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问卷【复制】
一、关爱服务资源整合现状
您孩子的年龄是?
6岁以下
6-12岁
12-18岁
18岁以上
您与孩子的关系是?
孩子本人
孩子家长
学校教师
社区工作人员
社会组织志愿者
其他(请填写)
您了解的孩子们获得的关爱服务资源(如政府项目、社会组织活动等)主要来自哪些主体?
政府部门(如民政、教育)
学校
社区组织
公益机构/志愿者
企业捐赠
其他(请填写)
您认为不同主体提供的关爱服务资源(如政府资金与社会组织人力)是否形成有效互补?
完全互补
较互补
一般
较少互补
完全不互补
您认为当前关爱服务资源是否覆盖了孩子的主要需求(如学习、心理、生活等)?
完全覆盖
大部分覆盖
部分覆盖
较少覆盖
完全未覆盖
二、主体协同机制现状
您在日常中了解到政府、学校、社区、社会组织等不同主体为孩子提供关爱服务的沟通频率为多少?(比如安全教育、心理辅导)
每周至少1次
每月2-3次
每月1次
每季度1次
几乎不沟通
您觉得在现如今政府、学校、社区、社会组织等不同主体在提供关爱服务中,如果使用互嵌协作式开展的效率将会如何?
非常高效
较高效率
一般效率
较低效率
非常低效
您觉得政府、学校、社区、社会组织等不同主体之间在关爱服务中是否存在信息共享不畅的问题?(如孩子情况互通)
非常高效
较高效率
一般效率
较低效率
非常低效
您认为目前政府、学校、社区、社会组织等不同主体在合作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互相不沟通
职责不明确
服务重复或空白
缺乏专人协调
其他(请填写)
您认为当前是否需要专门的机制(如跨部门联席会议、信息共享平台)协调各主体开展相关儿童关爱服务?
非常需要
比较需要
一般需要
较少需要
非常不需要
三、服务可持续性与政策保障
您认为当前崇左边境地区儿童关爱服务的资源投入(如资金、人力、物资等)在持续性方面表现如何?
非常可持续
基本可持续
一般
较难持续
完全不可持续
在您看来,当地政府、学校、社区、社会组织等不同主体在儿童关爱服务中的政策衔接与协同配合程度如何?
衔接紧密,协同高效
衔接较紧密,协同配合较好
有一定衔接,但协同性一般
衔接较少,配合不畅
几乎无衔接,各自为政
您认为当前针对崇左边境地区儿童关爱服务的政策,是否充分考虑了当地多民族互嵌的社会结构特点?
充分考虑
较多考虑
部分考虑
较少考虑
完全未考虑
您认为以下哪些政策保障措施对提升儿童关爱服务的可持续性最为重要?
建立稳定的跨部门资金投入机制
出台鼓励多主体(如企业、社会组织)参与的激励政策
制定针对边疆多民族地区的差异化服务标准
完善服务效果评估与反馈机制
加强基层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与队伍建设
从互嵌式社会结构视角出发,您认为当前儿童关爱服务资源整合中,最需要突破的政策或机制障碍是什么?
不同主体间的权责划分不清晰
缺乏针对多民族文化差异的资源配置政策
跨区域(如边境村寨与城镇)资源流动机制不顺畅
政策执行中缺乏对基层实际需求的灵活调整空间
其他(请填写)
四、跨境文化影响与服务适配性
您觉得在当地儿童学习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体现向跨境外国文化学习的内容?
让每个孩子自己独立选择自己的喜好
不在意身份大家一起平等做游戏、搞活动
为跨境家庭提供基本的双语教育
尊重祭祖仪式文化差异
您认为跨境文化互动(如中越习俗差异)是否对当地儿童的价值观产生影响?
正面影响显著
正面影响较多
影响不明显
负面影响较多
负面影响显著
您认为当前关爱服务是否考虑了跨境家庭儿童的特殊需求(如双语沟通、文化适应)?
完全考虑
大部分考虑
部分考虑
较少考虑
完全未考虑
针对当前跨境文化适应的活动(如双语课程、文化交流)的开展,能否适合当地孩子的需要,你觉得应该注重什么?
孩子们是否喜欢跨境文化适应活动的学习内容与环节,是否能更应用优秀
跨国优秀外来文化是否能和中国优秀文化实现有机结合
尊重文化差异
是否对当地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产生"认同感"
您认为现有心理辅导服务是否能缓解儿童的心理问题(如焦虑、孤独)?
完全能缓解
大部分能缓解
部分能缓解
较少能缓解
完全不能缓解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