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防沙治沙与生态修复调查问卷

本问卷面向不同身份受访者,请根据自身情况作答
一、身份类别

 二、当地居民问卷

(一)生活与环境感知
1.在新能源大基地项目建设之前,您所在地区的风沙问题严重程度如何?
2.自新能源大基地项目开展防沙治沙与生态修复工作后,您感觉当地风沙天气频率有怎样的变化?
3.您观察到当地的植被覆盖情况有何变化?
4.新能源项目建设是否对您的日常出行造成影响?
5. 您是否注意到项目对当地水源(如地下水、河流)的影响?
(二)经济与就业
1.新能源大基地项目建设以来,您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否发生变化?
2.如果收入来源发生变化,新的收入来源主要与新能源项目的哪些方面相关?(可多选)
 3.您是否了解新能源大基地项目为当地居民提供的就业培训?
4. 您是否参与过项目组织的生态保护或治沙活动?
5. 您对新能源项目在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有何建议?
三、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问卷
(一)政策与规划
1. 本地制定的针对性政策措施主要涵盖哪些方面?(可多选)
2. 政策措施实施中的主要困难是?(可多选)
 3.新能源大基地项目的规划是否充分考虑了生态保护红线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因素?
4. 在政策协调方面,是否存在跨省/跨区域的协同治理机制?其运行效果如何?
5. 是否出台了针对新能源企业生态修复的激励政策(如税收优惠、绿色信贷、用地优先等)?
6. 是否有针对生态修复的专项立法或地方性法规支持?
(二)项目监管与成效评估
1. 生态修复技术实施的监管重点是什么?(可多选)
 2.是否建立了针对新能源大基地生态修复成效的评估体系?
3. 是否将生态修复成效纳入地方政府或企业负责人的考核指标体系?
4. 根据目前的评估情况,新能源大基地防沙治沙与生态修复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有哪些?(可从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阐述)
四、科研院所研究人员问卷
(一)科研项目与技术应用
1.您所在的科研院所是否承担了与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防沙治沙与生态修复相关的科研项目?
2. 当前技术攻关的核心难点是什么?(可多选)
3. 实际应用的新技术/方法?(可多选)
4. 当前防沙治沙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主要瓶颈是什么?(可多选)
5. 是否开展了基于遥感、AI或大数据的生态修复效果智能评估研究?
6. 是否有针对“光伏+治沙”耦合模式的系统性研究?(如光热水资源配置、生物多样性响应等)
(二)科研成果转化与合作
1.您认为科研成果在新能源大基地项目中的转化应用情况如何?
2.在科研过程中,与新能源企业、政府部门的合作紧密程度如何?
3. 是否建有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平台或机制?
4. 您对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有何建议?
五、新能源企业员工问卷
(一)企业实践与投入
1. 企业采取的生态修复措施?(可多选)
2.在防沙治沙与生态修复方面的资金投入占项目总投入的大致比例是多少?
3.是否设置了专门的生态保护部门或岗位负责相关工作?
4. 企业在生态修复中是否采用了数字化管理平台(如GIS、物联网监测)?
5. 是否对采用的生态修复技术进行过全生命周期成本效益分析?
6. 是否考虑将碳汇交易、绿色金融等机制融入生态修复项目中?
7. 是否开展过社区参与式生态修复活动?
(二)面临问题与未来规划
1. 最大技术难题?(可多选)
2.企业与当地居民、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等在生态保护方面的沟通与合作情况如何?
3.对于未来新能源大基地的防沙治沙与生态修复工作,企业有哪些规划和目标?
六、其他问卷 (请注明:_________)
(一) 参与身份
1. 您的身份/组织与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项目的主要关联是什么?(可多选)
2.您(或您的组织)主要通过哪些方式参与到或关注该项目的防沙治沙与生态修复工作中?
(二) 观察与评估
1. 项目最显著的生态成效?(可多选)
2. 从技术视角看,以下哪些未突破的科技问题制约修复效果?(可多选)
3.您如何评价该项目在协调“新能源开发”、“生态修复”与“当地社区发展/其他利益相关方需求”之间的关系?
4.您认为该项目在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和利益相关方沟通方面做得如何?
5. 您是否了解本项目中所采用的生态修复技术是否有标准化或可推广的潜力?
6. 您认为项目在社会责任履行方面表现如何?
7. 是否有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报告可供参考?
(三) 建议与展望
1. 对于进一步提升该新能源大基地防沙治沙与生态修复的效果和可持续性,您最重要的建议是什么?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