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问卷
亲爱的同学:
您好!本问卷旨在了解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问卷采用匿名方式,数据仅用于学术研究,请您根据实际情况填写。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一、基本信息
1.性别:
男
女
2.年级: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研究生
3.专业方向:
体育教育
运动训练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运动人体科学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其他(请填写)
4.专项(请填写):
5.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次数:
0 次
1 次
2 次
3 次及以上
6.最近一次参与的社会实践类型(可多选):
体育教学支教(如乡村体育课、课后体育辅导)
社区体育服务(如全民健身指导、赛事组织)
体育赛事实习(如裁判辅助、赛事运营)
体育科研调研(如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运动习惯研究)
体育公益活动(如残障人士体育帮扶、体育物资捐赠)
政策宣讲
科技支农
环保生态
其他(请填写)
二、全员育人维度
1.您参与的社会实践是否有学校或学院统一组织?
是(学校全程统筹)
部分参与(如提供资源但不直接组织)
否(完全自主参与)
2.实践过程中,是否有专业教师提供指导?
是(定期沟通、针对性指导)
偶尔指导(仅初期或遇到问题时)
否(无教师参与)
3.实践过程中,是否有辅导员、团委老师及其他管理人员提供指导?
是(定期沟通、针对性指导)
偶尔指导(仅初期或遇到问题时)
否(无教师参与)
4.指导教师的帮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可多选)?
实践方案设计
专业技能指导(如教学方法、训练技巧)
问题解决建议
安全保障提醒
无实质帮助
5.实践活动是否有社会机构(如体育协会、社区、企业)参与合作?
是(提供场地、资源或联合开展)
否
6.与同学或团队成员的协作情况如何?
分工明确、高效配合
有协作但存在沟通问题
缺乏协作、各自为战
7.您认为哪些主体对实践效果的影响最大?(可排序,1 为最大)
学校组织
专业教师
辅导员及管理人员
社会机构
团队成员
自身努力
二、全过程育人维度
(一)实践前期准备
1.实践前是否接受过系统培训?
是(如专业技能、安全规范、沟通技巧等)
仅简单说明注意事项
否
2.您是否主动提前了解实践对象的需求(如支教地区学生的体育基础、社区居民的健身需求)?
是(详细调研)
简单了解
否(未关注)
3.实践前是否明确个人目标(如提升教学能力、积累调研经验)?
是(目标清晰)
有模糊目标
否(随大流参与)
(二)实践过程开展
4.实践期间,您平均每天投入的时间约为?
3 小时以内
3-6 小时
6-9 小时
9 小时以上
5.实践内容与体育专业知识的结合度如何?
高度结合(能直接运用专业技能)
部分结合(需调整后运用)
几乎不结合(与专业无关)
6.实践中是否遇到过困难?若有,主要是(可多选):
专业技能不足(如无法应对教学对象需求)
沟通协调问题(如与实践单位、服务对象沟通不畅)
资源不足(如器材短缺、场地有限)
安全或突发状况
无明显困难
7.遇到困难时,您的解决方式是?
主动向指导教师或团队求助
自行查阅资料解决
放弃或回避问题
(三)实践后总结
8.实践结束后,是否有总结反思环节(如提交报告、参与分享会)?
是(有严格要求和反馈)
是(仅形式化完成)
否
9.实践后,学校或指导教师是否对您的表现进行评价或反馈?
是(详细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是(仅简单肯定或否定)
否
四、全方位育人维度
(一)专业能力提升
1.实践后,您认为自己的专业技能(如教学、训练、赛事组织)有何变化?
显著提升
有所提升
无明显变化
下降
2.实践对您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如何?
帮助很大
有一定帮助
帮助较小
无帮助
3您在以下哪些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可多选)?
体育教学设计与实施
运动项目指导(如体能训练、专项技术)
体育活动策划与组织
体育调研与数据分析
无明显锻炼
(二)思想品质与价值观塑造
4.实践后,您对 “体育服务社会” 的理解是否加深?
显著加深
有所加深
无变化
未关注
5.实践过程中,您是否体会到责任感、团队合作等品质的重要性?
深刻体会到
有所体会
未体会到
6.实践是否增强了您对基层体育需求(如乡村、社区)的关注?
是(愿意未来参与相关工作)
是(仅增加了解)
否
(三)社会适应与综合素养
7.实践后,您与不同群体(如儿童、老年人、残障人士)沟通的能力是否提升?
显著提升
有所提升
无变化
下降
8.实践中,您应对突发状况(如天气变化、人员冲突)的能力是否增强?
显著增强
有所增强
无变化
未遇到突发状况
9.实践对您规划未来职业方向(如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否有帮助?
帮助很大(明确了方向)
有一定帮助(提供了参考)
无帮助
五、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1.您认为当前体育专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可多选)?
与专业结合不紧密,形式化严重
指导教师参与不足,缺乏针对性指导
实践资源有限(如资金、场地、合作单位)
实践前培训不足,准备不充分
实践后评价反馈机制不完善
对学生的激励机制不足(如学分、评优关联度低)
其他(请填写)
2.为提升实践实效性,您认为应从哪些方面改进(可多选)?
加强专业教师全程指导,结合专业设计实践内容
增加与社会体育机构的合作,提供更多真实场景
完善实践前培训(如增设教学模拟、应急处理课程)
建立更科学的评价体系(如结合实践成果、服务对象反馈)
提高实践与学分、就业的关联度,增强学生参与动力
其他(请填写)
3.您对未来参与体育专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期望是?(开放性问题)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