作吉祥的象征,尊称玉免为爷。从此以后便形成了每年八月十五供奉“免儿爷”的习俗。
——节选《非遗知多少丨泥彩塑“兔儿爷”》 (搜狐,2024)
【材料二】古建筑风韵展示厅
【材料三】四大发明智慧汇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