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历史第二单元检测
1.“他是杰出将领,智勇双全,战功卓著;他是千古一帝,以卓越的政治智慧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王朝;他也是‘酒徒’皇帝,皇位因酒而得,大事因酒而决 …… ”材料中的“他”指的是 ( )
A. 嬴政
B. 刘邦
C. 李世民
D. 赵匡胤
2.秦汉时期丞相一职多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北宋时,相当于丞相的 官员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 官员行政效率降低
B. 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C.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 丞相权力不断被削弱
3.题3表为北宋时期枢密院部分官员情况统计。通过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北宋时期( )
注:据《宋史》《宋宰辅编年录》《续资治通鉴长编》整理 题3
A. 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B. 在地方设置转运使
C. 在各州府设置通判
D. 取消节度使收税权
4.北宋欧阳修说:“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又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欧阳修的这段记载说明,北 宋时 ( )
A. 科举制度更强调公平
B. 更加重视家庭门第观念
C. 租佃契约关系更普遍
D. 宋词创作进入鼎盛时期
5.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到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财政赤字达到1570余万缗。王安石实施变法后,到熙宁、元丰年间出现了“中外府库,无不充衍”的盛况。这表明王安石变法 ( )
A. 提升了宋朝军事实力
B.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C. 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
D. 改变了经济发展格局
6.977年,北宋在镇(今河北正定)、易(今易县)、雄(今雄县)、霸(今属河北)、沧(今沧州东 南)五州设“榷务”,“辇香药、犀象及茶与交易”。但是,榷场贸易时开时闭。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 )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宋辽之间关系变化
C.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民众需求的季节性
7.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 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送至雄州交割。”这段材料记载的是 ( )
A. 宋夏和约
B. 宋金之战
C. 澶渊之盟
D. 靖康之变
8.古钱币的形制与铸币文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图中的古钱币最适合用研究中国古代( )
A.冶铁技术的进步
B.民族交融的加强
C.抑商政策的演变
D.中外文化的交流
9.历史上的民族交往与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题9表所示古诗词中的“胡”所指的民族分别是 ( )
A. 匈奴、契丹
B. 匈奴、女真
C. 吐蕃、女真
D. 吐蕃、契丹
10.淮安是一代伟人周恩来的家乡,还是久负盛名的运河之都、名人辈出的文脉之地、闻名遐迩的美食之乡。淮安,寓意“淮水安澜”,是一座与水结缘的城市。中国历史上曾以淮水为界的两个民族政权是 ( )
A. 北宋、辽
B. 辽、西夏
C. 南宋、西夏
D. 南宋、金
11. “岳家军”的故事在我国民间流传十分广泛。题11图中的材料反映出岳飞具有( )
题11图
A.不畏生死的抗争精神
B. 爱兵如子的统帅风范
C. 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D. 廉洁奉公的高尚品性
12.成吉思汗率军进攻西夏时,在六盘山去世。他临终前留下遗言,要借道宋境进攻金朝。 1234年,金朝经多次挫败,元气大伤,根本无法抵抗蒙军,最终亡于宋蒙联军之下。这一事件之后 ( )
A. 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
B. 蒙古完成了对北方草原的统一
C. 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结束了
D. 成吉思汗率蒙古军队开始西征
13. 《农桑辑要》由元世祖忽必烈命人编纂,成书于1273年,全书分为10部分,分别记载我 国古代有关农业的传统习惯和重农言论,以及各种作物的栽培,家畜、家禽的饲养等技术。据此可知,元朝 ( )
A. 出现我国最早的农书
B. 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C. 已经完成全国的统一
D. 农业技术发生质变
14. 《元史》记载,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元人赵天麟也认为行省“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由此可知,元朝设 置的行省 ( )
A. 具有较强独立性
B. 集中在边远民族地区
C.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5. “年年此地成边土,竟与胡人相间处。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这是元朝诗人戴良《凉州行》的诗句,它反映了元朝时期 ( )
A. 音乐艺术的进步
B. 疆域版图的扩大
C. 边疆管理的强化
D. 民族交融的发展
16.两宋时期,两浙路、江南东西路、福建路、成都府路、荆湖南路的农业生产处于较高水平;广南东西路、荆湖北路还处于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状态。这反映出,宋代农业 ( )
A. 总体发展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B. 农作物种植具有地域特色
C. 发展特点呈现地区不平衡性
