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防沙治沙与生态修复调查问卷
本问卷面向不同身份受访者,请根据自身情况作答
一、身份类别
- 当地居民
- 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
- 科研院所研究人员
- 新能源企业员工
- 其他(请注明)
二、当地居民问卷
(一)生活与环境感知
1.在新能源大基地项目建设之前,您所在地区的风沙问题严重程度如何?
非常严重,经常影响日常生活
比较严重,偶尔会有较大影响
一般,对生活影响较小
几乎没有影响
2.自新能源大基地项目开展防沙治沙与生态修复工作后,您感觉当地风沙天气频率有怎样的变化?
明显减少
有所减少
没有变化
有所增加
明显增加
3.您观察到当地的植被覆盖情况有何变化?
植被明显增多,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植被有所增多,生态环境有一定改善
植被没有明显变化
植被有所减少
植被明显减少
4.新能源项目建设是否对您的日常出行造成影响?
是,影响很大
是,有一定影响
基本没有影响
不太清楚
5. 您是否注意到项目对当地水源(如地下水、河流)的影响?
有明显改善
略有改善
没有变化
略有恶化
明显恶化
(二)经济与就业
1.新能源大基地项目建设以来,您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否发生变化?
是,收入来源增多了
是,收入来源减少了
没有变化
不太清楚
2.如果收入来源发生变化,新的收入来源主要与新能源项目的哪些方面相关?(可多选)
在新能源企业务工
土地流转给新能源项目获得租金
参与项目周边的服务行业(如餐饮、住宿等)
因生态改善带来的农业增收
其他(请注明)
3.您是否了解新能源大基地项目为当地居民提供的就业培训?
非常了解,且参加过相关培训
听说过,但没有参加
完全不知道
4. 您是否参与过项目组织的生态保护或治沙活动?
是,经常参与
是,偶尔参与
没有参与过
没听说过此类活动
5. 您对新能源项目在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有何建议?
三、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问卷
(一)政策与规划
1. 本地制定的针对性政策措施主要涵盖哪些方面?(可多选)
专项生态修复资金投入
强制性企业生态责任制度
土地沙化防治技术推广
跨部门协同管理机制
生态保护红线动态监测
其他(请注明)_________
2. 政策措施实施中的主要困难是?(可多选)
资金持续性不足
技术落地难度大
部门职责交叉,协调效率低
企业执行意愿不强
缺乏长期监管机制
其他(请注明)_________
3.新能源大基地项目的规划是否充分考虑了生态保护红线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因素?
是,充分考虑且严格遵循相关规定
有考虑,但部分环节可能存在一定冲突
不太清楚是否考虑
4. 在政策协调方面,是否存在跨省/跨区域的协同治理机制?其运行效果如何?
是,已建立并运行良好
已建立但效果有限
尚未建立
不清楚
5. 是否出台了针对新能源企业生态修复的激励政策(如税收优惠、绿色信贷、用地优先等)?
是,已有明确政策
正在制定中
暂无
不清楚
6. 是否有针对生态修复的专项立法或地方性法规支持?
是,已有相关法规
正在制定中
暂无
不清楚
(二)项目监管与成效评估
1. 生态修复技术实施的监管重点是什么?(可多选)
技术方案的科学性审查(如固沙植物选种依据、灌溉系统设计)
工程参数达标情况(草方格密度、光伏板离地高度对植被的影响)
技术措施适应性评估(如不同沙丘类型的技术调整记录)
生态数据监测频率与精度(土壤含水率、植被存活率等)
技术失效的应急补救机制
其他:__________
2.是否建立了针对新能源大基地生态修复成效的评估体系?
是,已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并定期评估
正在建立过程中
尚未建立
3. 是否将生态修复成效纳入地方政府或企业负责人的考核指标体系?
是,权重较高
是,但权重较低
未纳入
不清楚
4. 根据目前的评估情况,新能源大基地防沙治沙与生态修复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有哪些?(可从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阐述)
四、科研院所研究人员问卷
(一)科研项目与技术应用
1.您所在的科研院所是否承担了与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防沙治沙与生态修复相关的科研项目?
是
否
2. 当前技术攻关的核心难点是什么?(可多选)
固沙植物筛选:耐旱/耐高温极限阈值及基因改良进展
生态-发电平衡:光伏板布局密度对局地微气候(湿度/风速)的影响规律
水资源约束:节水灌溉技术(空气取水、冷凝水回收)的实际应用效果
土壤改良:微生物菌剂在强紫外环境下的活性维持技术
智能监测:遥感数据与地面传感器数据的融合算法精度
其他(请注明)
3. 实际应用的新技术/方法?(可多选)
草方格沙障+耐旱植物组合
光伏板下节水种植
无人机智能监测植被
微生物土壤改良剂
风光电场布局优化算法
其他(请注明)_________
4. 当前防沙治沙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主要瓶颈是什么?(可多选)
技术成本过高
技术适应性差(如树种选择、土壤改良剂效果不稳定)
缺乏智能化、集成化技术系统
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
缺乏长期监测与反馈机制
其他(请注明)
5. 是否开展了基于遥感、AI或大数据的生态修复效果智能评估研究?
