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期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团干部培训班调查问卷
您好!请您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填写以下问卷。您提供的所有信息将提交给团省委学校部。感谢您的支持!
1. 贵校是
双一流(建设)高校
普通本科院校
高职高专院校
独立学院/民办高校
2. 贵校创新创业工作的主要牵头/协调机构是
创新创业学院(中心)
教务处
学工部(处)
团委
专门的领导小组(委员会)
3. 您认为贵校对开展创新创业工作重视程度如何
非常重视
比较重视
一般重视
不太重视
完全不重视
4. 贵校专职开展创新创业工作的人员(校级层面)数量
3人以下
3 - 5人
5人以上
5. 贵校投入创新创业工作的年均专项经费约为
10万元以下
10 - 50万元
50 - 100万元
100万元以上
无稳定专项经费
6. 贵校是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跨部门协同机制(如教务、学工、团委、科技、产业、校友等)推进创新创业工作
是,有常态化、制度化的协同机制,运行高效
是,有协同机制,但运行效果一般
有初步协同,主要依靠项目或活动临时协调
协同机制尚不完善,各部门相对独立运作
几乎没有协同机制
7. 您对贵校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如创客空间、孵化器、实验室开放、实习基地等)的充足性和使用便利性评价如何
非常充足且便利
比较充足,便利性尚可
资源一般,使用不太便利
资源比较匮乏
资源非常匮乏
8. 贵校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的主要依托模式是
集中式基地:学校建有独立的、物理空间集中的创新创业园区或孵化器,提供工位、实验室、会议室等统一支持。
分布式中心:依托各学院(系)的专业实验室、研究中心或工作室分散进行孵化,缺乏校级统一物理空间。
虚拟孵化平台:主要通过线上平台进行项目管理和资源对接,线下无固定专属空间。
校企共建型:与企业合作,项目团队可直接进入企业研发场所或共建的孵化基地进行培育。
尚无成熟模式:孵化工作处于零星、自发状态。
9. 您认为当前共青团创新创业孵化机制运行中面临的最主要挑战或瓶颈是
政策资源整合不足
资金支持渠道有限
培训体系不完善
服务平台比较分散
青年参与度与获得感低
10. 您认为贵校创新创业导师的指导水平和专业程度如何
非常高
比较高
一般
比较低
非常低
11. 您认为贵校的创新创业氛围如何
非常浓厚,师生热情高涨
比较浓厚,有一定关注度
氛围一般
氛围比较淡薄
几乎没有氛围
12. 您认为哪种形式最能有效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氛围
高水平、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大赛
成功创业者/校友的深度分享会
优秀学生创业项目的成果展示/路演
跨学科、跨年级的创新创业沙龙/工作坊
创新创业主题的校园文化节/嘉年华
常态化的线上线下宣传(故事、政策、资源)
支持创新创业类社团蓬勃发展
13. 您认为科创类社团在促进高校创新创业工作中发挥的最大作用是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跨学科协作与团队孵化
加速创新成果转化
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
14. 贵校是否已经构建较完善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
是,有针对教师的激励机制
是,有针对学生的激励机制
是,有针对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激励机制
否
15. 您在开展创新创业工作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或障碍是
学校政策与资源支持不足
部门协同困难,推动阻力大
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
教师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
16. 您最希望获得哪方面的支持
专家持续性的线上/线下咨询指导
建立跨校项目合作与交流平台
获得更多优质项目案例库、工具包等学习资源
团省委/团校组织的专项跟进活动
与投资人、产业园区的对接渠道
17. 您期望学校共青团未来在创新创业工作中的重点方向是
孵化优质科创项目
推动成果转化
强化创新思维培养
深化校企合作
18. 总体而言,您对贵校目前创新创业工作的整体成效评价如何
非常显著,有效提升了学生能力
比较显著,有一定积极作用
成效一般
成效不太明显
几乎没有成效
难以评价
19. 您认为团省委在促进校地、校企资源对接,推动项目落地方面还可以提供哪些关键支持
建立常态化的“揭榜挂帅”企业需求发布平台
组织更多“走进产业园/龙头企业”的专项对接活动
设立省级“青创板”或专项基金,提供早期融资支持
优化“挑战杯”、“创青春”等赛事后的项目孵化衔接机制
20. 您对共青团未来开展创新创业工作有何具体的意见或建议?(开放题)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