D. 经济作物得到大规模种植
17.南宋时期,水稻育秧插秧技术为一年两熟稻麦复种提供了条件。水稻在农田中的占地 时间为5—8月,冬小麦为9—5月,稻麦两种作物在时间与空间上,正好填补了彼此的空白。由此可知,复种技术 ( )
A. 加强了南北地区经济联系
B. 提高了粮食产量
C. 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D. 扩大了耕地面积
18.宋朝时,两浙地区“蚕一年八育”,扬州地区“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四川成都“蜀中富饶,罗纨锦绮等物甲天下”。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南方 ( )
A. 成为主要粮仓
B. 商业贸易繁荣
C. 丝织生产发达
D. 技术成就突出
19.题19表是唐宋发行铜币数目统计表(部分)。这体现出,宋代 ( )
A. 商业活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B. 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
C. 农业的发达为经济注入活力
D. 商品经济发达的程度远远超过唐代
20.宋朝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关注民生的政策,设立了专门的社会福利机构,救济的对象包括 孤寡老人、贫困人口等诸多无法自立的群体。专业的消防队伍、巡夜队伍也在京城建立 (见题20图)。由此可见,宋朝 ( )
A. 商业活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B. 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
C. 农业的发达为经济注入活力
D. 商品经济发达的程度远远超过唐代
21.宋代文献中不乏关于女性经商的记载,如宋五嫂原来是“汴京酒家妇”,做得一手好鱼羹,竟吸引了皇帝及太上皇进食,后来“人竞市之,遂成富媪”,妇人经营的著名店铺有曹婆肉饼、王妈妈茶肆、王小姑酒店、李婆婆杂菜羹、陈妈妈泥面具风药铺、丑婆婆药铺等。 这说明,宋代 ( )
A. 商业繁荣程度超过了前代
B. 商业发展促使妇女角色转变
C. 传统道德礼教的地位动摇
D. 逐利是妇女经商的主要动力
22.宋代汴京最盛时,人口达150万,无地少地的农民纷纷涌入城市谋生。城内酒楼、茶肆不胜其数,有的茶楼用音乐、杂技活动来吸引客人;瓦舍遍地,瓦舍内小唱、大曲、杂剧等表演不断。材料反映了 ( )
A. 文化娱乐活动供特权阶层享用
B. 城市发展促使儒家文化生活化
C. 城市功能结构正逐步发生变革
D. 城市的发展带动娱乐活动兴盛
23.宋元时期人们的地理视野得到拓宽,产生了许多域外地理文献,如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赵汝适的《诸蕃志》、耶律楚材的《西游录》和刘郁的《西使记》等。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 中外交通发达
B. 市民文化繁荣
C. 农业经济发展
D. 社会风气开放
24.市舶司的主要官员一般有4人,分别是提举市舶司(负责全面工作)、监官(主管钱物)、勾当公事(主持日常杂务)、监门官(主管市舶库),这些官员之下还设有吏员,有文字、孔目、专秤、贴司、书表、都吏等岗位。这反映了市舶司 ( )
A. 管理的规范化
B. 机构的臃肿化
C. 职责的交叉性
D. 权力的混乱性
25.在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考古现场,考古队执行领队张志清指着1.3万平方米的发掘现场说:“发掘表明,当年这里曾是元代大型瓷器仓储及贸易集散地,印证了太仓港在元代 被称为‘天下第一码头’的事实。”上述材料印证了元朝 ( )
A. 民族关系融洽
B. 科学技术发达
C. 对外贸易繁盛
D. 军事实力强大
26.元朝时回回人一般是指从中亚、西亚过来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据记载,元朝设置回回司天监,该机构的职责包括领导回回人进行天文观测,并推算历法。它的发展标志着天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应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据此可知,元朝时期 ( )
A. 中国天文学已是世界最高水平
B. 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到鼎盛时期
C. 中外交流促进中国天文学发展
D. 民族交融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27.唐宋之前,中国图书只有手抄本,同一种图书的复本相当少,但唐宋以后,市面上的图书数量逐渐增多,图书出版业慢慢兴盛起来。引起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 造纸术的推广
B. 印刷术的革新
C. 中外交往密切
D. 文教事业发达
28.有学者指出:“如果想看看各种发明的力量、作用,最显著的例子就是中国发明的印刷 术、火药、指南针。因为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事物的状况和整个世界的面貌。”材料旨在 强调这三种发明 ( )
A. 改变了中国古代的传统经济结构
B. 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贡献
C. 标志着世界范围内近代化的起步
D. 摧毁了欧洲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29.北宋后期,社会开始动荡不安。一部分词人对于国家的命运与前途无能为力,痛心疾首,从而把注意力转向自然山水之中或书斋之中……一些南宋末期的词人,面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现实,写下带有“亡国之音”的悲伤的词。这说明,宋词 ( )
A. 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B. 是当时唯一的文学表达形式
C. 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D. 创作内容深受时代背景影响
30.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在《资治通鉴》中可以看到的历史事件是 ( )
A. 王安石变法
B. 岳飞抗金
C.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D. 安史之乱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