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外科医源性皮肤损伤相关知识调查问卷
本问卷旨在了解新生儿科医护人员对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认知水平,为优化临床护理规范、降低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提供依据。问卷采用匿名形式,请根据实际知识储备如实作答,感谢您的参与!
1. 您的职业是?
A 医生
B 护士
C 其他
2. 您的工作年限?
A <3年
B 3-5年
C 5-10年
D10年以上
3. 您在工作中是否接受过医源性皮肤损伤相关的培训?
A 是
B 否
4. 您在新生儿护理中是否遇到过医源性皮肤损伤的案例?
A 是
B 否
5.
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定义是
A.新生儿出生时因产道挤压导致的皮肤损伤(如头皮血肿)
B. 因医疗护理操作(如穿刺、固定、消毒)或治疗(如药物外渗、暖箱使用)不当导致的皮肤损伤(非疾病本身)
C. 新生儿感染性皮疹(如脓疱疮)或过敏性皮炎
D. 早产儿生理性皮肤脱屑(如胎脂脱落)
6.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核心特征是:( )
A. 损伤由疾病进展(如败血症)直接导致
B. 损伤与医疗护理行为(非疾病)存在因果关系
C. 损伤仅表现为表皮破损
D. 损伤多发生于足月儿
7.
以下属于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是:( )
A. 气管插管固定胶布粘贴过紧导致的面部压痕
B. 静脉输注高渗液体外渗至皮下引起的皮肤坏死
C. 蓝光治疗时未及时更换体位导致的背部红斑
D. 新生儿湿疹抓挠后的皮肤破损(非医护操作)
8.
目前临床常用的新生儿皮肤损伤分级工具是:( )
A. Braden量表(成人压疮分级)
B. GLOBIAD新生儿皮肤损伤分级(2020版)
C. Norton量表(老年压疮分级)
D. 自定义分级(科室经验)
9.根据GLOBIAD分级标准,新生儿皮肤损伤Ⅰ级(轻度)的表现包括:( )
A. 皮肤完整但发红,按压后不褪色(持续>30秒)
B. 皮肤发红伴皮温升高或疼痛
C. 表皮局部破损(直径<0.5cm)
D. 皮肤发白(压迫后苍白,松开后恢复)
10.新生儿皮肤损伤Ⅱ级(中度)的典型表现是:( )
A. 表皮完全脱落(浅表溃疡),基底红润无坏死
B. 皮下组织暴露(深度>表皮),伴渗液
C. 皮肤发红范围扩大(>5cm),边界不清
D. 局部皮肤变硬(皮革样改变)
11以下哪些情况提示皮肤损伤可能升级(从Ⅰ级进展为Ⅱ级)?( )
A. 红色区域扩大(>原面积2倍)
B. 出现水疱(直径>0.5cm)
C. 皮肤温度降低(与周围正常皮肤温差>2℃)
D. 患儿哭闹时损伤处无明显疼痛反应
12.新生儿皮肤易发生医源性损伤的解剖生理特点是:( )
A. 表皮层薄(仅3-4层细胞,成人7-10层)
B. 表皮与真皮连接疏松(胶原纤维少)
C. 皮下脂肪层薄(保温/缓冲能力弱)
D. 皮肤屏障功能强(皮脂膜厚)
13.
以下哪种外力最易导致新生儿皮肤“剪切力损伤”?( )
A. 快速移动患儿身体(如从平车抱起)
B. 反复擦拭臀部(尿布摩擦)
C. 胶布粘贴过紧(垂直牵拉)
D. 暖箱内温度过高(持续压迫)
14.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Maceration)的常见诱因包括:( )
A. 尿布更换不及时(粪便/尿液持续刺激)
B. 蓝光治疗时汗液未及时清理
C. 气管插管固定处渗液(口水/痰液)
D. 伤口敷料渗液未及时更换
15.新生儿皮肤对消毒剂的耐受性低于成人,主要原因是:( )
A. 皮肤角质层薄,药物易渗透至真皮层
B. 皮肤表面菌群未成熟,消毒剂破坏正常菌群
C. 皮肤血管丰富,药物吸收过快
D. 以上均是
16.药物外渗导致皮肤损伤的主要机制是:( )
A. 高渗药物破坏细胞膜渗透压平衡(如碳酸氢钠)
B. 酸性药物腐蚀表皮(如维生素C)
C. 缩血管药物减少局部血流(如去甲肾上腺素)
D. 以上均是
17.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早期预警信号包括:( )
A. 局部皮肤发红(持续>30秒不褪色)
B. 皮肤温度升高(触摸比周围热)
C. 患儿哭闹时损伤处有退缩反应(提示疼痛)
D. 皮肤表面干燥无光泽(正常新生儿皮肤柔软有弹性)
18.以下哪种情况最易被忽视为“医源性损伤”?( )
A. 手术缝合处轻微渗血(纱布压迫后停止)
B. 静脉穿刺点周围直径2cm发红(按压后褪色)
C. 气管插管固定胶布边缘皮肤发白(松开后恢复)
D. 足月儿臀部Ⅰ级红斑(无其他症状)
19.需重点观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高危部位是:( )
A. 骶尾部(长期受压)
B. 四肢关节处(固定带束缚)
C. 面部(胶布/电极片粘贴)
D. 会阴部(尿布摩擦)
20.使用GLOBIAD量表评估时,需记录的关键信息不包括:( )
A. 损伤的位置(如左侧臀部)
B. 损伤的颜色(发红/发白/发紫)
C. 患儿出生体重(如2000g)
D. 损伤的深度(表皮/真皮/皮下
21.发现新生儿皮肤Ⅰ级损伤(发红不褪色)时,正确的处理是:( )
A. 立即用酒精消毒损伤处
B. 避免摩擦,保持清洁干燥,每2小时观察并记录
C. 覆盖塑料膜(防水防摩擦)
D. 涂抹红霉素软膏(预防感染)
22.新生儿皮肤Ⅱ级损伤(表皮破损/水疱)的处理措施包括:( )
A. 用无菌剪刀剪去破损表皮(保留完整水疱皮)
B. 局部使用水胶体敷料(渗液少)或藻酸盐敷料(渗液多)
C. 避免使用含酒精/碘酊的刺激性消毒剂(如需消毒用生理盐水)
D. 继续原操作(如频繁采血)直至损伤愈合
23.新生儿静脉输注高渗药物(如丙种球蛋白)时,预防外渗的首要措施是:( )
A. 选择粗直静脉(如肘正中静脉)
B. 控制输注速度(<10ml/h)
C. 加强巡视(每15分钟观察穿刺点)
D. 以上均是
24.新生儿皮肤出现表皮破损(Ⅱ级损伤)时,需避免的操作是:( )
A. 用粗糙纱布摩擦损伤处
B. 覆盖透气性差的塑料膜
C. 使用刺激性消毒剂(如碘酊)
D. 每2小时观察损伤变化
25.新生儿皮肤Ⅱ级损伤(表皮破损/水疱)的处理措施包括:( )
A. 用无菌剪刀剪去破损表皮(保留完整水疱皮)
B. 局部使用水胶体敷料(渗液少)或藻酸盐敷料(渗液多)
C. 避免使用含酒精/碘酊的刺激性消毒剂(如需消毒用生理盐水)
D. 继续原操作(如频繁采血)直至损伤愈合
20. 请问您还有其他想要补充的建议或意见吗?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