是,已有成熟模型/系统
是,仍在研发阶段
否,但有计划
否,暂无相关研究
6. 是否有针对“光伏+治沙”耦合模式的系统性研究?(如光热水资源配置、生物多样性响应等)
是,已有成果
是,正在进行
否,但有必要
否,暂无研究
(二)科研成果转化与合作
1.您认为科研成果在新能源大基地项目中的转化应用情况如何?
成果转化良好,有效推动了项目进展
有部分成果得到应用,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成果转化困难,应用较少
2.在科研过程中,与新能源企业、政府部门的合作紧密程度如何?
非常紧密,各方协同开展工作
比较紧密,有一定的沟通与合作
一般,合作较少
几乎没有合作
3. 是否建有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平台或机制?
是,已建立
正在建设
否
不清楚
4. 您对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有何建议?
五、新能源企业员工问卷
(一)企业实践与投入
1. 企业采取的生态修复措施?(可多选)
铺设固沙网格(草方格/塑料网格)
建设防护林带
光伏板下种植耐旱作物
安装智能滴灌系统
设立生态监测站点
水管理:灌溉水源(地下水/再生水)
其他
2.在防沙治沙与生态修复方面的资金投入占项目总投入的大致比例是多少?
5%
以下
5%-10%
10%-15%
15%
以上
3.是否设置了专门的生态保护部门或岗位负责相关工作?
是
否
4. 企业在生态修复中是否采用了数字化管理平台(如GIS、物联网监测)?
是,全面应用
是,部分应用
否,但计划引入
否,暂无计划
5. 是否对采用的生态修复技术进行过全生命周期成本效益分析?
是,已系统评估
是,初步评估
否,但计划进行
否,暂无计划
6. 是否考虑将碳汇交易、绿色金融等机制融入生态修复项目中?
是,已在推进
是,正在研究
否,但有关注
否,暂无考虑
7. 是否开展过社区参与式生态修复活动?
是,定期开展
是,偶尔开展
否
不清楚
(二)面临问题与未来规划
1. 最大技术难题?(可多选)
极端环境下植被成活率低
沙丘动态迁移影响设施安全
水资源短缺制约修复规模
长期维护成本过高
缺乏适应性技术标准
其他(请注明)_________
2.企业与当地居民、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等在生态保护方面的沟通与合作情况如何?
非常顺畅,各方积极配合
比较顺畅,存在一些小问题但能及时解决
一般,沟通合作有待加强
不太顺畅,存在较多问题
3.对于未来新能源大基地的防沙治沙与生态修复工作,企业有哪些规划和目标?
六、其他问卷 (请注明:_________)
(一) 参与身份
1. 您的身份/组织与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项目的主要关联是什么?(可多选)
观察监督
项目咨询
社区服务
宣传教育
旅游开发
文化保护
其他(请注明)_________
2.您(或您的组织)主要通过哪些方式参与到或关注该项目的防沙治沙与生态修复工作中?
监督与评估项目环境影响
提供技术或政策建议/咨询
开展社区沟通与能力建设
进行宣传教育或科普活动
参与项目相关的社会服务或公益活动
依托项目区域开展业务(如旅游)
独立研究或数据收集
其他(请说明)
(二) 观察与评估
1. 项目最显著的生态成效?(可多选)
风沙天气频率显著下降
植被覆盖率明显提升
土壤侵蚀得到有效控制
局部小气候改善
生物多样性恢复迹象
其他(请注明)_________
2. 从技术视角看,以下哪些未突破的科技问题制约修复效果?(可多选)
尚无低成本快速固沙材料(可降解/自修复)
缺乏适应超干旱环境的植物基因库
风光电场运营与生态用水冲突的量化模型
生态修复对发电效率的影响机制不明确
其他:__________
3.您如何评价该项目在协调“新能源开发”、“生态修复”与“当地社区发展/其他利益相关方需求”之间的关系?
协调得很好,实现了多赢
协调得比较好,但仍有改进空间
协调一般,存在一些矛盾或失衡
协调较差,冲突或问题比较突出
难以评价/不了解
4.您认为该项目在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和利益相关方沟通方面做得如何?
非常透明和开放,沟通渠道畅通有效
比较透明,有基本的信息披露和沟通机制
一般,信息获取和参与机会有限
不够透明,沟通不畅
非常不透明,缺乏有效沟通
5. 您是否了解本项目中所采用的生态修复技术是否有标准化或可推广的潜力?
是,具备高度可推广性
是,但需本地化适配
否,技术依赖性强
不清楚
6. 您认为项目在社会责任履行方面表现如何?
非常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不清楚
7. 是否有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报告可供参考?
是,已公开
是,但未公开
否
不清楚
(三) 建议与展望
1. 对于进一步提升该新能源大基地防沙治沙与生态修复的效果和可持续性,您最重要的建议是什么?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