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应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恐’问题问卷调查

亲爱的同学:您好!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应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恐’现象”的校级研究项目。本问卷旨在了解相关情况,以期为改进学校工作、更好地支持同学们成长提供依据。问卷采用匿名方式填写,所有信息仅用于学术研究,请放心作答。您的真实想法对我们非常重要,大约需要5-8分钟完成。衷心感谢您的支持与参与!
第一部分:基本信息与筛选 (请在最符合您情况的选项上打√)
1. 您的性别: 
2. 您所在的年级: 
3. 您所学的专业大类: 
4. 您被学校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年限是? (这是本研究的关键筛选条件,请如实填写,您的回答将被严格保密)
第二部分:社交感受与行为 (请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和感受选择最符合的选项)
5. 在课堂或小组讨论中主动发言,对我来说是:
6. 参加需要与不太熟悉的同学/老师交流的校园活动(如社团招新、讲座互动、志愿服务等),我通常会:
7. 当需要在公共场合(如图书馆、食堂、路上)与认识但不熟的同学打招呼或简单交谈时,我常常感到:
8. 我担心自己在社交场合表现不好(如说错话、显得笨拙、被他人负面评价)的程度是:
9. 与参与线下集体活动相比,我更喜欢或更适应通过线上(如微信、QQ、线上会议)与人交流。
10.您认为“社恐”(社交焦虑/回避)现象在您周围的困难生同学中普遍程度如何? (单选题)
11.您认为导致困难生同学出现“社恐”的主要原因可能有哪些? (多选题)
第三部分:学校现有支持的体验与看法 (请根据您的经历和感知选择)
12. 您了解或接触过学校/学院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的哪些支持?
13. 您认为学校现有的心理支持服务(如心理咨询中心、讲座)在帮助家困生缓解社交焦虑方面效果如何?
14. 您认为现有的经济资助措施(如助学金、勤工助学)在多大程度上减轻了您因经济原因产生的社交压力或回避行为?
15. 您觉得学校在组织活动时(如团体辅导、社会实践、联谊活动),是否充分考虑了家困生可能的社交顾虑并营造了轻松包容的氛围?
第四部分:积极心理视角的期望与建议 (请根据您的想法和需求选择)
16. 如果学校开设帮助家困生提升社交信心、发掘个人优势(如毅力、责任心、动手能力等)的工作坊或团体辅导,您的参与意愿如何?
17. 您认为学校组织哪些类型的小型、低压力社交活动可能更适合家困生参与?
18. “鼓励家困生记录和分享自己在克服困难(不限于经济)过程中展现的优点或小成就”,您觉得这种做法对提升自信和社交勇气有帮助吗?
19. 您认为辅导员/老师在日常工作中,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能更好地帮助家困生应对社交焦虑?
20. 总体而言,您对学校引入更多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发掘优势、培养积极情绪、建立支持性关系等)的措施来帮助家困生改善社交体验,抱有多大期待?
第五部分:开放性问题
21. 您对学校如何更有效地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克服“社恐”,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还有什么具体的建议、想法或期望?(请自由填写)
结束语:
再次衷心感谢您花费宝贵时间完成这份问卷!您的每一个回答都对我们理解问题、改进工作至关重要。祝您学习进步,生活愉快!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