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二单元第5课第6课高考真题练习
2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100分。
您的姓名:
您的班级:
202613
202614
202615
202616
202617
202618
202714
202715
202716
202717
202814
202815
202816
202817
202818
1.(2024年全国新课标卷·26)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通过“禅让”实现: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权。“禅让”反复出现()
A.保障了政治和平稳定
B.放弃了血缘世袭传统
C.维护了特权阶层利益
D.巩固了儒学忠孝伦理
2.(2024年福建·2)魏晋时期,地方撰写的有关名士和豪强的人物传记,是州郡长官了解地方社会的重要信息来源,也是中正评定士人资品的主要依据之—。这反映了该时期()
A.士人社会地位提高
B.历史书写对象的转移
C.地方豪强势力的上升
D.国家治理机制的调适
3.(2024年河北·3)南北朝之前,“川”字只有“水道、河流”之意,而《魏书》所载牛川、宁川、敕勒川等地名中的“川”,则是鲜卑语“荒野、荒滩草原”的意思。于是,“川”字有了新的义项,并沿用至今。这主要反映出,民族交融()
A.缩小了南北差距
B.奠定了统一基础
C.丰富了文化内涵
D.拓展了文学题材
4.(2022年海南·3)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
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
B.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C.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
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
5.(2024年湖南·3)表1为史籍所载东汉至南朝时期官府掌握的湖南地区户口数和人口数。
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大规模的瘟疫流行
B.战乱异常频繁
C.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D.官府组织移民
6.(2023年辽宁·3)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收录两汉及以前画家16人;收录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128人,其中包括顾恺之、张僧繇等杰出画家。这一变化发生的原因有()①纸张的普遍使用 ②门阀士族的推动 ③北人的大量南迁 ④儒家思想的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2023年广东·3)表1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
上表的变化反映了()
A.江南士族擅权日甚
B.豪强势力的膨胀
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
D.专制皇权的弱化
8.(2022年北京·2)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
这一地区位于右侧示意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9.(2024年贵州·3)如表为我国某时期北方部分政权主要官员的族属状况。
这可用于说明()
A.各政权之间经济差距逐渐缩小
B.十六国时期官员构成利于民族交融
C.内迁民族高度认同中原文化
D.五代十国时期的官员群体胡汉杂糅
10.(2024年江西·3)后凉、北凉时期,自西域传入的龟兹乐与“胡、戎”音乐相结合形成了西凉乐,当时号称秦汉伎。北魏平定河西之后,认为秦汉伎的乐器“并出自西域”“悉与书史不同”,又将秦汉伎改称为西凉乐。这反映了北魏的()
A.地域认同
B.民族政策
C.艺术审美
D.华夏观念
11.(2024年甘肃·3)北魏孝文帝留心刑法,多次下诏改定刑律,其中太和元年诏令提到“参详旧典,务从宽仁”“民由化穆,非严刑所制”“齐之以法,示之以礼”。从上述诏令可知,孝文帝修定律法()
A.深受儒家影响
B.借鉴南朝经验
C.沿袭鲜卑传统
D.意在托古改制
12.(2024年广东·2)表1 《魏书》中关于皇帝赏赐的部分记载。
上表反映了()
A.北方游牧经济的衰落
B.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C.鲜卑民族习俗的延续
D.俸禄制改革不彻底
13.(2023年湖南·3)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
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
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
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
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
14.(2024年海南·3)隋末起义的领导者成分复杂,大致可分为乡民、贵胄大族、豪族官吏三类,起自民间者不占优势。起义从当初逃兵役、反暴政的行为演变为推翻隋朝的政治斗争。《唐会要》记“创业君臣,俱是贵族”。这说明()
A.隋唐的选官制度发生了重要的转变
B.唐初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斗争激烈
C.隋唐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了新阶段
D.唐初统治仍以士族地主为政治基础
15.(2023年山东·3)下图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
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是为了()
A.减少制度变革阻力
B.拓宽财政收入来源
C.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
D.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
16.(2024年湖南·4)敦煌文书多见唐中叶以后的雇工契,如唐宣宗大中八年(854)某人雇长工,契约中写明工期和酬劳,规定受雇者必须认真劳作,不得旷工,“若先悔者,罚青麦十驮”。由此可推知当时()
A.雇工经营成为主要经营方式
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减弱
C.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D.商品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17.(2023年江苏·3)唐《杂令》规定,公私借贷可自行签订契约,官府不干涉,但利息总量不得超过本金一倍。唐敬宗发布敕文,对“出利过本两倍”的私债,官府不负责追讨超过法定利率的债务,由此可知()
A.暂时放松重农抑商的政策
B.禁止民间的资本性借贷活动
C.保障借贷主体的适当权益
D.通过法律手段调整人身关系
18.(2023年1月浙江·3)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之后,诸多朝代在这一区域设置机构或派驻官员,加强管辖。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A.①护乌桓校尉 ②单于都护府 ③伊犁将军
B.①安西都护府 ②北庭都元帅府 ③伊犁将军
C.①护乌桓校尉 ②北庭都元帅府 ③西宁办事大臣
D.①安西都护府 ②单于都护府 ③西宁办事大臣
19.(2023年福建·3)吐鲁番出土的一批质库帐历,记录了唐代长安普通居民的质典活动:他们为了借钱,抵押旧衣衫、铜镜等日常物品,并在赎回时支付本息。这批帐历可用来说明当时长安()
A.对外联系频繁
B.商品经济活跃
C.汇兑业务发达
D.阶层分化严重
20.(2023年河北·3)吐鲁番交河故城粟特人(中亚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康氏家族墓地,出土了唐龙朔二年(662)康延愿墓志。志文载其家世曰:“其先出自中华,迁播届于交河之郡也。”这可用于证明()
A.人口流动促进了边疆开发
B.世族郡望观念影响广泛
C.华夏文化认同观念的演进
D.各族同源共祖观念流行
21.(2023年全国新课标·27)表1
表1关于唐人李元谅身世的三则史料中()
A.《旧唐书》的记载相对客观
B.所有的信息皆可互相证实
C.墓志采用了《旧唐书》记载
D.出现较早的史料最为真实
22.(2023年北京·3)“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是对唐代两个重要时期的赞誉。一般认为,“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开元盛世”更强调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以下诗文能够直接反映“贞观之治”特点的是()①“君臣相得”“乐闻直谏” ②“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③“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 ④“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3.(2023年湖北·3)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
A.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
B.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
C.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
D.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24.(2024年贵州·4)唐代中后期,统治者面临“方镇之兵盛”“强臣悍将兵布天下”的现实问题。此后,历代统治者为避免出现该问题,可能遵循的原则是()
A.右武抑文,姑息藩镇
B.山川形便,因俗而治
C.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D.画野分州,任土作贡
25.(2024年重庆·3)唐朝为边疆防御设节度使,每个节度使领属数万军队,兵将形成长期而密切的关系。节度使的设置缓解了边疆外族势力对朝廷的压力,然而天宝年间发生了安史之乱。这说明节度使()
A.制度具有重大的缺陷
B.由蕃将充任是严重失误
C.没有边地军队调兵权
D.打破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